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液压挖掘机动力系统功率匹配及其节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液压挖掘机在负载多变条件下节能降耗,需使发动机与变量泵系统实现功率匹配。建立发动机外部特性与变量泵调节装置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动力系统功率匹配节能控制策略以及实现该策略的模糊控制算法,得到节能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发动机与变量泵功率匹配节能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模拟挖掘机在不同负载下节能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将控制算法写入主控制器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在试验样机上进行试验。模拟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节能控制算法后,发动机转速能稳定在目标转速附近,并降低燃油消耗率,达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整机的经济性燃料消耗,现代旋挖钻机设计成发动机负载极限控制系统,柴油发动机的安装总功率小于丁况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功率,而又避免导致发动机熄火,由速度感应的控制原理,通过速度传感器检测速度偏差,由计算机通过减压阀越权控制变量泵的排量,使发动机与变量泵功率得到最佳的匹配.该文介绍了负载传感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加上发功机功...  相似文献   

3.
液压挖掘机全局功率匹配与协调控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了发动机—泵和泵—负载两个环节实现局部功率匹配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现有液压挖掘机两个环节之间不能实现功率匹配与协调的原因,提出了液压挖掘机全局功率匹配与协调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实现方案。这项研究对于设计液压挖掘机新型节能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具有较大意义;对于其他行走工程机械也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盾构刀盘液压驱动系统在不同负载工况条件下的能耗利用率,设计一种智能变功率控制模式的刀盘液压驱动系统。以实际生产的某型盾构机为例,建立盾构刀盘液压驱动系统模型。提出采用智能切换功率级别与恒功率控制相结合的策略,运用模糊控制算法实现根据负载变化智能选择相应的功率级别,从而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结合某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外载荷的变化数据,采用AMESim与MATLAB两个软件进行联合仿真,比较了传统的恒功率控制与新型智能变功率控制系统在刀盘转速、工作效率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智能变功率控制策略的刀盘液压系统效率比现有液压系统提高近10%。  相似文献   

5.
挖掘机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采用电比例阀和电比例泵同步控制的方式,基本消除传统负载敏感系统中存在的泵滞后阀控现象,同时由于该系统无须进行压力闭环反馈控制,不用预设泵出口与最高负载之间的压力裕度,因此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节能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以2 t挖掘机试验样机为研究对象,试验对比分析负载敏感系统和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及能耗特性,设计阀前压力补偿型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的抗流量饱和控制器。试验表明,与负载敏感系统相比,电液流量匹配控制系统不仅弥补了负载敏感系统流量饱和时不能按比例分配流量的不足,而且泵与最高负载之间的压力裕度降低0.6~0.7 MPa,节能8%~10%,在提高系统动态性和节能性的同时,稳定性也得到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液压挖掘机基于与负载压力无关流量分配(LUDV)多路阀的电液流量匹配控制(EFMC)系统的控制原理,建立了EFMC系统的液压挖掘机虚拟样机模型,采用实时检测油缸速度信号的反馈闭环控制方法提高流量匹配的精度。分别建立液压挖掘机EFMC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液压系统模型并根据其实际工况进行联合仿真,研究了挖掘作业过程动态特性及节能特性。与传统的基于LUDV的负载敏感系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EFMC系统与传统负载敏感系统相比,改善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和稳定性,泵的压力裕度明显减小,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性,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特性也明显得到提高。研究方法可为进一步研究挖掘机的动态性、节能性、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旋挖钻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技术。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分为三部分:设置各挡位下液压泵的输入扭矩,设置各挡位下辅助液压泵应扣除的功率,设置液压泵的控制电流。应用所提出的旋挖钻机功率控制与匹配技术,可以提高旋挖钻机的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作业效率,改善操作性,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液压挖掘机功率不匹配运行所产生的损失问题,设计了包含负载-泵-发动机三者的联合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柴油机和变量泵以及变量泵和负载的节能功率匹配控制,提高了发动机速度的稳定性,并对传统的由司机选择动力模式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机液负载敏感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此种系统结合了传统机液负载敏感的可靠性以及负载口独立控制的灵活性,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节能性。负载敏感部分由比例溢流阀、传统机液负载敏感泵以及节流阀组成。分析了改变反馈压力的间接变压力裕度方法以及背压阀开口对系统阻尼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负载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出了恒功率与变功率相结合的控制策略,通过节能控制器对发动机和泵进行控制,使发动机-泵-负载达到良好匹配。并在液压挖掘机试验样机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后,缩小了发动机随负载的变化范围,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整机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达到较好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旋转导向工具的径向补偿组合动密封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导向钻井工具中导向工具下端在正常钻进和导向钻进2种工作状态下的动密封要求,通过分析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设计一种导向钻井工具的组合密封装置。该组合密封由波纹管、机械密封和螺旋密封等组成,达到井下工具动密封的径向补偿、高温、高压、耐腐蚀等设计要求,提高井下密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井下恶劣环境下的动密封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氧化铝回转窑窑口护板的失效分析,提出了改进窑口护扳寿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Rotary tables     
《Precision Engineering》1980,2(2):110-111
  相似文献   

14.
电液伺服转阀耐高压双向旋转比例电磁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传统旋转比例电磁铁不耐高压的不足,提出一种耐高压的旋转比例电磁铁结构。永磁体产生的极化磁通与线圈产生的控制磁通相互叠加,使电磁铁输出与控制电流成比例的双向转矩(转角)。通过磁路、磁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分析其静态力矩特性和动态幅频特性,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旋转比例电磁铁结构紧凑、无控制零位死区、输出力矩大(最大输出力矩为±0.65 N•m)、响应快(幅频宽约为190 Hz),具有正磁弹簧刚度、良好的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小于3%)及较小的滞环(小于4.5%),可用于直接驱动电液伺服转阀。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旋转式黏度计,采用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和液晶显示界面,操作简单,并具有自动搜索最佳转速(转子号)的功能。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旋转式黏度计的硬件结构与软件设计思想,它在化工、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Russian Engineering Research - Methods of improving rotary cutting 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frictional couplings using AI algorithms. To that end, a tool with regular...  相似文献   

17.
超大型液压挖掘机应用日趋广泛,其回转系统具有时变超大惯量特性,对装载效率、节能性和操控性产生重大影响。建立了300 t超大型液压挖掘机闭式回转系统的AMESim ADMAS 联合仿真模型,研究了一个回转循环中工作装置的位置变化对回转惯量的影响,获得了回转惯量呈“U”形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回转惯量对回转系统压力响应的影响,为超大型液压挖掘机闭式回转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rotary curing machine whch developed by Dalian Rubber & Plastic Machinery Co., Ltd.is the core components of rubber belt production line. It is mainly used for belt molding calendering smoothly, changing the shape and internal quality of the belt, and to deal with rubber belt vulcanized.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形状记忆合金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线式和摆动式驱动器方面,涉及旋转式驱动器的较少。文章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基本效应,建立了旋转式驱动器的功能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各功能环节的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组合,提出了相应的实例模型。  相似文献   

20.
《Tribology International》1986,19(4):170-17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e-of-the-art of rotary shaft seal technology and shows that the apparent simple appearance of shaft seals belies the complex phenomena controlling their performance. Heat transfer, fluid dynamics, 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the chemistry of elastic materials all interact to prevent the leakage of fluid. The components, when correctly chosen, are able to function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keeps them abreast of a mechanical power unit, and is severely criticized if unsatisfactory, the best chance of success and reliability comes from giving it due conside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