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阐明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1)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2)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3)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根本动力思想的科学补充;(4)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5)结束语。文章初步概述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微观基础时,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原典,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的价值,并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关于人本质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汲取人类关于社会动力认识史上一切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观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阐述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汲取人类关于社会动力认识史上一切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观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睿智指出现代性所导致的"个体主体"与"公共生活"的分裂事实,对可能的社会形态的指认正是为了重建现代"公共生活".因此,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旨趣所在,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能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添新内容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高度对其展开学术定位,赋予其最为根本性、普遍性意义,为其它学科对其讨论提供前提性批判,实现与其它学科研究的互动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切.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公共生活的现代界说,重点揭示公共生活的结构属性和本质特征.二是中国公共生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重点揭示中国公共生活发展进程与实践动力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将自然界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促成了自然界"属人化"发展.在实践层面上,人是价值主体,人以实践为中介,根据自身的需要认识并改造自然.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彰显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实现对人的关怀.其中后者是马克思自然观哲学指向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对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南昌水专学报》2013,(2):F0002-F0002
(项目编号:12CKS018)马克思曾睿智指出现代性所导致的“个体主体”与“公共生活”的分裂事实,对可能的社会形态的指认正是为了重建现代“公共生活”。因此,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旨趣所在,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能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添新内容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生活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高度对其展开学术定位,赋予其最为根本性、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人置于社会关系当中加以研究,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生活在整个自然环境之中。基于这一前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将人的发展合乎逻辑地置于整个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对关系也成为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始终是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科学人口理论时,非常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并且历史唯物地把人口素质状况与特定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论证问题,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口素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思想。他们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按照马克思和思格斯的唯物辨证法见解,人类之于自然、人类之于社会,实际上都存在着双向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对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的需求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统一性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剖析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存在的局限性,并从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视角出发,对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异化理论的由来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方面,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生产的根本动力。社会需求不足,企业的开工就会不足,职工的收入相应减少,甚至不能按时发放,这反过来会进一步减少社会需求,投资不足,经济萎缩。保证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是保证职工正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社会认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理论成果的发展与理解具有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与大学生需求相结合、知行统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等方面着手,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领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思想,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关注的问题。他们立足于"现实的人",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主线,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逻辑终点。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对我国不断推进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异化理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逻辑。他们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阐释唯物史观,揭示人在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异己力量和虚假共同体所控制、束缚的现象,从而提出了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之个性解放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将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界定为“社会经济基本单位”,使“人”这一概念更加具体,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密切,更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人们把握人的发展现实途径、出发点、终极向度等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独特的人本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人本思想关于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