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柴油催化氧化深度脱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二苯并噻吩(DBT)代表柴油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将其溶解于正辛烷配成反应原料,以30%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考察了饱和吸附DBT活性炭在甲酸存在下的催化性能,并且研究了活性炭加量、甲酸浓度、过氧化氢初始浓度、DBT初始浓度及反应温度对DBT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H2O2-HCOOH-活性炭三元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过氧甲酸能将模型有机硫化合物氧化,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硫率可达到100%;活性炭-甲酸的催化氧化性能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甲酸.甲酸浓度、活性炭加量、过氧化氢初始浓度及反应温度对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除均有影响.随着DBT初始浓度的增加,氧化深度脱硫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分子筛催化H2O2氧化脱硫的反应,由于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费用低、可实现深度脱硫和催化剂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以烷基聚氧乙烯基醚(AEO9)为模板剂,以有机钛硅为原料,合成中孔分子筛(Ti-MSU)。用FTIR、XRD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分子筛样品进行了表征。以Ti-MSU为催化剂和30%(质量分数)H2O2为氧化剂,对模拟燃料的氧化脱硫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n(Si)/n(Ti)比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反应条件下,Ti-MSU对二苯并噻吩(DBT)的转化率最高达58%。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锰离子改性的Si O2负载的磷钼酸催化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模型油(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和直馏柴油氧化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锰离子改性后,催化剂仍然保持了磷钼酸的Keggin型结构,其活性中心的分散度和比表面积均增加;不同反应条件对模型油的氧化脱硫均有影响,且二苯并噻吩(DBT)较苯并噻吩(BT)更易脱除。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柴油脱硫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在催化剂0.15 g,过氧化氢0.25 mL和反应温度70℃的条件下,反应时间4 h后,直馏柴油的脱硫率达90.3%,油品回收率不低于98%。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以H2O2为氧化剂,对催化柴油进行氧化脱硫。讨论了实验方法、催化剂及用量、破乳剂、氧化剂用量和萃取剂及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选用一步法氧化萃取工艺,C6为催化剂,其用量为5%(质量比),破乳剂NP6的用量为4%(体积比),氧化剂H2O2的用量为10(氧硫物质的量比),萃取剂按B∶D=1∶1组成,萃取剂油比为1时,得脱硫率为46.90%,收率为99.50%。  相似文献   

5.
李会鹏  赵华 《化工科技》2011,19(3):10-12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甲酸为催化剂,Al2O3为吸附剂,研究柴油氧化吸附脱硫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n(氧)∶n(硫)=10.0,氧化时间为40min,氧化温度为70℃,V(吸附剂)∶V(油)=1∶5.5,吸附时间为30min,吸附温度为40℃时,吸附柴油的脱硫率为97.32%,柴油w(硫)=20.5μg/g,达到欧洲Ⅳ柴油标准:w(总硫)〈50μg/g。  相似文献   

6.
徐龙  杨丽娜  李剑  董家丽  孙宇萌 《应用化工》2014,(10):1867-1870
制备了两种磷钼酸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C16H33(CH3)3N]2[HPMo12O40]和[(CH3CH2)4N]2[HPMo12-O40],以30%的H2O2为氧化剂,易回收、无毒复合溶剂为萃取剂,采用一步氧化萃取脱硫法和两步氧化萃取脱硫法对直馏柴油进行了氧化脱硫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脱硫效果比两步法好,[C16H33(CH3)3N]2[HPMo12O40]的脱硫效果优于[(CH3CH2)4N]2[HPMo12O40],适宜的反应条件为:O/S比(摩尔比)为8∶1,催化剂用量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80 min,萃取剂油比1(体积比),此时直馏柴油的脱硫率为61.3%,收率为95%,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脱硫率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8.
概述了柴油脱硫的重要性和脱硫方法.主要对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方法的新发现作了总结和分析,包括杂多酸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超声强化脱硫,吸附除砜等,并初步总结了芳烃对脱硫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浸渍法制备了MoO3/TiO2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以及拉曼光谱分析。以正辛烷为溶剂,二苯并噻吩为模型硫化物组成模拟油品,以MoO3/TiO2为催化剂(以MoO3/Al2O3作对比),在H2O2-CH3COOH体系中对模拟油品的氧化脱硫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活性组分MoO3负载量、氧化剂用量、乙酸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二苯并噻吩脱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MoO3/Al2O3,MoO3/TiO2具有更好的催化氧化脱硫性能;同时MoO3负载量、乙酸加入量和过氧化氢加入量以及反应温度对二苯并噻吩的氧化脱除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柴油耦合氧化吸附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氧化-吸附耦合技术,将硫化物氧化为极性较高的砜类,利用极性溶剂将大部分砜类化合物莘取出后,残留于油品中的古硫化合物经孔隙结构发达的活性炭纤维选择性吸附,从而实现柴油的深度脱硫,其脱硫率高达94%。色谱测试研究表明该工艺可脱除柴油中的绝大多数含硫化合物,尤其对加氧工艺难以脱除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脱除率;且氧化吸附后的油品具有强的氧化安定性;与加氢工艺相比,此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勿需氧源,可深度脱硫。  相似文献   

