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ظɾ�������γɻ����������DZ��̽����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史,采用沉积补偿法研究了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下二叠统顶的古构造情况。结果表明,该构造带存在早期古拉张断裂,构造带的形成与这些断裂关系密切。实验室模拟了该类高陡构造带的形成。进而指出了该构造带的有利勘探方法向为:①构造带中断裂发育带的断上盘和下二同地中该统内的溶蚀缝洞系统;②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有利地区;③池2井以北至池22井一带5,6号断层之间的陡带石炭纪地层。 相似文献
2.
3.
�������Ѵ����γ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东营凹陷构造格局基础上,研究了陈官庄—王家岗地区的区域断裂展布及第三纪应力场背景,探讨了陈王断裂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认为该断裂带是在第三纪由区域右旋张剪应力背景下,使该区基底断层继承性活动与斜坡带的重力作用共同形成的雁行状断裂构造带。该断裂带控制了王家岗油气田的形成及构造特征,进行了含油气区块划分,认为该油气主要富集于“北部高断鼻带”和“中部地堑带”的沙二段,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4.
5.
6.
�Ĵ�����γ��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上。进而据盆地的演化、形变特点,预测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陵凹陷白垩系油源条件、油气运移通道条件和储集及盖层条件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白垩系具有较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万城断裂构造带、八岭山构造带与油源连通,储层发育,盖层优越,圈闭形成早于烃源岩主生烃和运移期,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为江陵凹陷白垩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应用三维地震、钻井、试油资料阐明沙市构造是由下第三系沙市组下段盐源岩,在外力作用下塑性流动上拱演化而成的隐刺穿型盐背斜构造。根据沙市盐构造具体地质条件,提出了其形成机理是古地形不平,浮力的产生,断层活动诱导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出盐构造的形成经历了盐源岩发育、盐构造孕育、发育、主要发育、定型五个阶段。盐构造含油气性十分复杂,在平面上有构造、构造一岩性油藏;在纵向上油气显示层位多、井段长、分布散、油藏个数多,油水界面可形成“高水低油”、“油水不齐”等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预测凹陷中西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11.
12.
江陵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评价难度极大,断裂封闭性能及其组合特征、影响因素为江陵凹陷后期勘探部署带来挑战。利用江陵凹陷现有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运用地质学原理,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特征和断层的演化历史,划分了主要断层系统,并在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机理,建立了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模式。结果表明:低渗透带断层能够形成封闭,断层封闭机理为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渗透能力;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对接和泥岩涂抹率、岩石性质、断层附近渗透率等。在对江陵凹陷断层的封闭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江陵凹陷陵72井以南部署1口探井,打开了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研究成果对断裂在油气成藏的作用及其封闭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油田的勘探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以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江陵凹陷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讨论了利用测井曲线叠合法计算有机碳质量分数时需要考虑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及校正方法研究,从而提高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精度。同时根据判别分析原理,选取对烃源岩最为敏感的自然伽马能谱、地层密度、声波时差和电阻率等测井参数,建立了烃源岩判别分析函数,提出了利用判别系数预测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方法。上述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在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烃源岩评价中进行了应用,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东濮凹陷中生界地层为一套中下三叠统内陆河湖相碎屑岩沉积,砂岩比较发育,但砂岩本身储集能力很差,要形成油气藏只能靠裂缝改造,从而形成裂缝性油气藏;在勘探中一般采取兼探的方式,因此中生界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仍是个未知数,国内外油气田均有中生界油气藏存在,东濮凹陷中生界试油有6口井获工业油气流,28口井见各种油气显示,证明了东濮凹陷中生界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根据中生界储层裂缝形成的机理及构造发育史,结合中生界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预测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文明寨至户部寨地区为中生界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沉积盆地可分为单层结构箕状断陷型,双层结构断拗型,多层结构,台,断,拗,型实践证明,不论单层,双层,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一般说来,箕状断陷发育的中期为主要的成油期,多层结构的含油气盆地,台型构造层发育期为最佳成气期。 相似文献
18.
19.
江陵凹陷深层储层次生孔隙非均质性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陵凹陷埋深超过3 000m的晚白垩纪地层发现了次生孔隙发育的砂岩储层油气藏,次生孔隙以粒间填隙物溶孔为主,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控制了有效油气藏的形成.储层在成岩过程中受地层水pH值变化的影响,经历1~3个世代的胶结或溶蚀作用,其中在晚成岩期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成岩环境对早成岩期生成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和储层中的长石矿物溶蚀,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但随后在溶孔中沉淀了不等量的硬石膏,导致了次生孔隙的非均质性.硬石膏胶结物的含量与储层岩石中长石矿物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石英砂岩内硬石膏胶结物含量低,长石砂岩的硬石膏胶结物含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中长石矿物的溶解为硬石膏在孔隙中的沉淀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0.
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隆起南坡钻井油气显示级别低,塘参1井烃源岩丰度指标又不能客观反映凹陷的生烃潜力,油源问题一直困扰塔中南坡油气的勘探。为此,从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区域演化、沉积相与有机质丰度的密切关系,提出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评价下限为0.3%;认为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存在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二套优质烃源岩。其中,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广盆沉积,属中-好烃源岩;中上奥陶统呈局域性分布,有机碳平均在0.500-0.947%之间,属中等级以上烃源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