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查明梨树断陷油气充注与成藏机理,基于钻井地层压力数据,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分布、油气封存条件、类型、油气组合等特征。结果表明,梨树断陷发育2套含油气组合,且早期发育高压—超高压流体封存箱;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封存箱内流体发生调整与交换,并在构造稳定区形成原生油气藏,而构造改造区形成次生油气藏。根据构造样式、主充注期与构造活动的匹配关系等,将研究区流体封存箱分为3类6种,流体封存箱控制了油气组合样式及油气富集。油气封存机理研究对准确把握勘探主要目的层,推进高效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成藏动力学和成藏压力箱观点,阐明了白庙构造4期构造活动对深层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分析了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通过对沉积扇体、储集层的控制,影响到该区岩性圈闭形成和有利储层分布,从而控制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研究表明,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在白庙构造4次油气充注过程中直接地影响和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破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对油气成藏分别有不同的作用;认为由于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导致该区地层不均衡压实和同沉积作用存在,而在断层发育区地层压力得到释放,它们是现今地层压力分布和流体压力封存箱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白庙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岩性油藏聚油排水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被烃源岩包裹的砂岩透镜体注入油气后,原有地层水与新注入流体构成的混合流体排出有两种模式:①压力封存箱泄压排水模式,当压力封存箱泄压后,砂体的流体压力高于围岩,混合流体向压力相对低的围岩排出。②断层泄压排水模式,切割砂岩透镜体的断层活动开启时,混合流体沿断层排出。由于断陷盆地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压力封存箱和断层均多次开启、封闭,在油气多次充注和混合流体多次排出的过程中,岩性圈闭的油气充满度不断增加。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针对酒东坳陷营尔凹陷异常高压十分发育的特殊地质环境,利用测井声波资料和地震波阻抗资料研究了营尔凹陷异常压力并建立三维异常压力场。分析研究了营尔凹陷流体压力封存箱的基本特征。从油气分布与异常高压带纵向分布的关系、流体势与油气运聚单元评价等方面,研究了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从压力发育与油气运移角度对勘探有利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阜东斜坡-北三台凸起南斜坡构造有利,岩性勘探的潜力巨大,地层压力变化较大.通过测试、测井、地震资料对该区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后发现,在平面上以西泉鼻隆为封隔带其以北基本为低压区,南部为高压区.从垂向压力分布来看,在浅层具有旋回式压力分布的特征,向深层存在两个异常压力封存箱,一是中上侏罗统为主发育的异常压力封存箱,二是中下侏罗系统-三叠系为主发育的异常压力封存箱.  相似文献   

6.
前人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断裂带—北三台地区的异常高压形成机制主要与泥岩压实作用和黏土矿物膨胀作用有关,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异常高压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构造活动和异常高压分布特征,认为持续不断的水平挤压作用造成北三台地区五梁山断层南斜坡区形成压力封存箱,沿断裂持续不断的高压流体供给和异常压力封存箱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建南构造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小河坝组,中志留统韩家店组具有层层含气的特点,且出现明显的压力分带特征,其中韩家店组压力系数达1.63,为典型的高压流体封存箱.根据流体封存箱的"构筑-改造-定型"动态的研究思路对其进行解剖,认为建南构造志留系气藏具有多套盖层叠置,其中流体虽然经历了滞留和幕式排放过程,但无异源流体充注,油气保...  相似文献   

