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巫红霏 《科普研究》2014,9(5):91-96
张之杰教授为两岸知名科普写作家和科学史家。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美术书刊,开始研究美术史。1996年起,开展出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道路。2006年,将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文章辑成《画说科学》。该书由20篇通俗文章构成,有些已改写成论文,有些由论文改写而成。作者通常先说明如何从绘画等文物上发现某一课题,再写出抽丝剥茧的经过。《画说科学》的意义,是造就一种科普写作模式,可供有意从事科普写作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即科研工作者只要以文学之笔,写出解决某一课题的曲折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篇有趣的科普佳作。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的科学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正在使中国科学传播传统模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特征正日益彰显,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媒体革命时代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许多问题摆在了科普工作者面前。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科普"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第5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来自实践  相似文献   

3.
王一鸣 《科普研究》2012,7(1):57-61
随着当代科学与社会及公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借助于资讯与传媒的发达,产生了科学与影视娱乐交融的科普模式。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即是一部成功实践这种模式的生活情景喜剧,在娱乐中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获得较大社会反响。分析了《生活大爆炸》的成功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并与中国现状进行了对比,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传播与影视娱乐结合的科普方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卿婉莹 《科普研究》2013,8(5):30-35
美国科学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自推出以来,受到了观众及电视界、科学界的各方好评。该剧以青年科学家为人物核心,将深奥的科学理论、晦涩的科学语言、独特的科学场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开创出独特的科学情景喜剧风格。相较于一般体裁的情景喜剧,关注“科学”题材的《生活大爆炸》为了解决如何让“呆板、严肃的科学”吸引人而又保证其品质格调的问题,主创人员在影视剧常规创作的基础上精心设置了三组人物关系,紧扣“科学”话题,通过科学家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推动幽默剧情不断发展。构建知识差异的矛盾、讲述科学家之间的分歧、用科幻架起沟通的桥梁,科学情景喜剧中独特的人物设置对科学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6.
李曦 《科普研究》2009,(2):77-79
"科普究竟是什么?",对于科普工作者(或科学传播者)而言,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可能"并不像它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理解科普》序)。这是笔者译完西英格兰布里斯托大学文化研究高级讲师彼得·布洛克斯的《理解科普》(麦克劳希尔出版集团,2006年)之后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7.
  程萍 《科普研究》2013,(5):5-6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的科学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正在使中国科学传播传统模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特征正日益彰显,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媒体革命时代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许多问题摆在了科普工作者面前。基于这一背景,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科普”主题,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研究》编辑部主办了第5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来自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谈媒体革命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晓 《科普研究》2010,5(6):54-59
以大型科普教育电视系列片《身边的奥秘》为典型材料,分析研究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思维模式和叙事结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在创作中要坚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的整体思维模式,并探讨了适合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的叙事结构,用语言式、构图式、图像式、故事化、娱乐化、诗意化等方式进行流畅的表情达意,以提高科普教育电视节目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