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湿热地区过渡季室内热环境情况,以海南地区某大学自然通风建筑为例,采用现场室内外环境参数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类建筑热环境进行了现场研究,应用统计学及建筑热环境分析模型对热感觉、热舒适和湿感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实测与按照PMV模型计算热中性标准有效温度分别为24.7℃和25.4℃,受试者的期望温度为26.2℃,实测热中性湿度为64%,80%可接受标准有效温度和操作温度范围分别为19.5~27.9℃和20.1~28.5℃,比ASHRAE Standard 55—2010得到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宽;与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热舒适研究结果比较表明,在没有人为改变室内环境前提下,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主观期望随环境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通风下,测试了赣州城区居民建筑室内房间的逐时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参数,计算房间逐时PMV-PPD值,给出赣州城区居民建筑室内可接受的有效温度范围,分析了夏季赣州市居民建筑室内的热环境情况和热舒适指标。在没有外界机械降温的情况下,室内PMV和有效温度较高,室内的热环境基本在ASHRAE舒适区之外。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学生宿舍春季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状况,采用现场环境参数测试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桂林市某高校宿舍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进行调研,运用统计学分析法对服装热阻、热感觉(TSV)和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服装热阻与操作温度负相关,操作温度每升高1℃,服装热阻减少0.0529clo;该地区春季热中性操作温度为21.8℃,实测及TSV所对应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20.29~27.29℃和15.3~28.4℃,可接受相对湿度上限为83%.该结果可为桂林高校宿舍热环境与热舒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闫海燕  杨柳 《暖通空调》2012,42(4):96-103
采用环境参数测量与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研究了混合供冷模式下人们的热舒适性。结果显示,该地区夏季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7.7℃,预测热中性温度为25.4℃,由热感觉法和直接询问法得到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的上限分别为28.8℃和29.2℃,由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期望温度分别为27.4℃和24.0℃;在混合供冷模式下,由于存在由空调环境进入非空调环境的情况,所以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率要高于自然通风状态,可接受温度上限比自然通风状态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衡阳地区高校学生宿舍在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的热环境与热舒适度,对衡阳地区某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的环境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并同时对宿舍常驻学生进行了室内热湿环境的主观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发现,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宿舍室内的热感觉为热,相对湿度较高,室内通风效果不佳,63%的学生对宿舍室内的热舒适性表示不满意.利用适应性PMV模型计算得出夏季宿舍室内的热湿环境处于Ⅲ级标准,室内热环境较差.通过线性拟合得到预测平均热感觉PMV与操作温度top的关系式,研究结果得自然通风下学生宿舍夏季室内可接受温度为23.9~28.6℃,室内的热中性温度为26.3℃.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地区高校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夏季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效问卷539份。采用ASHRAE的七级热感觉标度对受试者热感觉主观反映进行统计。采用BIN法将各组间作业温度与平均热感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热中性温度为26.8℃,自然通风环境下夏季80%可接受的温度域为24.5℃~29.3℃。研究成果可为南京地区高校建筑自然通风环境下的热舒适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南京高校建筑热舒适标准及节约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室内外环境参数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口冬季某大学学生公寓的热环境及人体热感觉进行了实测和统计。运用统计学分析法对平均热感觉与标准有效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冬季实测和理论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3.36℃和25.60℃,受试者的期望温度为26.50℃。90%和80%的受试者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分别为20.09~26.63℃和17.80~28.92℃,比ASHRAE Standard 55标准中的范围更宽一些。  相似文献   

8.
以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新有效温度ET*探讨了南宁地区夏季室内热舒适性及其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得到当地居民可接受的室内热舒适温湿度范围;并给出空调能耗与当地热舒适要求的变化关系.该地区在确定室内参数时不必过多关注相对湿度,主要考虑室内温度对人体热舒适性和空调能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石河子大学一内廊组合的典型教学楼为例,采用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量、主观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对该建筑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教室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得到北疆地区教室夏季自然通风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7. 07℃,高于PMV/PPD模型预测热中性温度26. 57℃。建立适用于严寒地区高校教室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数学模型,并且验证Griffiths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该地区室内热舒适温度,预测值为27. 32℃(G=0. 5℃~(-1))。实测80%热不满意率对应的TSV范围为-1. 8~0. 90,微宽于ASHRAE 55标准中规定的-0. 85~0. 85。并对比3种标准下的热适应性模型,比较热舒适范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夏季对广州某高校学生在自然通风建筑中进行了501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可接受度及潮湿感,并对相应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自然通风建筑的夏季室内温湿度均高于ASHRAE标准的舒适区域,但人们对该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热中性温度为28.1℃(ET*=29.3℃),可接受的热环境温度的上限为29.7℃(ET*=30.9℃),相对湿度上限为78%。  相似文献   