8.
巴什托构造主要形成于海西期,海西晚期时巴什托构造石炭-二叠系中有油气富集成藏、喜山期的快速沉降在巴什托构造古油气藏基础上形成了流体压力封闭箱,本文叙述了流体压力封存箱的发育特征、成因及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常流体压力研究进展与方法实践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含油气盆地的异常流体压力是油气运移研究中的重点。近年来,压力封存箱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对建立以压力封存箱为核心的三维压力系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异常流体压力的形成机理可归纳为与应力有关的作用、新生流体源的生成、流体的运动等三方面。如果沉积盆地是一个大型化学反应器,烃类的形成、幕式排烃、油气运移动力等将是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归纳总结了计算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方法,包括等效深度法、地层因子法及菲利朋法等,并首次应用地层因子法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地层压力的计算,与等效深度法相比,其计算精度和计算的稳定性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的越舟湖地区具有“圈闭叠置、多源充注、储层发育、封存箱复合”等油气成藏特点。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与圈闭描述,越舟湖构造中、古生界构造呈镜像关联;应用白垩系原油与二叠系、三叠系原油特征对比以及原油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系列特征对比,并结合油气纵向运移特征等方法分析认为。白垩系原油来自上覆下第三系、下伏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三叠统大冶组等多套烃源层;地质与地震相分析,提取了识别储层敏感属性,预测白垩系、石炭系储层优良;流体封存箱评价技术分析认为,中生界白垩系简单封存箱型油气成藏模式与上古生界叠置封存箱型油气成藏模式并存。因此,越舟湖地区具备中、上古生界油气立体勘探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则鲜见。为此,利用井震联合解释、Easy%R_o热动力学模型、平衡剖面技术等手段,刻画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构成,恢复其形成过程,并研究封存箱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存在自源型异常高压封存箱,封存箱范围西至①号隐伏断裂,东至九龙山构造,北至米仓山古隆起南缘山前断褶带构造,南至双鱼石构造南段,该压力封存箱以九龙山构造至双鱼石构造带中线为界分为东、西2个次箱;②该压力封存箱距离龙门山断裂带越远超压程度越高,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存在着明显的压力差,箱内压力系数介于1.4~2.0,箱外为正常压力系数;③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形成于印支运动早期,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调整形成现今格局;④中三叠统—寒武系油气为喜马拉雅期所形成的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内存在着多套烃源灶,气源充足,顶板和隔板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源储匹配良好,油气优先富集于距离箱顶板较近的优质储层中。结论认为,该区古生界深层海相地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双鱼石—中坝地区栖霞组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观雾山组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2.
流体封存箱研究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流体封存箱理论来源于勘探实践并服务于勘探实践,将油气的生、运、聚纳入统一的时空体系进行研究,是新兴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之一。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流体封存箱存在于具有异常压力的盆地中,它是否存在与盆地类型及沉积速度无关;流体封存箱顶板一般位于3km深度,是盆地沉积物压实—水力压裂—胶结的结果;断层通过热液胶结作用或差异压实胶结作用,起到封存箱边板的作用;流体封存箱理论并没有违背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封存箱内压力的动态演化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决定了压力随时间调整的方式。图4参13(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3.
油气成藏作用与系统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油气成藏作用是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及其子系统(生烃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中发生的.在烃类从烃灶排出直至充注到圈闭中富集成油气藏的全过程中.不仅有空间位置的运动.烃体系还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系统论是成藏作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成藏机制是成藏作用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说明导致烃流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起因、驱动力和规律的“动力学”研究;析析烃类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及成藏过程中输导网络体系(实质上是阻滞体系)的规模和样式、运移和聚集的条件、成藏期次等的“运动学”研究;判断油气聚集和保存问题,即在外界作用下保持烃流体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条件的“静力学”研究。封存箱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非常重要而普遍的流体运聚结均.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液体孔隙压力纵向结构及平面分布、变化.探讨了南、北两个地带的成藏作用.组构了3种成藏模式:①正常压力封存箱内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的渗流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②异常高压封存箱内晚期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③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图5参49。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成果,对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的构造层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不整合界面、构造发育特征及地层组合情况,将研究区沉积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层,经历了晚侏罗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坳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坳陷发育阶段4个阶段.不同构造层构造特征不同:中—上侏罗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火山岩断陷;下白垩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断陷;上白垩统构造层以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红旗凹陷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前陆盆地普遍存在异常压力,异常压力与油气藏密切相关,深化异常压力在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及高压气藏类型刻画是对流体封存箱理论的补充。通过国内外典型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藏关系的分析,重点剖析我国前陆盆地异常高压气藏,归纳出箱型、顶盖型和压力传递型3种异常高压气藏类型。指出箱型以构造稳定的源储叠置气藏为主,异常高压出现于生储盖层,主要由生烃增压和欠压实沉积形成;顶盖型以发育优质异常高压盖层气藏为主,储集层可以是常压或高压,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沉积、油气强充注和构造挤压引起;压力传递型以断裂活跃的次生气藏为主,异常高压由深部向浅部递减,主要是由于断裂导致泄压或保存条件变差及岩性变化引起的压力传导形成。上述不同异常高压气藏类型的提出对指导异常高压气藏的勘探、规避钻井事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东部成藏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气,通过断裂和裂隙与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形成的网络充注,封存箱内渗流成藏.乌什凹陷东部烃源条件良好,盖层发育,中、新生界具有3层压力结构,深部存在区域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是富集形成规模大的油气藏的有利区域.远离烃灶成藏的特征证实该区属于库车超强充注油气系统的一部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有望发现更多的特富、富凝析气藏和油藏.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带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顶界面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联系。热作用导致的生烃增压作用以及与深部超高压系统所沟通的流体传递作用是形成超高的主要原因。将地层超高压分布规律应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得到了钻井资料的证实,为加强该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其深部烃类高压流体向高压封存箱顶界面突破并成藏,顶界面上部200m、下部100m区间为有利的成藏区间,封存箱外有利于原油成藏,封存箱内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相似文献   

18.
川东地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根据川东地区石炭系、志留系天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结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提出该系统具有箱外成藏和箱内成藏两种模式。下伏志留系高压封存箱生成的油气随箱体顶部破裂呈混相涌流进入石炭系,油气在石炭系中向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运移聚集,形成大型古油气藏,后逐渐演化成古气藏。志留系封存箱内部的天然气可在有利储集层中聚集成藏。喜山构造运动使研究区天然气重新大规模运移聚集,形成充满度很高的残余气藏。石炭系储层气驱水实验表明,岩石渗透率与驱替后残余水饱和度呈负相关指数关系。在一般地层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很难通过岩层的细小孔隙运移并排替地层水富集,细小孔隙中的天然气是早期聚集其中的。水溶对流可能是石炭系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山前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流体场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未揭示。梳理构造、超压与油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前陆盆地超压和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样例,并为西昆仑山前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依据。根据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液数据,明确了西昆仑山前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通过测井曲线组合和加载—卸载曲线法结合地质情况分析,明确了超压的主要形成机制;基于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过程,探讨了超压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前深部地层存在强超压,在柯克亚构造带浅层存在弱超压。构造挤压作用是研究区超压的最主要成因,其次为沿断裂的垂向超压传递作用。油气充注导致的超压传递是浅层是否发育超压的决定性因素,浅层油气藏常常伴随着弱超压发育。构造挤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和运移通道,引起的抬升剥蚀和断层活动控制着区域盖层的保存条件,在凹陷内部由于埋深迅速加大促进了烃源岩快速成熟。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天然气高压封存箱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流体封存箱的概念为正确认识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以及油气分布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库车坳陷的纵向压力结构表现为逐层升高的3层台阶式(3带式)压力结构,说明该地区存在流体封存箱。其中:封存箱的顶板由第三系的膏盐岩和含膏泥岩地层构成,该顶板明显地受岩性控制,不具有近水平、穿时代和穿岩性的现象;顶板之下是具有异常高压力的产气层段;封存箱的边部封隔带由断层来充当。库车坳陷高压气藏的成藏机制决定了该地区的高压气藏属于箱内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