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述了微合金钢中微量元素Nb的主要作用,回顾了应变诱导析出的研究方法及优缺点,阐明了变形奥氏体应变诱导析出相的种类,晶体结构,析出相的形成顺序、形貌和分布,分析了影响析出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应变诱导析出动力学模型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进行了Ti处理超低碳烘烤硬化钢的常规奥氏体区热轧和铁素体区润滑轧制以及冷轧、连续退火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奥氏体区轧制相比,铁素体区润滑轧制能够提升超低碳烘烤硬化钢板的深冲性能,在伸长率相当的情况下退火后钢板的屈服强度和烘烤硬化BH值均略有所下降.EBSD微观取向分析表明,铁素体区润滑轧制退火钢板中的<111>//ND纤维织构稍强,两种情况下退火板中晶粒间取向都是以大角度晶界为主.  相似文献   

3.
以新型含Nb细晶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运用规则溶液亚点阵模型计算了实验钢从均热(1523K)冷却至室温(293K)的各个工艺过程中碳氮化物析出相的平衡体积分数、析出相的组成成分、各组元的平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表明,从均热到冷却至室温(1523K~293K)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固溶于基体中的Nb、C、N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析出相平衡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小,NbN在析出相中比例逐渐降低,NbC在析出相中比例逐渐增加。至室温(293K)时,Nb和N元素几乎全部析出,碳氮化物不再继续析出。  相似文献   

4.
采用Gleeble热力模拟机对C-Mn钢热压缩变形后过冷奥氏体高温转变区进行二段冷却速率控制,通过冷却过程中施加微小应变,并根据应力-温度曲线,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二段冷却速率对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相变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冷奥氏体高温转变区冷却相同时间,相对于连续冷却,当前段快冷,后段缓冷时,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下降,相变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当前段快冷速率为100℃/s时,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下降幅度能达到100℃,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近1倍。因此,应用前置式超快冷,并随后缓冷的冷却方式有助于提高铁素体转变量,并降低铁素体相变的温度,以细化铁素体晶粒。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不添加微合金元素的成分设计,利用超快冷(UFC)的大冷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控制冷却的作用,有效控制冷却过程,改善钢材的微观组织,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为生产高强度TMCP交货E36船板提供一种低成本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6.
用浸水快冷模拟轧后快冷 ,研究了快冷工艺参数对GCr15钢最终组织和碳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控制终冷温度在 70 0~ 5 0 0℃范围内 ,能够改善淬火后碳化物的大小及分布 ,碳化物颗粒细小 ,分布均匀 ,碳化物网状级别由 2 .0级下降到 1.0级 ,球化级别由 1.0级提高到 2 .0~ 2 .5级。在相同的热处理工艺下 ,浸水快冷球化退火后淬回火试样的硬度比热轧空冷样的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结合快冷在宁海电厂百万汽轮发电机组检修停机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百万超超临界机组的快冷方式和流程,指出了快冷投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道次压缩变形,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程度对一种Ti-IF钢的奥氏体区、铁素体区和两相区的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在奥氏体区和铁素体区变形时,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流变应力增加,而在两相区变形时,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流变应力降低.Ti-IF钢的铁素体动态再结晶受变形温度的影响最大,在铁素体变形高温区可以发生动态再结晶,铁素体区变形高温区域的变形抗力显著降低.根据流变应力曲线,确定了Ti-IF钢Z-Hollomen参数方程.  相似文献   

9.
对Ti+Nb+B复合处理超低碳高强度BH钢的热轧、冷轧和连续退火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试制的超低碳高强度BH钢退火板的屈强比为0.536,烘烤硬化值为44MPa,具有较为优良的成形性能和烘烤硬化性能,抗拉强度为394MPa,达到了390MPa级超低碳高强度BH钢板的强度要求。物理化学相分析表明:添加在超低碳高强度BH钢中的B除了析出了2mg/kg的BN,大部分的B在钢中以间隙固溶的形式存在,对超低碳高强度BH钢基体起到了固溶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钢中碳氮析出物通过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方式对钢的力学性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规则溶液的双亚点阵模型(其中一个为金属亚点阵,另一个为间隙原子亚点阵)建立了碳氮化钒及碳氮化钛的热力学计算模型,用以研究析出物的析出开始温度、给定温度的奥氏体成分.经计算得V(CxN1-χ)、Ti(CxN1-χ)的析出温度分别是833℃、1343℃,最大的摩尔分数为7.8×10-4.  相似文献   

