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条带采煤法是目前实现保水采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技术是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科学设计开采煤层的采留比参数。结合某设计院为陕北榆阳区沙炭湾煤矿设计的保水采煤方案,通过分析其条带开采方案技术参数的合理性,并应用东北大学RFPA2D数值试验程序模拟了不同采留比的条带开采设计中围岩破坏的力学过程,提出了在浅部煤层实施条带保水采煤的条带开采技术参数。指出需要进行“围岩-煤柱群”整体力学模型计算,只有煤柱群的长时稳定,才能保证水体(含水层)不受破坏,以达到保水采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采煤沉降区的建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佳  杨培红 《煤炭技术》2014,(3):162-164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煤矿开采园区,都是通过先开采后治理的方式来实现运作的。针对煤矿开采区现状,以及采空区对地表建筑物之间存在的联系。重点分析采煤沉降区建筑特征及其为改善和治理地表残余沉降变形预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形实施治理规划,提高采煤沉降区地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主要分析了采煤工作面回采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重点结合能够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展开论述,并对某矿23114工作面回采进行了分析,为采煤工作面回采及受采动影响的掘进工作面布置提供参考。通过分析采煤工作面回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断推进采煤工作面回采的优化和创新,进而实现高效、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4.
孙强  张吉雄  殷伟  周楠  刘洋 《煤炭学报》2017,42(2):404-412
为解决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率低、采后环境易破坏等难题,提出了一种长壁机械化掘巷充填采煤方法。在系统阐述该技术方法的巷道布置与充填采煤工艺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的难点与关键。基于长壁掘巷充填采煤岩层移动特征,建立了长壁掘巷充填开采采场力学模型,推导出了采场顶板下沉方程与煤柱承受载荷计算公式,并结合极限强度理论,提出了煤柱失稳判据。以陕西榆林常兴煤矿3101工作面掘巷充填采煤为工程案例,通过充填体材料力学特性测试,优化设计了掘巷充填采煤开采方案。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对掘巷充填采煤上覆延安组层间裂隙承压水隔水层与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隔水层移动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现场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工作面围岩结构稳定性与上覆隔水层岩层移动,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可为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薄煤层采煤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涛 《煤矿安全》2012,43(5):147-149
薄煤层在我国储量丰富,但开采比例较小,随着中厚煤层储量的减少和开采深度的增大,薄煤层开采前景很大。我国薄煤层采煤工艺按采煤设备可分为滚筒采煤机采煤方法、刨煤机采煤方法和螺旋钻采煤方法。介绍了我国薄煤层开采工艺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煤矸石充填采煤技术能用于低成本、安全、高效回收“三下”压煤和煤柱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矿区矸石是绿色开采的关键。提出了梯形条带充填采煤岩层控制的等价采体理论。进一步对梯形充填体的尺寸确定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充填体的稳定性随采深和采高的增大而减小,随充填体截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梯形充填方式适用于采高较小的中薄煤层开采,密实充填方式更适用于采高较大的厚煤层深度开采。  相似文献   

7.
刘洋 《煤矿开采》2008,13(2):19-22
根据长壁留煤柱支撑法开采技术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煤柱留设目的差异性,提出了煤柱设计的8个步骤,并对影响煤柱宽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改造旧的房柱式开采、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该采煤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壁式采煤法作为我国和国际上通用的采煤法,其在薄层煤开采中是有着优秀的表现。本文针对壁式采煤法进行总结和分析,讨论了壁式采煤法应用于薄煤层开采中的注意事项和提高煤矿开采日产量的有效方法,对壁式采煤法在薄煤层开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煤》2016,(12):73-74
对于采煤工作面来说,实现安全带压开采是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采煤工作面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重点论述了创建和完善采煤工作面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的保障机制,为采煤工作面带压开采防治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结合具体的煤矿开采实际,对煤矿厚煤层的采煤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影响采煤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论述,确保煤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能够结合不同的开采环境选择适宜的采煤技术和采煤方法,在保证开采安全的基础上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1.
煤矿采空沉陷区地面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影响煤矿采空沉陷区地面稳定性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煤矿采空沉陷区地面稳定性评价分区方法,根据不同的稳定状态在空间上可将煤矿采空沉陷区地面分为稳定区、暂时稳定区、不稳定区3个区域。在治理工作实施之前,应对采空沉陷区地面进行稳定性评价,对于不同地面稳定性等级的区域,应根据其稳定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洋 《煤炭技术》2021,40(1):20-23
为确保上行开采安全,根据何家塔煤矿多煤层地质采矿条件,在采动影响倍数法、"两带"判别法等传统上行开采可行性初步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上煤组已掘大巷内现状调查、地应力测试、围岩结构及强度测试等岩石力学现场测试等手段,综合论证了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得出:下煤层采空区对上煤层已掘大巷的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上组煤可进行正常的上行开采。  相似文献   

