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23MnNiCrMo钢奥氏体化后分别在空气、水、油中冷却.随后将水淬和油淬的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回火.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合适的淬火温度为860℃,油淬和水淬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剩余碳化物.由于有合金元素的作用,在中温回火时并不得到完全的回火屈氏体组织,而是以回火马氏体为主,还有贝氏体及剩余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2.
采用刚玉砂轮在普通平面磨床上对35CrMo钢进行磨削硬化,研究其硬化层组织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磨削淬火工艺可获得700HV以上的高硬度淬硬层,最大淬硬层深达1.8 mm;磨削淬火加热速度极快,细化了奥氏体晶粒,淬火马氏体组织非常细小,得到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整合组织。  相似文献   

3.
GCr15钢等温马氏体转变及残余奥氏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GCr15钢奥氏体化后淬入稍低于M_S点热油中等温,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变化。其中,马氏体多阶段形成,细化了马氏体领域,残余奥氏作量大且分布均匀;利用奥氏体热稳定化和等温马氏体形成,可得到不同的残余奥氏体量。采用显微硬度和TEM等研究了等温马氏体对回火组织的影响。指出等温马氏体形成推迟了先转变马氏体的分解,但不能阻止残余奥氏作内碳化物析出,且等温马氏体具延长残余奥氏体分解孕育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AISI4340钢的奥氏体化温度对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_(1c))和显微组织的影响。采用的奥氏体化温度为870℃及1200℃。全部试样在1200℃温度下奥氏体化,从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在炉内冷却到870℃,然后进行油淬。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验揭示出,在较高温度下奥氏体化的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在87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实际上无残余奥氏体;只发现它极少量而稀疏地分散在所研究的视域中。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观察到显微组织有很大的改变。在遍布所研究的大部分区域的马氏体板条间,观察到相当连续的100~200厚度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另外,在870℃奥氏体化的试样含有孪晶马氏体片,而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无孪晶马氏体出现。通过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的测量显示出,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比870℃奥氏体化的试样的韧性增加约80%。奥氏体化温度对屈服强度无影响。本文将讨论一下残余奥氏体和孪晶马氏体在提高这些高温奥氏体化的试样的断裂韧性方面可能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在油淬和270℃等温淬火两种热处理状态下,显微组织对冲击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稳态扩展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应力强度因子△K较小时,等温淬火组织中da/dN较低,而在△K较大时,油淬组织中da/dN较低;这与在裂纹扩展不同阶段残余奥氏体(A_R)对da/dN的作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淬火速度对两种具有全马氏体组织的商用AISI4320和4340钢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试验钢以两种不同的冷却速度自1323~1473K的不同温度淬火。快速淬火处理采用冰盐水,慢速淬火处理采用373K的油。试验钢经473K双重回火,中间快冷和冷冻。使用Instron试验机测定室温下的拉伸性能。不同淬火速度产生的显微组织的变化用光学和薄膜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进行观测。M_s温度较高的4320钢经缓慢淬火处理后,无论原奥氏体晶粒度大或小,其0.2%屈服强度和极限拉伸强度均比晶粒度相同的快速淬火处理钢高,面总延伸率相似。但随着原奥氏体晶粒度增大,慢淬钢强度数据的分散度变大。M_s温度较低的4340钢对淬火速度不敏惑,与快淬处理相比,慢淬处理仅使0.29%屈服强度稍有提高。根据显微组织观察的结果提出,慢淬之所以提高钢的强度,是淬火(即自回火)时碳偏聚或微细碳化物在马氏体基体上析出造成弥散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AISI8620粗晶粒渗碳钢渗碳后采取三种热处理:(a)从渗碳温度(927℃)直接油淬;(b)直接油淬,重新加热到843℃油淬;(c)渗碳后缓冷,加热到843℃油淬,再加热到788℃油淬。后两种处理使直接淬火产生的奥氏体晶粒细化和马氏体板片尺寸减小,并使马氏体板片中的微裂纹的数量和尺寸也有所减小。由于显微组织细化和微裂纹数量减少的结果,大大地改善了抗疲劳性能,即在直接淬火和两次重加热这两种条件下疲劳极限的最大循环应力从98公斤/毫米~2提高到176公斤/毫米~2。低于临界的裂纹发展为穿晶的,但在直接淬火和一次重加热试样中的裂纹则是以不稳定的穿晶和晶间混合方式扩展。对微裂纹的聚合和断裂面特征的观察表明微裂纹助长了穿晶方式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正>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对该钢与全马氏体化钢(称作FM钢,热处理工艺为: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油淬,再在280℃和370℃回火2h)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轴向疲劳试验法对钢的疲劳强度进行了测定,并用压张力试样研究了钢的疲劳裂  相似文献   

9.
20Mn2钢中添加ZrC粒子获得超细晶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 2 0Mn2钢熔炼过程中加入一定体积分数和一定粒径的ZrC粒子以起形变核心和再结晶核心作用 ,利用大轧制变形加速奥氏体和铁素体晶粒发生再结晶而细化晶粒 ,分析了ZrC粒子对晶粒细化的作用以及合金元素和轧制变形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钢晶粒尺寸被细化到 1~ 2 μm。与 2 0Mn2钢相比 ,S1钢淬火态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 131.8%和 187.0 % ,2 0 0℃ 2 0 0min低温回火态分别提高 110 .6 %和 16 3.8% ,同时 ,延伸率也有所提高 ;S2钢油淬态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为 34.2 %和 39.9% ,钢S2油淬低温回火态分别提高了 2 9.9%和 35 .0 % ,与 2 0Mn2钢的塑性指标相比 ,油淬及低温回火态延伸率分别提高了 90 %和 111%。  相似文献   