11.
用超快速冷却技术并控制轧后冷却温度, 研究了3种碳含量不同的碳素钢热轧后组织中渗碳体的析出行为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 在超快速冷却条件下0.04%C和0.5%C(质量分数, 下同)实验钢的主要强化方式分别是细化晶粒和细化珠光体片层间距, 没有纳米级渗碳体颗粒析出, 而在0.17%C实验钢的组织中则有大量弥散的纳米级渗碳体析出, 颗粒直径范围为10-100 nm, 通过超快速冷却技术实现了在不添加微合金元素的条件下纳米级渗碳体的析出。随着超快速冷却终冷温度的降低纳米渗碳体的析出强化作用使0.17%C钢的屈服强度提高110 MPa, 强化效果明显。在超快速冷却的工艺基础上若继续采用形变热处理工艺, 可进一步提高0.17%C实验钢的位错密度, 促进渗碳体均匀形核, 实现纳米级渗碳体颗粒在整个组织中更加均匀弥散的分布, 达到更好的均匀强化效果。在超快速冷却和形变热处理工艺条件下0.17%C钢的屈服强度可达到650 MPa以上, 强化效果提高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SEM、TEM和SAXS研究了轧后γ→α相变过程以及γ→α相变后冷却速率对(Tix,Mo1-x)C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γ→α相变温度范围内采用较快的冷却速率可以使相间析出的(Tix,Mo1-x)C粒子尺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这些粒子尺寸多数在1~10nm;γ→α相变完成后缓慢冷却可以使(Tix,Mo1-x)C粒子在α基体中进一步弥散析出,这类弥散析出的粒子形成温度低,尺寸细小均匀。  相似文献   

13.
崔桂彬  鞠新华  尹立新  孟杨  温娟 《材料导报》2018,32(Z1):423-427
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超低碳IF钢铁素体晶粒尺寸的表征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结果显示,对于具有较强织构的IF钢来讲,铁素体晶粒显示以5°为晶内最大取向差进行晶粒尺寸的测量与统计更为准确,与金相法显示的晶界轮廓基本吻合。利用该表征方法测量晶粒尺寸,不仅可以给出晶粒尺寸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还可以给出晶粒尺寸分布图。  相似文献   

14.
X7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中的析出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毅  于浩  康永林 《材料工程》2006,(Z1):13-16
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能谱研究了Nb-V-Ti微合金X7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中析出物的形貌、结构和化学成分.观测结果表明所研究钢中的析出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温析出的尺寸较大的复合析出物,尺寸较大的方形TiN粒子为复合析出物的核心,而含Nb的尺寸较小的析出物附着在其一侧或多个侧面生长.在较低温度下,Nb的碳化物和(或)碳氮化物在位错和亚界面上非均匀形核析出,尺寸较小,外貌呈球形.根据钢的化学成分、热力学和X射线能谱分析认为,NbC粒子是本工艺条件下所研究的Nb-V-Ti微合金X7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中的主要析出相.  相似文献   

15.
周峰  吴开明 《材料工程》2015,43(2):67-72
依据NACE标准,研究了采用新型超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的X80管线钢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抗氢致开裂(HIC)和抗CO2等腐蚀的情况.SSCC腐蚀实验表明,产生开裂的临界应力值在65 %σs (390MPa)左右,超过此临界值,试样的腐蚀敏感性较高,抗腐蚀能力较差,在95%σs加载水平下,应力敏感性极高.HIC腐蚀实验表明,裂纹敏感百分比、裂纹长度百分比和裂纹厚度百分比均为零.抗CO2腐蚀实验表明,在CO2压力为0.1MPa条件下,平均腐蚀速率为0.6843mm/a.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超快冷工艺生产的X80管线钢具有优良的抗SSCC腐蚀性能、抗HIC腐蚀性能和抗CO2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状铁素体钢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TMCP工艺轧制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微观组织是以针状铁素体组织为主的混合组织,材料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相似文献   

17.
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CGO硅钢制备过程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及分布状态,统计粒子的平均尺寸、面密度及Zener因子。结果表明:试样中主要存在两种析出物,一种是(Cu,Mn)S复合析出物,尺寸为1μm左右,称为A类析出物,另一种是Cu_2S析出物,尺寸为10~30nm,称为B类析出物,Cu_2S起主要抑制作用。第二相粒子在热轧阶段大量弥散析出,平均粒子尺寸最小,面密度最高,高温退火前的加工阶段,粒子的平均尺寸不断增加,面密度逐渐降低;高温退火过程中,随着析出物体积分数的降低,其抑制能力呈下降趋势,960℃时析出物发生明显的聚集现象,当Zener因子A低于临界值0.19nm~(-1)时,二次再结晶发生,残留的粒子不会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钢球表面磷化着亮黑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元贵  张黔 《材料保护》2005,38(2):34-36
成品轴承钢球表面的磷化膜一般较粗糙,为此,对含硝酸钡的磷化液在钢球表面获得亮黑色磷化膜的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分为30 g/L Ba(NO3)2,10 g/L Zn(H2PO4)2,15 g/L Zn(NO3)2的磷化液,在磷化温度80~85 ℃,磷化时间10 min的条件下可在钢球表面获得膜厚为2 μm的亮黑色磷化膜,膜层抗CuSO4点蚀时间大于2 min.  相似文献   

19.
对轴承钢方坯中心偏析的成因作了分析,探讨了过热度、电磁搅拌、冷却强度及拉速等对减少中心偏析的作用。根据分析,针对莱钢特钢厂的具体情况提出多方面的预防措施,并逐一进行实施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此得出:降低过热度、增加电磁搅拌、减小拉速以增加等轴晶率和减少鼓肚是改善轴承钢方坯中心偏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