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昭 《住宅产业》2023,(5):40-43
为推动乡村和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声环境管理和传统村落声景观规划。本文通过对徽州市传统村落黟县西递镇进行实地调查,使用声景问卷评估声景感知和期望。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传统村落中自然声的喜好度和期望值较高,如流水声、鸟鸣声和风吹树叶声;而对机械声的喜好度和期望值较低。因此,在未来传统村落声景观规划和管理中,应减少不必要的声音,保护和发展丰富的自然声音和传统文化声景观,以此为传统村落营造出更好的声景感知。  相似文献   

2.
柳锐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4,40(4):123-128
声景在地方性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村民和游客成为地方性声景的主要感知者。以浙江丽水景宁县大均村、金坵村、东弄村3个畲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识别出18种地方性声源,并分析村民和游客对声源与声景的感知。结果表明,自然声作为地方性声源在村民与游客的感知中均占主导地位,由村落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与畲族文化相关的地方性声源虽被村民强烈感知,但游客感知较弱,是村民和游客感知差异的主要表现,且此类声源感知与声景感知的相关性最强。基于“村民-游客”的声景感知异同,针对地方性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构建声景优化策略。最终提出依托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发展应在规划层面结合地方性声源组织游线,强调自然声中的流水鸟鸣声和人工声中的畲族民歌、畲语、惠明茶采制声,增强村民和游客对畲族特色声景的感知。在设计层面应优先保护与劳作民俗相关的地方性声源,使之与活动场所紧密结合,凸显地方性声景的文化内涵,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游客的地方感知。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是以村民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载体,其背后蕴含着乡村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宗族意识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云南撒玛坝梯田村寨空间的整体性特征背后反映了其特定的社会语义:其"林、水、田、村"四要素同构的协调性,源自哈尼族原始自然崇拜的生态意识;其生产与生活空间组合的有机性,源自特定历史阶段下哈尼人对资源承载力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体认知;其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聚合性,源自村寨内血缘和亲缘脉络的体现;其村寨风貌特色的一致性,源自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其公共场所的功能性与标识性,源自哈尼族精神生活的吸引和归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村寨空间的社会语义发生了诸多变迁,村庄规划需要充分认识原有的空间特征、社会语义,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同声",对声景资源的保护及运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瞩目的新趋势。笔者以游牧文化下蒙族传统聚落空间声景观的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资源保存较完好的锡林郭勒草原为对象,通过对声音信息的归纳总结分类,探索不同时域下聚落空间的声景资源多样性及其珍贵的文化性。构建视觉与声音相结合的保护理念,通过Atmos制式的全景声运用,弥补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在声方面的缺失。期望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声景研究,为我国具有地域性传统居住空间的声景资源与利用研究提供方法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夏炎  郭建  邹源 《华中建筑》2022,(10):173-177
旅游型传统村落是近年来游客出行的重要目的地,除了风景和美食给游客的视觉和味觉带来享受,声景观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以皖南宏村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梳理出宏村景区中主要的自然声、文化声和旅游声并进行分类;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和客观声景测量,对宏村声景观现状进行调查,从已分类的声景中提取出独特的标志声并将其量化记录;通过不同日期、不同时间分段测量,揭示游人对于皖南宏村景区声景观的相互影响。研究为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保护提出策略,并提出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同时也为皖南宏村景区声景的文化价值和景区宣传提供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尤其是山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正遭受严重的冲击,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正面临退化消失的严峻局面。如何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在保护好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摆脱困境,营造和谐共生的"三生空间"是当前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文章以桂林大圩熊村为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调查该村落的历史遗存和建设现况并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依托山水资源、传统格局和生活方式,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村落保护和传承发展对策,以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村寨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代表,其"四素同构"的特色更是在全国独树一帜。在构成哈尼族村寨的"四素"中,水系是串联其他三个要素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哈尼族传统村落的代表——阿者科村为研究样本,对该村现有水系的组织结构及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调研中所发现的水系现存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现有水系的治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  相似文献   

10.
皇慧敏  郭丽霞  王强 《中外建筑》2022,(12):102-108
传统村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承载地域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的重要空间,村落景观资源的质量状况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以呼和浩特市传统村落——西乌素图村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开发AVC理论为指导,结合美景度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面向公众感知的传统村落景观“三力”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西乌素图村景观资源优势明显,以古建筑、历史遗址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以杏林花海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较为突出,村落环境承载力整体状况相对良好,但民俗文化类资源吸引力弱、农旅融合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限制了村落景观评价结果。研究将实地调研和评价结果相结合,提出西乌素图村景观优化策略,为此类传统村落景观评价和旅游开发提供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浙江斯宅村的"传统村落声景观",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测量等研究方法,解读斯宅村"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点。从自然声景观、生活声景观、历史文化声景观,以及联想声景观等切入点出发,得出:此地的"村落声景观"优美悦耳,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以"传统村落声景观"为指导,制定的村落保护策略具备可行性,亦为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探索"传统村落声景观"还可为声学研究引入生活、社会、文化等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 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 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 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 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 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 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 中, 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 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 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双版纳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本文以云南曼岗村哈尼族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考证为基础,主要探讨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神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转变,以及在自然观转变的基础上其村寨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新的自然观下,哈尼族正面对着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原有的乡规民约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哈尼族应如何借助传承中对于自然认知的优势,实现新的自然观下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水乡古村李市是苏州地区众多历史村镇的一个代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网体系、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繁荣的经济,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随着岁月流逝,其住宅和设施已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尤其是近10年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以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蒋迪 《园林》2021,(3):92-9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受工业化产物的影响,岭南水乡水循环、水质污染问题突出;建设用地边界不断外扩而水乡自然区域大幅缩小;绿色空间被填埋或割裂,生境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以古劳水乡绿色空间网络为研究对象,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落脚到水域水质、连接通道和中心控制点的优化治理上,提出8条空间优化策略以增强水乡空间生态服务功能及...  相似文献   

17.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江苏省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灾害要素,考虑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亟需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分析构建了"两片、两带、四廊、多核网状"的生态保育空间结构,其中"两片"主要指太湖及苏南丘陵山地点状发展地区生态保育区、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生态保育区;"两带"主要指沿海滩涂生态保育带、沿江生态保护带;"四廊"主要指沿南水北调东线、江水东引(通榆河)两条清水通道和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两条尾水通道(泄洪通道)及其两侧保护带,并对这些生态空间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江  朱天媛  洪昕晨 《中国园林》2022,38(12):64-69
城市森林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生态与社会功能空间。声景感知作为游憩体验的重要因素,掌握其时空特征对声景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利用声景地图从时空维度分析森林公园声景的动态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声景感知属性的空间依赖性,以及探讨物理声学指标与声景感知属性之间在不同时段的动态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物理声学指标(LAeq、L10、L90、L10-L90)与声源和谐度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声源和谐度在全局和局部模型中都出现了空间自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各物理声学指标对声源和谐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段具有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