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为一种战略思想逐步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得到认可。如1997年联合国强调要将各国的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联合国减灾动态杂志《STOPDISASTERS》强调:减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通过强调网络、建立防灾能力和确定共同的优先活动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生态理念及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亦已成为世界各地规划研究的热点.有鉴于此,本文借鉴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深入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选址实践意义,深刻认识如何从环境与自然中获得知识与信息并将之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从而在规划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亦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期为四川灾后重建提供对策借鉴,达到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探索和实践机会。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正生态城市范式.提倡“人、城、自然”三共存。我们将对空间环境的人主义建构的探索目标与正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集合为一个整体性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身心关系、协调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身心关系,是通过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关系,是通过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诚信理念、宽容互助理念、竞争与合作共存理念、全局观念、长远观念来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通过使社会成员形成新的自然观、环境观、生态文明观,进而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律能力和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准则,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与资源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地方政府应对灾害和 紧急事件国际会议上,美国纽约应急管理集团罗尔有限公司的史蒂文·格拉先生在总结“911”世界贸易中心遭袭击后的工作时曾表示“我们从未进行过如此大量的资源配置与人员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尽管许多事情没有做错,但纽约市被迫重新评价在某些方面的应急相应系统”。而此前的5月,在唐山召开的首次全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研讨会上,我们曾就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追求。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法自然     
和谐世界,道法自然。这是一个倡导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建筑与自然也要和谐,建筑行业本身更要和谐,和谐即是道法自然。倾听张仁秘书长的《构建和谐行业,打造品牌企业》,相信我们会有所感悟。万物消长变幻,规律依然;老子已成历史,其言巍然;建筑持久发展,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建立了自然辩证法.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类社会由低级文明(农耕社会)向高级文明(工业社会、城市化)发展,城镇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中,要正确树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点,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吴志翔 《山西建筑》2007,33(25):233-234
指出人水和谐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要利用这种理念,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学等不同研究方向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应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第二届人居大会。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人类居住事业发展的两个目标:一是“人人享有适当的住宅”,二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按我的理解,核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居。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前提就是人人都要享有适当的住房;另一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人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古时候,支撑起一栋楼房的是木材,而木材与木材相连接固定的方法,就是榫卯.古时候的木匠,技艺精湛,手艺超群,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可以把楼房建造起来而不倒塌.一根根木材靠着木匠做出的榫卯搭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亭台楼阁.榫卯作为木材和木材之间的连接点、固定点,不仅扮演着结构的角色,也扮演着美观的角色.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优劣,榫卯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功能不容忽视,它不但能体现建筑的个性和特色,还能增添建筑的美观.文章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各个地方的榫卯,结合观察法、现场调研法、文献阅读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探讨榫卯的繁简、大小与构件的承重有何种关系,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毕业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