10.
US 8 409 367 B2专利提供了一种通过不断的马氏体和奥氏体(γ/α′)转变来制造纳米组织奥氏体钢板的方法。粗晶奥氏体板通过应变诱发相变转变成纳米晶马氏体,然后通过动态再结晶温轧反向转变成纳米组织奥氏体。为了得到所要的组织,马氏体和奥氏体转变可以重复10次。奥氏体—马氏体—奥氏体循环细化晶粒到纳米级,使纳米组织奥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得以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评价多层丝网结构阻火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喻健良  孟伟  王雅杰 《含能材料》2005,13(6):416-420
研究了多层丝网结构对可燃气体燃烧抑制作用。提出了临界淬熄压差和临界淬熄量两个新的重要概念,综合考虑火焰传播速度和压力差来描述抑爆效果。使用临界淬熄量来衡量阻火结构抑制燃烧的能力。试验研究了临界淬熄压差和临界淬熄量与多层丝网结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该关系的经验公式。随着丝网的几何参数(n·M·d)的增加,临界淬熄压差和临界淬熄量增加,淬熄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金相方法研究了热变形参数对35CrMoA钢奥氏体组织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热变形奥氏体再结晶图反映出热变形后奥氏体所处状态(加工硬化、部分再结晶或完全再结晶)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 热处理工件一经淬裂就变成了废品,往往造成很大浪费。因此研究淬裂发生的原因,寻求防止淬裂的措施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仅就大和久重雄的《热处理108点》中有关淬裂的问题综合整理,叙述如下: 一、化学成分和原始组织对淬裂的影响 1.含碳量的影响 淬裂与钢中的含碳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钢中的含碳量越高越容易淬裂。图1是含碳量-Ms点-淬裂的关系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淬火开裂发生在0.4%C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 钢铁零件淬火后的奥氏体晶粒度,是衡量零件力学性能与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分析零件破断失效的主要参考因素。 淬火回火后,钢的冲击韧性随奥氏体晶粒粗化而降低。而采取措施细化奥氏体晶粒,却能在不改变设计与材料的条件下,在不降低甚至提高强度的同时,增加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或是在不降低韧性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表层残余奥氏体量对渗碳钢齿轮的接触疲劳、弯曲疲劳及抗磨性均有明显的影响,生产中应该进行测定和控制。目前缺乏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本文以18cr2Ni4WA钢为例,对用金相法测定表层残余奥氏体作了初步探讨。首先通过用真空镀膜、镀铜溶液、Klemm试剂及硝酸酒精溶液作了显示组织的对比,肯定了Klemm试剂显示残余奥氏体的可靠性,然后用线段分析法对该试剂处理的样品进行了表层残余奥氏体的测定。最后用维氏硬度测定法初步验证了这种金相测定方法的准确程度。我们认为通过与标准等级照片作对比来确定残余奥氏体数量,或通过维氏硬度测定来间接估算残余奥氏体量,都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适于工厂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QP980钢在高应变率拉伸下的相变规律,在通常的Hopkinson拉杆装置入射杆和透射杆之间增加应变受控装置,根据试件应变预值设计装置尺寸,进行应变受控Hopkinson拉伸试验。利用回收试件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分析试件中应变对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的影响规律。分析发现QP980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随着应变量的增加而呈非线性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高应变率拉伸下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随着应变量增加的变化规律与准静态拉伸下的变化规律几乎一致。根据Olson和Cohen建立的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理论,结合X射线衍射试验结果得到了单轴拉伸下QP980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含量和等效塑性应变的关系函数。  相似文献   

17.
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能谱,显微硬度仪,通过改变高铬铸铁(Cr15)凝固冷却速率,研究冷速对初生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增加,共晶组织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初生奥氏体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演变;初生奥氏体中固溶的C、Cr含量增加,奥氏体的过饱和度增大,当二次碳化物未析出时,初生奥氏体稳定性增加,一旦二次碳化物析出,其稳定性降低;初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数量减少,稳定性增强;共晶奥氏体和初生奥氏体边缘部位不稳定,最先发生A→M转变。  相似文献   

18.
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代号GD钢)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数量,测定了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含量的变化,残余奥氏体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含硅越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越高,钢的断裂韧性越好。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对钢的断裂韧性有利。  相似文献   

19.
亚共析钢魏氏组织的组织遗传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种低碳合金钢的粗大魏氏组织为原始组织 ,分别以慢速、中速进行奥氏体化加热。晶粒度测试表明 :慢速加热条件下出现组织遗传现象 ,中速加热时可细化晶粒。慢速加热奥氏体化过程中 ,观察到球状奥氏体和针状奥氏体。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 言 碳氮共渗工艺是目前广泛用于提高齿轮类零件的表面耐磨性能和接触疲劳抗力的一种热处理方法。由于碳、氮原子的同时渗入,碳氮共渗层,通常存有较多数量的残留奥氏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残留奥氏体对渗层承载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因此,在生产中通常采用高温回火(淬火前)、冷处理和重新加热至较低奥氏体化温度再次淬火等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