11.
刘进军  杨子江 《山西建筑》2007,33(32):46-47
对孝感地区166户自然通风小城镇居民住宅现场测试了夏季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热环境参数,以问卷方式调查记录了居民的热感觉,考察了居室热环境改善措施,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83%的居民可接受的热环境对应的有效温度上限为30℃。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有效温度SET探讨了南宁地区办公建筑冬季室内热舒适性,并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满意率为80%时的热舒适范围为14.4~23.7℃/SET,热感觉中性温度为19℃/SET;居民对热环境的敏感度较国内其它地区低;在当地居民可接受的室内热舒适范围内,空调能耗随SET的升高而增大;若以热中性温度为室内计算参数,与采用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值相比,南宁地区空调系统能耗将降低6.4%。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方法对武汉、南京与庐江3个城市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调研,获得了非供暖空调环境下364套环境参数和人体热反应数据。以中性温度和80%的居民可接受温度范围的形式,量化了使用风扇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该地区夏季未使用风扇状态下热中性温度为26.6℃,80%的居民可接受温度上限值为29.5℃;使用风扇状态下热中性温度为27.3℃,80%的居民可接受温度上限值为30.7℃。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住宅环境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7,他引:69  
对北京88户自然通风居民住宅现场测试了夏季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热环境参数,以问卷方式和ASHRAE的7级热舒适指标调查记录了居民的热考察了居室热环境改善措施。调查结果表明,通风条件下北京普通住宅的热环境基本处于ASHRAE舒适区之外,80%居民可接受的热环境对应的有效温度上限为30℃,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与其他地区相近。  相似文献   

15.
气流是湿热地区人群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自然通风宿舍32名大学生的夏季现场测试与调研,获得了他们主动利用气流行为的变化特征,并就行为背后的动机加以分析,结果显示:门窗的开启兼顾热环境改善和通风换气,开启率随新有效温度缓慢线性增长;风扇的使用以改善热环境为主,使用率随新有效温度呈较好的S形关系变化,增长迅速而剧烈。研究结果对建筑自然通风和风扇设计及建筑热环境与能耗模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及其热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居住建筑普遍缺乏有效的遮阳隔热措施,仅22.1%的居民对热环境感到满意,居民普遍期待改善室内温度。通过对26~30℃条件下、29℃及30℃辅助机械通风条件下的环境进行热感觉投票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内温度在28℃以下时,开启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室内温度在29~30℃时,利用电风扇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改善重点在于采用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及隔热措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老年人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评价及其自身的适应性作用机理,在天津市四处机构养老设施分别进行现场测试,通过对室内热环境的参数测试和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使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夏季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6.7℃,90%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为24.7~28.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室内热中性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的相关性,建立适应性热舒适模型,为天津市机构养老设施的新建和既有建筑的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发展超低能耗甚至近零能耗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共识。以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为切入点,针对无人工冷源情况下建筑室内设计温度上限的确定问题,以寒冷地区代表城市西安为例,以具有用户可调节空调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初夏时段采用客观物理环境测试和主观调查问卷收集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空调供冷室内临界温度,即室内温度达到多少度时使用者会开启空调。选取操作温度为室内热环境参数,在综合考虑前人热舒适现场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得到西安地区建筑空调供冷室内临界温度为28.16℃,对应实测不可接受率为15%;该温度阈值可作为节能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控制目标,从而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相似文献   

19.
现有热适应模型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在生理和机能方面特殊性。本文在采暖季对寒冷地区119名老年人和106名非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热适应模型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热中性温度为21.99℃,低于非老年人的22.74℃;80%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8.06~22.44℃,与非老年人18.56~24.87℃较为接近;老年人对室内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满意率比非老年人略低。首选的热适应措施是增加湿度,其次是开窗通风。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应用热适应模型进行居住热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如通过增加热环境的可调节性、加强自然通风来提升热环境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对粤东地区农村住宅进行了448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研,实测了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并记录了热感觉、热可接受度、热期望。居民服装热阻与ET*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居民的热感觉与空气温度(ta)、操作温度(top)、新有效温度(ET*)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粤东地区农村居民的热感觉模型。模型显示,粤东地区农村居民夏季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6.4℃(ta)、26.7℃(top)、28.5℃(ET*),80%可接受温度上限为29.0℃(ta)、29.4℃(top)、31.2℃(ET*)。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灰空间”中的期望温度比“绝对空间”高0.6℃,说明使用者在灰空间比在绝对空间有更低的期望基准,现代农村住宅应保留传统建筑中设置适量灰空间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