13.
顾铁凤 《煤矿开采》2011,16(1):32-35,107
基于神东矿区寸草塔矿的近距煤层赋存条件,应用ANSYS仿真方法研究以往房采采空区上方的近距煤层反程序开采的可行性.其主要结论是:(1)下部2-2上煤房柱开采后,留设6m煤柱稳定,其顶板稳定未垮落;(2)2-1中煤层可用反程序长壁开采;(3)2-1中煤层长壁开采时,底板保持稳定;(4)2-1煤层开采时,地表最大下沉613...  相似文献   

14.
研究陕北矿区煤层稳定性及环境治理技术,为煤矿开采过程中地质因素导致的开采难度提供指导并改善陕北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情况。以陕北榆林市某煤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可采煤层使用定性评价方法评价该煤层的稳定性,为提升评价结果客观性,进一步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分析煤层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煤层5和煤层3-2属于稳定性煤层,而煤层2属于较稳定煤层,开采前景良好。针对研究区域存在的水污染、生态污染、固体材料污染等情况,提出合理污水处理、生态种植、矸石处理等治理技术,合理治理该研究区域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安家岭二号井B402工作面终采线位置合理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露井联合开采下的安家岭二号井B402工作面的回采推进,为合理确定该工作面终采线位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煤柱应力,巷道的破坏及变形情况.提出了B402工作面终采线应采用80 m,否定了原先按一般开采条件确定的50 m终采线位置.实践证明,上述确定的B402工作面终采线位置确保了4煤3条大巷的稳定性,实现了4煤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6.
关丙火  李文杰 《中州煤炭》2023,(5):289-292,298
为研究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问题及其控制方法,以甘肃某煤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条件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大采高煤壁应力、位移分布特征和煤壁片帮控制研究。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煤壁应力集中系数为2.14,煤壁最大位移位于煤壁上部区域,距离底板3.5~4.2 m,确定煤壁片帮高度2.1 m,约0.33倍的采高。通过建立煤壁梯形滑块力学模型,分析煤壁失稳极限平衡时的受力状态,计算得到煤壁护帮强度不小于0.365 MPa。研究成果可为该矿井及相似条件矿井控制煤壁片帮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初采期间的顶板状态,分析影响初采期间顶煤回收率的主要因素,并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总结出应用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提高初采期间顶煤回收率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房柱式采空区下长壁工作面覆岩宏观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兴智 《煤炭科学技术》2012,40(4):23-25,29
基于鄂尔多斯矿区房柱式采空区下长壁工作面回采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条件下工作面覆岩宏观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房柱式采空区下长壁工作面顶板结构呈现上部大结构和下部小结构的特征,大结构和小结构交互影响,导致支架循环末阻力和来压判据较实体煤下和长壁采空区下都大,遗留煤柱下方工作面煤壁处存在应力集中异常区,工作面片帮和切顶危险增加,更易导致采场支架失稳。  相似文献   

19.
 以某矿3#中厚天然焦开采试采区地质采矿条件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大面积厚层天然焦崩落法开采顶板突然破坏导致的覆岩破坏特征和发育高度,为水体下崩落法采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保护煤柱回收时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等井巷工程以及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有效控制工业广场的沉降,延长矿井服务期限,采用条带开采法回收保护煤柱。在工程类比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煤柱的稳定性和资源回收率,采用基于莫尔-库伦破坏准则的极限平衡理论计算煤柱留设宽度,优化了条带开采条件下采留比的设计方法,并对特定条件下采场稳定性和地表沉降控制效果进行了考察。为矿井保护煤柱合理回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