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定量测度,集成2类单项评价结果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将3类结果与攀西主要空间规划进行一致性对比。研究表明:攀西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诸县,产业发展功能、矿产资源供给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诸县,人居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出现在南部诸县、西昌市及雷波县等,旅游休闲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分布于西昌市、冕宁县及盐边县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则主要是木里、盐源、冕宁、盐边、会东及会理等诸县。综合评估结果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土开发布局的一致性更高。本研究为区域尺度上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及其多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视角。  相似文献   

2.
研究应用空间句法考察了曼哈顿城市形态演变及曼哈顿街区合并对城市局部及整体城市形态的影响,以探讨其背后反映的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曼哈顿城市形态具有弹性特征,使其在因街区合并等带来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可达性,同时形成了具有多中心性及多样性的城市形态。不同功能合并街区呈现的差异化空间形态表明,城市形态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研究对中国高密度紧凑城市中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管控中生境质量的影响要素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过程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境破碎,物种灭绝,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病"。因此,城市生境质量的影响要素及测度评估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生态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城市生境质量评估的8种方法,阐述了城市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为通过城市空间管控提升城市生境质量进而改善居民福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戴菲  江佩宜  文晨 《风景园林》2023,30(11):96-104
[目的]城市生态空间兼具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多元生态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有助于揭示不同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武汉生态空间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制定差异化碳汇能力提升策略,以助力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选取与城市生态空间自然基底相关的碳储量、生境质量、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5类模块,运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分别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空间制图,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SOM)聚类模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着重考虑碳汇与4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关系。[结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分布区域与组合模式,识别出生态均衡簇、生态保育簇、游憩水源簇、水土保育簇、人居环境簇、生态脆弱簇6类,再根据碳汇发育程度划分为碳汇保育区、碳汇潜力区、碳汇稀缺区3类分区。[结论]基于碳汇能力提升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簇,为分类、分区提升碳汇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6.
张浥尘 《重庆建筑》2014,(11):27-29
综合体建筑在各种功能空间中建立了相互依存和补助的关系,以实现高效丰富的城市生活。通常意义上的过渡性空间,其作用在于连接城市公共室外空间与室内功能空间,引导人群的即时性活动,为城市提供有效的开放空间等等。该文研究了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过渡空间,初步探讨适应城市整体环境观和建筑审美的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8.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莉 《福建建筑》2011,(12):15-18
在总结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历史演变过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演化受到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空间观念等的影响,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演化的功能适配性机制、价值导向机制、环境衍生机制和系统“一体化”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以期用以指导我国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滩区周边城镇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与6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生境质量演变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境质量方面,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冷热点集聚效应明显;(2)景观格局方面,耕地斑块优势程度最强,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林地、草地仅在连接度指数上与之相近,但草地COHESION、AI指数在2000—2010年间大幅度下降;(3)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相关性方面,水域LPI、AI等指数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耕地、建设用地在LSI、COHESION等方面也表现出突出影响。研究结果对黄河滩区及周边城镇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Here we take the Gaotan River Basin in Liangping Distri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spatial analysis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dundancy analysis(RDA)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response of four water quality indexes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the 5 th day(BOD5), ammonia nitrogen(NH3-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on land use patterns on a sub-basin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use patterns of the Gaotan River Basin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wooded land can improv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river; dry land, land for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and public facilities, and land for mining and industrial use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OD, BOD5, and NH3-N; garden plot, land for building communications, and water areas have a weak impact on pollutants, indicating tha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domestics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ar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Gaotan River.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Gaotan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2.
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扩张会对河岸带生境产生显著的 负面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何种用地模式能更有效地支持河岸带 生物多样性。以汉江小流域武汉段为研究对象,从用地强度、 形态和布局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根 据河岸带生境结构及其联系构建城市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体 系。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探究子流域水平 上的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 地紧凑度提升,河岸带综合生境质量显著降低;开发利用强 度、居住用地占比及土地利用混合度是致使河岸带生境变差的 主导因子;用地形态与布局的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 响不显著,且分形维度指数与河岸带生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证明了在同等开发强度下,提升城市用地形态与布局紧凑 度是协同城市化与河岸带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岩  贺旭生  杨玲 《风景园林》2020,27(1):30-34
蓝绿空间系统规划作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是传导和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引导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和建设实施的重要途径,是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突出亮点。编制的重点是中心城区的城镇发展区层次,应包括总则、系统布局、用地分类规划、蓝绿空间控制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实施等内容,应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编制技术路线。作为专项规划,还应在现状评估体系、多元规划实践的技术体系、相关规划协调、规划传导机制、面向实施的政策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韩晓莉  宋功明 《华中建筑》2003,21(1):31-32,59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今天,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中下游的繁荣与持续发展,有赖于黄河提供良好而稳定的水源支持和保障。研究重点落实在黄河第一曲所在地甘南州的人居环境研究。笔者以传统藏族生土建筑及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使这一地区人居环境中资源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发展模式,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成都城区河流廊道自生植物的生境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廊道是自生植物生长的重要栖息地,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运用均匀布样法,结合典型样地法,选取贯穿成都城区西北到南部的清水河、南河、府河为样段,共223个样方,分析自生植物定居的生境类型,探寻物种组成特征,以期为自生植物生境及景观营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生境按照距水的远近可分为无驳岸水边、驳岸和岸上三大类,根据基质及绿地...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 的能力和质量,高度城镇化地区镇域空间尤为突出。以TM/ ETM数据为基础,借助当量因子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 镇域尺度分析1995—2015年5个时段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草地、 湿地大幅减少,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居于主体 控制地位,水域、耕地主导用地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总量减幅仅为1%,水域增加有效缓冲了损耗;3)水源涵 养和废物处理价值约占总价值的8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单一且明显衰退;4)镇域空间整体具有不断加强的集聚特 征,局部低值贫瘠区、退化区的“一核两片”和高值核心区、 保育区的“一环一带”格局基本稳定,中心城区-昆山沿线及 周边具有加剧衰退的迹象,过渡区、退化区范围不断强化。基 于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分区、分类的管控对策,以期为生态规 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