11.
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氢柴油中残留的硫化物主要为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因此,脱除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是实现柴油深度脱硫的关键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加氢脱硫、生物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及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石墨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构建了萘—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氧化石墨烯的催化氧化体系,研究氧化石墨烯在萘氧化过程中的作用。考察了氧化石墨烯种类、溶剂种类、氧化剂含量、石墨烯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萘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引入可以提高萘的转化率和1,4-萘醌收率; 当萘用量为100mg,氧化剂(TBHP)2.4mL,氧化石墨烯RGO(10wt%)20mg,反应溶剂为乙酸(1.2mL),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2h 时,得到了较优的反应结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氧化石墨烯对萘氧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交联剂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真 《安徽化工》2007,33(6):47-49
研究了硫酸、双氧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投料方式对合成交联剂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三废"治理方案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叔丁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郁东  朱斌  林民 《化工进展》2004,23(8):892-895
介绍了钛硅分子筛催化叔丁醇合成叔丁基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选择性接近100%,过氧化氢的利用率达到83.6%。研究了此反应的影响因素,并用正交实验方法找出了此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65℃.催化剂浓度为0.0578g/mL,叔丁醇与H2O2物质的量比为5.5。  相似文献   

15.
开发了一种以过氧叔丁醇为氧化剂,乙酰丙酮钒为催化剂合成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方法。主要探讨了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溶剂、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出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有利合成条件是β-紫罗兰酮1.92g(10mmol),VO(acac)20.13g(0.5mmol),过氧叔丁醇50mmol,在35℃下于10mL丙酮中反应6h,4-氧代-β-紫罗兰酮的产率达到68%,纯度高于98%。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及市场对低硫柴油的巨大需求,柴油氧化脱硫技术显得日益重要。实验采用氧化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焦化柴油进行了氧化脱硫实验。以自制过氧化环己酮为脱硫氧化剂,分别考察了氧化剂用量、氧化温度、氧化时间、萃取剂用量和二次萃取对焦化柴油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3h,氧化剂与柴油的体积比0.04,萃取剂氮一甲基吡咯烷酮与柴油的剂油比为0.5,一级萃取可以脱除焦化柴油中93%的硫化物,柴油回收率达99%。二级萃取,可以脱除焦化柴油中95%的硫化物,柴油回收率为94.5%,硫含量可达到43.6μg·g^-1,小于50μg·g^-1,满足欧Ⅳ标准。  相似文献   

17.
18.
查飞 《精细化工》2014,31(8):1043-1045,1056
以12-磷钨酸作为催化剂,双氧水氧化叔丁醇制备了叔丁基过氧化氢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通过单因素法和正交设计法考察了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当叔丁醇与双氧水的摩尔比为0.7∶1,叔丁醇与磷钨酸的摩尔比为298.8∶1,反应温度83℃,反应时间3 h时,叔丁醇的转化率可达到95%以上,叔丁基过氧化氢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75.9%和79.6%。  相似文献   

19.
开发了一种以过氧叔丁醇为氧化剂,乙酰丙酮钒为催化剂的合成3-氧代-a-紫罗兰酮的方法。主要探讨了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溶剂、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出3-氧代-a-紫罗兰酮的有利合成条件是-a-紫罗兰酮1.92g(10mmol)·VO(acac)2 0·13g(0.5mmol),过氧叔丁醇50mmol,在35℃下于10mL丙酮中反应6h,3-氧代-a-紫罗兰酮的产率达到58%,纯度高于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