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蓄电池组智能均充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蓄电池单体间不均衡性的问题,设计了蓄电池组分只同时均充装置,此充电管理模式既能保证蓄电池单体都能充满,同时又可以防止蓄电池单体发生过充、欠充或过放电现象,有助于降低单只电池的损坏率和提高整组电池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蓄电池充电特性、电路设计理论、PWM控制技术中的规则采样法及单片机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以PIC单片机为核心蓄电池脉冲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能够根据太阳能电池电压的变化实现对蓄电池脉冲电流、电压充电控制的自动切换,并能对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进行充电保护。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太阳能电池的便携式小型多功能充电装置,其可采用光伏和市电两种充电模式,重点对内置蓄电池的充电电路、管理电路、保护电路、升压输出电路和显示电路等进行了设计,达到在对内置蓄电池进行合理充放电和保护的同时,还能输出直流5V电压的要求.该设计为实物制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电动车辆铅酸电池快速充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在分析快速脉冲充电的基本理论和动态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分阶段变电流的电动车辆用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器。该充电器采用了移相全桥软开关的主电路拓扑,具有较高的效率,而且电流、电压应力小,工作可靠。试验表明,与恒流恒压的充电方式比较,脉冲充电技术具有充电时间短,充电温升小的优点。因此在铅酸蓄电池中采用脉冲充电方式能有效缓解铅酸蓄电池的极化。理论和试验均验证了脉冲快速充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DS2438芯片的电动车蓄电池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以DS2438为采集器的电动车蓄电池在线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该设计可实现对蓄电池组中每一只蓄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及剩余电量的在线监测,可改善蓄电池的维护效果,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基于蓄电池组分只同时均充技术而研发的12V一体式蓄电池组分只同时均充电机.该充电机保证蓄电池组中每一只蓄电池容量和端电压的一致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傅联云 《机电工程》2005,22(9):36-40
在研究电动车用蓄电池特性及其充电策略和充电算法的基础上,研制了一款基于PIC16C712单片机的4段式(涓流短时充电、恒流快速充电、恒压均衡充电、浮充电)48V(20A·h)蓄电池充电器.该充电器能够对充电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使充电过程按设定的理想充电曲线进行.测试表明,该充电器既能完成快速充电又能对蓄电池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介绍以专用电池监测芯片为采集器的AGV蓄电池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通过专用电池监测芯片DS2438可实现对蓄电池组中每只蓄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剩余电量及充放电过程的在线监测,可以改善蓄电池的维护效果,从而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锂蓄电池充电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锂蓄电池脉冲充电模糊控制技术.并介绍了脉冲电流和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在锂蓄电池充电中所具有的优点.通过采用Saber和Matlab仿真软件完成了充电电路的的设计和仿真,验证了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在锂蓄电池脉冲充电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用于便携式仪器的蓄电池充电电路,该电路具有恒流充电、充电完成后自动切断和蓄电池低压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车载锂电池分段充电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  谢瑞  何湘宁 《机电工程》2011,28(7):887-890,900
为了实现电动汽车(EV)车载锂电池快速充、放电,研究了电动汽车锂电池分段充电策略,给出了充电拓扑图。通过监控电池端电压和电流,采用了恒流、恒压和涓流3种充电方式结合的方法,控制功率变换器对电池进行智能充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分段充电方法可以在30min内使电池端压达到额定值,并通过恒压充电使电池迅速得以充满。该研究为提高车载电池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和保证充电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闭环控制系统,运用单片机控制的灵活性,以模糊控制规则和三段式充电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分只同时均充理念的电池管理系统,避免单体电池过充电,解决了蓄电池之间的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铅酸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硫化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富士通微控制器MB9BF500N的智能化充电与修复于一体的铅酸蓄电池维护设备,采用TOPSwitch- GX249YN专用芯片,结合用复合式高频脉冲修复方式,实现了电路充电监控管理及电池的修复。实验表明利用该系统可以给常规的铅酸蓄电池充电管理和修复,较大程度的延长单颗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王旭  齐向东 《机电工程》2014,(3):393-396
针对当前电动汽车续航能力严重不足以及不能及时充电的问题,将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智能监控技术、REIP无线射频技术以及CAN总线技术应用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研究中。开展了无人值守的智能电动车充电桩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兼备CAN总线网络通讯功能和无人值守功能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软件设计方法和硬件结构组成方案,把每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视为一个智能节点,建立了上位机组态监控和下位机数据采集相互结合的系统整体框架。在组态软件MCGS上对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模拟演示试验,并对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了采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能够快速地为电动汽车充电,并且具备完善的远程通信和监控功能,保证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N总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慧琪 《机电工程技术》2007,36(1):81-82,95
本文描述了一种新的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CAN总线技术,具有电池组状态监控、均衡充电、电池荷电量评估等功能,可以提高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及寿命,保证电池组和电动汽车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常用充电电池的特点与充电方式,详细讨论了采用单片机控制的能够对镍铬、镍氢和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通用型智能充电器的软件和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锂电池充电速度需要不断提升,而不同种类锂电池最佳充电策略不同的问题,对锂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充电电路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一种基于DSP28035控制的锂电池快充电路,可用于单体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研究。用DSP28035采集电池电压电流对其进行了数字闭环控制,电路具有6 V~30 V的宽范围输入,Buck降压变换器用于电池充电,Boost升压变换器用于脉冲放电去极化,电池充放电电流均精确可调。改变DSP的程序可实现CC、CV、CCCV以及阶梯恒流充电、脉冲充电等多种形式的充电。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并制作了充电样机,进行了锂电池充电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能够进行各种充电策略测试,能够实现过流、过压、过温保护,电路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太阳能充电系统的状态无法被远程读取,以及主控芯片会因蓄电池电量过低而无法工作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LoRa的光伏控制电路。当蓄电池电量过低而光伏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时,该电路可以实现对蓄电池的充放电;单片机通过调控PWM波的占空比实现对充电电流和供电电流的准确控制;故障检测模块会根据检测到的故障类型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同时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类型会根据自定义的协议通过LoRa无线模块传输至上位机,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控。实验数据表明此系统具有可行性,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无人机用锂离子串联电池组充电结束时各单元电池电压的一致性问题,对传统锂离子串联电池组充电均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有损均衡充电方案和无损均衡充电方案进行了归纳,分析了传统有损均衡充电方案和无损均衡充电方案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DSP TMS320F28035以及光继电器开关实时选通浮地采样方案的均衡充电方法,利用实验样机对锂离子串联电池组进行了充电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均衡充电方案能实时监测充电电流和各单元电池电压,能够实现过压保护、过流保护、充电电流预置、放电存储模式、充电曲线预置等多项功能,充电均衡效果较好,充电结束时各单元电池间电压差不超过10 m V。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主动均衡拓扑往往需要大量的开关管、电感、变压器或双向开关等元件实现能量传递,对于电动汽车而言,无疑会增加系统的体积和成本。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倍增器的电压均衡拓扑,用于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电池均衡拓扑和超级电容均衡充电器通过复用半桥逆变电路集成到仅含2个开关管、3个电感以及若干电容和二极管的电路中,可有效降低混合储能系统的体积和成本。电池均衡拓扑具有自模块化特性,电压均衡速度更快,超级电容充电器具有恒流充电特性。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拓扑的工作模态和波形,并利用PSIM仿真验证了其均衡特性。最后,设计了由4个电池和4个超级电容所组成的混合阵列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均衡后单体间电压极差降至10 mV以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