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对跃进二号复杂断块油田的地质特征、滚动勘探开发情况、油田生产现状和注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针对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开发调整建议,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桥口油田复杂断块地质特征及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速的状况,开展了以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分布分析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富集区。通过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和注采结构调整,以部署调整井,油井堵水、压裂改造和注水并分注、增注等为主导措施,实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高效开发,连续五年实现了含水不升,产油量稳中有增,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注聚合物开发11年来,在完善注聚区注采系统、处理特殊油压井、治理层系间窜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和矿场实践,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配套技术;同时运用数模技术在优化注聚参数、合理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对外围水井降水降压加快边角井见效的时机和幅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及时的运用于矿场注聚油藏的注采调整和现场管理工作中,明显的改善了注聚开发状况,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5.
拉张盆地不同发育的断层相互切割,将油藏分割成复杂的小断块,形成不同形态的断块油藏,按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半圆形、条带形、三角形、四边形断块油藏,不同形态的断块油藏,有不同开发井网和注采井网。本文通过断块油田开发实践,在断块油藏形态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形态断块油藏合理的开发井网及注采井网。  相似文献   

6.
复杂断块油藏纵向上油层多、高低渗储层间互发育,平面上油砂体发育面积小、几何形态不规则,导致注采井网对储量控制程度低,合理评价注采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是进行油藏开发调整的关键。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综合应用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基本理论,分析了复杂断块油藏在现有注采井网条件下无法形成水驱控制储量的影响因素及潜力,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调整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孤岛油田南区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共有大小断层13条,将该区切割成11个断块,各主要断块都有自己独立的油水系统,对聚合物驱油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准确识别断裂系统,调整油田的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利用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对区内的低序级断层进行了多轮解释,重新绘制了该区的断层分布图,并利用干扰试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新解释断裂系统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调整了注采对应关系,开展了注聚合物综合调整,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图9表2参9  相似文献   

8.
结合孤岛油田中二南Ng3-5层系油藏开发实际,分析了聚合物驱油藏动态变化特点,分别从聚合物驱初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就注采调整实施的重点和调整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注聚初期以注聚井调整为主,中期以油井、注聚井共同调整为主,后期以油井调整为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实现了当年注聚当年见效,见到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取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桥口油田复杂断块地质特征及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速的状况 ,开展了以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分布分析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 ,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富集区。通过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和注采结构调整 ,以部署调整井 ,油井堵水、压裂改造和注水井分注、增注等为主导措施 ,实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高效开发 ,连续五年实现了含水不升 ,产油量稳中有增 ,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区许多断块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原有的开发层系与注采井网难以适应油藏深度开发的需要。近几年在加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细分开发层系、细化注水层位、改变注水方式、完善注采系统、CO2单井吞吐等技术和方法对油藏进行了综合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指导了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调整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复杂断块油藏单井CO2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实际油藏进行CO2吞吐井位筛选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地质、开发、相关室内实验资料,建立适合单井CO2吞吐研究的数值模拟模型,以增产油量和换油率作为评价依据,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2吞吐注采制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论认为:周期注气量、开井生产的采油强度是影响吞吐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注气速度和焖井时间存在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在较大注气量、高注气速度并合理控制生产井底流压情况下,相对于原有常规开采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CO2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低渗透断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断块油藏储量丰度小,渗透率较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很难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差,而且含油面积小、形状复杂,很多属于典型的窄条状油藏,难以形成规则的注水井网,后期井网调整困难,需要一次布井成功,所以注采井距一定要选取合理.采用油藏实际岩心,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参数;利用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储层条件等对有效井距、合理井距和井网形式的影响.提出了首先将物理模拟实验、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计算得到低渗透断块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井网部署的方法.研究结果应用于油田实际区块的井网部署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与同类油藏相比采收率可提高1.86% ~ 2.6%.  相似文献   

14.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辛油田中部是一个复杂断块油藏,在经历了近40年开发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丰度交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等矛盾日渐突出,油藏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针对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特征及存在的开发矛盾,提出了细分层系、点状注水、提液强采、卡堵改层、改向水驱、周期注水及侧钻七种挖潜稳产技术.现场生产实践证明,上述技术对于减缓老区递减,实现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张店油田南38断块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局部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压力保持水平低等,在深入开展井网适应性研究、井网调整潜力研究、井网调整技术经济界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16.
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断块小、纵向上小层多的特点,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受控于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常规注水提高采收率较为困难.应用注采耦合技术可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动用程度,以临盘油田三角形封闭断块油藏为数值模拟研究模型,结合其地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将其划分为7个特征区,研究注水和开采过程中各特征区的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以及液流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注采耦合技术注水阶段在压差作用下,中心区剩余油被水驱至夹角区和夹角间区,并在开采阶段随压力降低而采出;中心区的剩余油饱和度动用程度最高,为5.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注采耦合周期内的压力恢复水平、压力保持水平以及注采比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油藏压力系数保持在0.8~0.9,采用注采比为1.5恢复压力.注采耦合技术通过复杂断块油藏内压力的交替变化,改变油藏内流场,扩大油藏水驱波及面积,从而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动用程度和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复杂断块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氮气、氮气—水脉冲以及氮气—泡沫调驱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均质模型、非均质模型以及倾角模型进行提高采收率研究,为矿场应用提供了依据。根据室内实验成果,在八面河油田面一区沙三上油藏开展了先导试验,试验区油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采收率提高了5%。  相似文献   

18.
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开采阶段井网调整与挖潜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油田是中原油区中部的一个典型复杂断块油田。针对其特点,在不同的开采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井网调整和挖潜措施。阐述了开发初期基础井网部署与实施,开发中期细分层与加密调整,开发后期井网重组与局部调整及现阶段三次采油试验的具体做法,成功地提高了采收率,且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王军 《特种油气藏》2005,12(6):37-39
井网产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地层中的驱替过程达到均衡驱替,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五点法和七点法注夫井网油井的产量相等即可实现均衡驱替,而九点法注采井网若要实现均衡驱替,则角井的产量要达到边井产量的倍。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渤南五区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水驱动用程度差异大的问题,以五点法井网为例,根据流线分布特征将井网划分为多个计算单元,利用流管法计算得到各个计算单元水驱开发指标。以均衡驱替为目标,以各计算单元内的注采压差为优化变量,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的非均质性,应用优化算法得到了各计算单元的最优注采压差。研究表明,各计算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差异越大,达到均衡驱替时要求的时间越短,各调控单元所需的注采压差相差也越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注采压差优化方法能够明显减少各分区的剩余油分布差异,提高采收率2.6%。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低渗透水驱油藏的开发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