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社区韧性是城市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从社区自身多角度出发分析其防灾韧性能力需要确定其评价指标。通过对城市社区韧性减灾能力各要素的研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定性角度出发把城市社区韧性指标分为社区结构韧性、社区制度韧性、社区经济韧性、社区生态韧性和社区设施韧性五个层面,为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建设工作评估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社区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应对重大灾害风险的韧性水平广受关注.本文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Yaahp层次分析软件建立城市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社区规划治理韧性、社区防灾设施韧性、社区物质经济韧性和社区活动空间韧性4个一级评价指标、12个二级评价指标及30个三级评价指标,明确各...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城市的安全性,各类灾害让城市的治理受到严峻的挑战.从环境韧性、组织韧性、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和社区韧性6个方面构建韧性城市恢复能力评价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恢复能力评价指标理论模型,分析各指标对韧性城市恢复能力的影响程度.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EM的韧性城市恢复能力评价方法是可行的,为提升城市在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应对和恢复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措施,并为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刘娜 《城市住宅》2021,28(9):162-163
城市韧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区制度、服务水平、居民素质等方面分析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并从环境韧性、制度韧性、个体韧性3个方面探索构建城市韧性社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韧性城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稳定发展需求和城市内外部干扰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并在城市灾害防治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韧性概念起源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比较和辨析了城市韧性和灾害韧性的概念和研究边界,概括了当前灾害韧性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详细介绍了适应性循环的扰沌模型和韧性城市规划基本范式,依据已有研究总结出韧性城市规划范式的基本研究策略.基于文献综述对韧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对比分析了当前广泛应用的两个评价体系,总结了其优缺点.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级系统分析了韧性城市理论在区域与城市规划及防灾领域中的应用,依据对已有研究综合分析,探讨了城市灾害韧性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金早  陆明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12):6-11,17
单位制社区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不仅是居住的承载容器,更是城市的发展缩影.但自单位制解体后,在社会、生态的双重压力下,社区脆弱性增加,御灾能力下降.选取哈尔滨市内三个典型单位制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梳理其问题,总结韧性影响因素,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量化方法,构建单位制社区韧性评价体系,并分析结果,提出韧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城市研究与城乡规划领域,城市韧性正作为应对风险的一种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城市韧性内涵和数值的表征方式出发,对当前城市韧性的测度方法进行总结,认为多样的测度方法可被归入基于过程、基于状态两种评估路径之下.通过对国际案例的梳理,文章阐述了两种评估路径下城市韧性所关注的重点和具体测度方法,指出各自所适用的实践情境,并就今后我国城市韧性测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动态化、精细化和多元化等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思羽  唐建 《城市建筑》2023,(7):33-37+47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老旧社区的改造已成为迫切之需。基于分析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国内外老旧社区空间的改造理论与实践,立足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层面,通过实地对徐州市老旧社区的调研,对韧性建设老旧社区室外空间进行研究与设计,为其提高空间抵抗并适应未来不可完全预测灾害的能力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厉辰  黎玉妃  刘丽荣 《城市建筑》2023,(19):61-63+67
景郊型乡村依托邻近景区稳定的客源和特有的旅游资源,已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类型。旅游开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社区遭受巨大的扰动和破坏,其韧性能力的发展对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景郊型乡村社区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引入韧性理论,建立景郊型乡村社区韧性评价模型,探究景郊型乡村社区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景郊型乡村社区的韧性培育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俊佳  崔东亮 《城镇供水》2021,(2):100-106,124
基于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及评价标准,结合城市供水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影响城市供水系统韧性建设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以多样性、冗余性、鲁棒性、适应性、恢复能力和学习转移能力为准则层,以城市水源结构、水源保证率、水厂集约性等为指标层,构建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城市供水系统韧性评价体系,建立城市供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建设韧性城市,首先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目前韧性城市研究与公共卫生系统韧性研究联系密切但深度不足.作者借助韧性城市理论,以国际减灾办公室的公共卫生系统韧性记分卡为基本框架,结合韧性基线模型(BRIC)的定量研究方法,建立公共卫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地级市的公共卫生系统韧性进行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城市安全韧性研究基于灾情演变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影响的视角,突破了传统防灾中仅专注于城市建筑工程和设施等硬件抵抗能力的局限,着眼于城市功能在灾害情境下的运维、保障需求,以提升城市应对多灾种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城市承灾体时空特征和防灾韧性要素解析,建立了城市安全韧性表征的关联逻辑。研究以台风、暴雨、地震、火灾四类灾害为例,从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特征、建筑与基础设施、应急响应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城市抵抗、适应和恢复各个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参量,建立了多灾种下城市安全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安全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和城市安全提升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管理单元,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其中,以公租房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社区因具有基础设施落后、人群组成复杂、管理人员稀缺等特点,在公共事件突发时潜藏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如何营造具有多重功能的韧性社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高密度城市与韧性社区的关系入手,分析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韧性社区的特点,并以百子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社区公共空间是决定社区整体韧性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必要基础保障条件。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应急能力影响着突发事件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本文从应急管理视角出发,在探讨社区脆弱性因子的基础上,选取空间环境韧性建设、空间开放性建设、关键设施冗余性建设和应急组织建设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初步构建面向应急管理的社区公共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社区空间韧性评价研究提供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城市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及时做出防控反应。在此过程中,社区公共空间成为居民居家隔离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本文从城市韧性的解读入手,将侧重以物为主的城市韧性,延展到以人为本的社区韧性,对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提出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相结合,应强化步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柔性,同时,提出以居民需求为优先权、提高社区绿色开敞空间和综合性场馆的配置、整合社区公共空间优势、社区治理现代化促进韧性内生机制;从城市韧性到智慧社区管理的角度,提出有效约束居民行为是提升社区韧性的根本、大数据应用是提升社区韧性的重要路径、社区文化是提升社区韧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结合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梨树社区建设实际,从社区管理、规划建设及社区居民几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调研,以人居环境、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整治、安全防灾等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乡村社区环境健康指标展开讨论,并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指标解读。  相似文献   

19.
韧性城市大会以追踪国际韧性城市研究最新进展为主旨,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10年.文章基于历届大会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了韧性城市大会的主题演变,评述了城市风险与韧性评估、城市韧性规划、城市气候韧性、社会韧性、城市韧性构建新方案5个方面的最新动态.从构建城市韧性理论体系、开发韧性评估与规划工具、挖掘遗产生态智慧、加强对话...  相似文献   

20.
要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社区,应借由区域内的共同讨论、知识建构、参与式社会实践等方式,逐步建立居民社会关系网络,促成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社区规划师概念为核心,借由参与式规划,促使社区在反复的协商与实践过程中,共同建构一个符合地方特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住生态,并使其成为韧性城市的基础。应用镶嵌理论、参与式规划、契约学习等理论范式,以行动研究为方法,旨在观察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关键实践方式与过程,探讨如何使社区在动态社会系统中,能将社会资本的建构与空间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社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进而建立环境与人的共生关系并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