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实验和矿场实践表明,在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现有相对渗透率方程不能准确描述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致使以该方程为前提建立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在水驱油田开发后期的预测结果产生较大偏差。针对该问题,结合中国大多数水驱开发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的生产实际,提出新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方程,利用实际油田的相对渗透率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型相对渗透率表征方程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适应于特高含水期的含水率预测模型,通过油田实际生产测试资料验证了新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新含水率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常用的Logistic模型及Goempertz模型,对特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动态预测及开发规律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特高含水阶段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水驱油藏开发进入特高含水阶段之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会偏离直线,常规水驱特征曲线也会偏离直线,此时再应用常规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开发指标会产生较大误差。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新型渗流表征关系即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表达式,该表达式能够对中后期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进行高精度拟合。在此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数据对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常规水驱特征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对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的数据拟合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很好地解决了特高含水阶段曲线上弯和预测误差偏大的问题,有较好的现场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求解含水率变化规律新方法,该方法方便、简捷,首先通过公式推导得到一个复合参数与采出程度的线性关系,利用回归求得其线性关系式,进而求得含水率随采出程度上升规律。实际油田的应用表明,对处于中高含水期的油田,该方法预测的含水率准确性非常高。  相似文献   

4.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采出程度是编制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指标,因此特高含水期采出程度的测算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完善水驱曲线、相渗曲线计算采出程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开发动态数据、室内实验数据、矿场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喇、萨、杏油田分类油层、分开发区特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为8%~10%。明确了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潜力,为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线性特征的驱替曲线都不再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可直接描述特高含水期油藏宏观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或驱替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油藏曾经历的开采历史是否存在水驱井网加密、聚合物驱等重大调整措施,只要油藏在特高含水期处于相对平稳的开发状态,采出程度与综合含水率呈非线性关系。所提非线性关系得到了水驱油藏概念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已用于含聚驱历史真实油藏开发后期的指标分析。对于陆相大型油田的部分开采单元及其整体,该关系在特高含水期大部分呈现出90%以上的符合率,由此得到了值得油田中长期规划参考的含水上升率、递减率、采收率等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殷建  林鑫 《断块油气田》2012,19(2):191-194
在特高含水期,井间的非均质模式对注水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维两相流井间非均质数学模型,研究了特高含水期井间非均质模式对注水效果的影响。模型中,渗透率从油井向水井分为降低和升高2种情况;油井端含水饱和度低于水井端的含水饱和度。岩石和流体参数都划分为油井端、中间端和水井端3段。研究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由于注水井端含水饱和度较高,而水相黏度较小,因此水井端渗透率变化引起的渗流阻力变化较小;水井端渗透率降低使油水井两端渗流阻力分布更均衡;特高含水期低注高采能获得更高的产液速度,油水流度的差异是引起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高注低采可在油井端获得更高的压力梯度,从而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应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生产动态数据计算油藏相对渗透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二项式拟合krw/kro与sw的半对数关系曲线,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表达式,从而得到相渗曲线。经过与油田开发初期岩心实验测得的相渗曲线对比,发现计算出的相渗曲线能更好地反映出油田长期注水开发后的物性变化,有助于油田特高含水期的地下流体流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开发的见水初期和特高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中不再呈线性关系.根据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特征,提出新的函数模型,利用该模型的非线性性质,采用牛顿算法优化求解,得出适合中、高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拟合出适合中、高含水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简便地计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根据水驱油田的水驱规律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俞启泰水驱曲线出发,提出了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新方法,并通过实例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当油田处于中低含水饱和度阶段时,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与实测值大致相近;当油田为高含水饱和度阶段时,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实测值小,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则比实测值要大。而通过修正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与油田实际生产的含水上升规律进行对比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能够真实地反映油藏的相渗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含水率和采出程度是油田开发的关键指标。由于低渗透油藏存在非达西渗流特征,目前还无法通过理论方法计算得到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文中以四点井网为例,应用单元分析方法和油水两相渗流的流线积分方法,推导出适用于低渗、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求取了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油田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油藏开发指标的预测、开发设计及注水开发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恩平凹陷储层岩石颗粒细,泥质含量高,油藏幅度低,低电阻率油层发育,流体性质识别比较困难。由于受高泥质含量的影响,采用了能够消除泥质影响的印度尼西亚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建立与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束缚水饱和度;利用相渗实验建立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由此确定相对渗透率。在准确确定这些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含水率,由含水率大小确定储层的产液性质。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含水率能够较好地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确定储层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大部分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典型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的特点,分析了特高含水期含水变化和提高含水测试精度的重要性,讨论了油田含水测试技术的适应性及不足,并对典型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推荐和介绍了特高含水期高效监测新技术,包括技术原理、特点,适应性,关键技术指标,流程和应用效果,结合油田实际,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实验误差的影响,岩心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很难代表整个油藏的相渗特征。根据油藏适用范围较广的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法,提出了计算相对渗透率的新方法:利用油藏生产数据计算得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修正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具体的油藏实例,利用修正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的含水率,与油田实际生产中的含水率上升规律符合性好,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岩心实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整装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中,强注强采导致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即水驱油流动的主流线。在特高含水期,主流线方向上水洗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因此在开发后期只有打破原来的固定优势流场,使得注入水向弱势区流动,才能有效驱动原油,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通过大尺度物理模型实验,改变特高含水后期注水流场方向,分析剩余油分布情况及原油驱替效率。确定在同一井组,相同井距,相同采液速度条件下,九点井网是特高含水后期井网调整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特高含水期,储层内部渗透率级差加大,非均质性增强.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特高含水期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提出正态概率分布函数与岩石物理相结合进行储层分类后建立渗透率模型的办法,并通过分类前后误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特高含水期储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为后续加密调整井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水驱油渗透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线性回归公式,进而求得水油比和含水率随采出程度上升的规律,导出了含水率上升规律的计算公式,应用结果表明:该计算公式简便易行,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7.
用波及系数修正法确定油藏的理论含水率曲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含水率曲线是研究水驱油田产水规律的基本曲线。在总结现有产水规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考虑室内岩心与实际油藏宏观、微观地质特性差异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及实验岩心、实际油藏体积波及系数的确定方法,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确定水驱油田理论含水率曲线的新方法——波及系数修正法。实例计算表明,采用该方法确定的理论含水率曲线较之现有方法,与实际曲线吻合得更好,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油藏的产水动态。  相似文献   

18.
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直线模型的物理意义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论述含水率fw与含水饱和度Sw直线模型截距a、斜率b的物理意义,利用大量试验资料分析了a和b的变化特征,认为斜率b可以作为直线模型的特征参数。分析表明,斜率b值的变化受试验温度、油水流体性质、岩石物理性质等基本条件的影响,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原油粘度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减小,以及储层渗透率的增大、孔隙结构的变好,b值是逐渐减小的。以此认识为基础建立直线模型系数的经验方程,可以方便地计算残余油饱和度、水驱油效率,并计算不同含水阶段的剩余可动油饱和度,有利于正确评价水淹层。  相似文献   

19.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根据近几年措施挖潜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剩余油分析的经验,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的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油藏特点应用弱水淹厚度法、动态监测资料辅助分析法、水淹图辅助分析法、注水主流分析法等动态分析手段,在油田综合含水高达94%的情况下,对20个单元进行了剩余油分布的综合研究,利用研究成果对其中的11个单元进行了工艺配套综合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油水两相稳定渗流条件下的达西定律和室内岩心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之上,适于注水开发井底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的砂岩储层。该方法对于含水率低于98%的阶段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