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电热爆炸喷涂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WC/Co耐磨涂层,使用SEM和XRD分析了涂层的组织与相结构,使用显微硬度计和纳米压痕仪测试了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发现,电热爆炸喷涂WC/Co涂层致密,无明显的层状结构;涂层的显微硬度最高达到了2836HV0.1,平均为1704HV0.1;纳米压痕仪测得涂层的弹性模量为346.8GPa;涂层的相组成主要为WC和W2C;在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区,出现柱状晶,证明涂层与基体主要是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喷涂WC复合涂层耐磨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WC复合涂层,采用Ml-10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比基体耐磨性高很多,未出现硬质相的剥落;涂层具有典型的"软基体加硬质相"耐磨组织结构,Ni包Al粉末的加入强化了软相,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表现出来比较优良的耐磨性;由于气孔不可避免存在于涂层,涂层磨痕在气孔处出现断裂和塌陷现象,因此提高涂层致密性能降低涂层磨损率.  相似文献   

3.
真空等离子喷涂WC—Co涂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空等离子喷涂(VPS)WC—Co涂层的性能,如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孔隙率、相组成和碳含量等。并与大气等离子喷涂(APS)的WC—Co涂层的性能作了对比。结果表明VPS的WC—Co涂层性能明显优于APS的WC—Co涂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在活塞杆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WC-12Co (WC)/NiCr双重涂层,并制备传统等离子喷涂Al2O3-13TiO2(AT13)涂层作为对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对涂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各涂层界面界限清晰,结合性良好,WC涂层的显微硬度为1363 HV0.3,是AT13涂层的1.8倍。在60 min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AT13涂层的体积磨损率为WC涂层的4.42倍,WC涂层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在3.5%NaCl溶液中,WC涂层和AT13涂层的自腐蚀电位均低于316L不锈钢基体,避免了电偶效应对基体的优先腐蚀,并且AT13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大,其次是316L不锈钢基体,WC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仅为基体的0.57倍。  相似文献   

5.
经机械活化预处理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爆作喷涂,分析检测了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粉末颗粒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相。获得了硬度高、性能较好的涂层。  相似文献   

6.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WC/Co纳米结构涂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设备分别制备了含纳米结构和普通结构的WC/Co涂层。研究了2种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并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涂层喂料(纳米WC/Co粉体)、涂层表面形貌和晶粒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纳米结构涂层的性能优于普通的WC/Co喷涂涂层,纳米晶粒细晶强化是涂层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速火焰与等离子喷涂WC/Co涂层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比较了超音速喷涂与等离子体喷涂的WC/Co涂层的形貌,显微组织结构,孔隙率,硬度及其耐磨性,结果表明超音速火焰喷涂的WC/Co涂层具有与粉末相近的相结构,也说WC颗粒在超音速火焰喷涂过程中,只有极少部分被分解和氧化,同时涂层具有很高的致密度,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情况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喷涂WC颗粒增强Ni基涂层组织及抗冲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WC颗粒增强Ni基涂层,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并对其抗冲蚀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涂层呈层片状结构,有一定孔隙,WC颗粒在涂层中分布均匀,且与母相结合良好。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涂层冲蚀磨损质量损失先增大后减小,表现为塑性-脆性复合冲蚀磨损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采用爆炸喷涂和大气等离子喷涂Al2O3基和Cr2O3涂层。研究了涂层的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值。用橡胶轮磨损试验做涂层的耐磨试验。  相似文献   

10.
超音速火焰喷涂WC涂层抗热疲劳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VOF技术喷涂了WC涂层,并对涂层的抗热疲劳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HVOF涂层经过15次整体热震试验后,涂层均保持完好无损,未出现裂纹及剥落等任何缺陷;而等离子喷涂的WC涂层经过3次热震试验后就基本开裂和脱落.这充分说明了HVOF涂层具有非常高的抗热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1.
铜基体上爆炸喷涂钨涂层及其电子束热负荷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法力  陈俊凌  李建刚 《表面技术》2005,34(6):33-34,37
详细介绍了爆炸喷涂法在铜基体上制备钨涂层.磁约束核聚变面对等离子体材料要求有承受较高热负荷的性能,电子束辐照热负荷实验发现:0.3 mm的钨涂层可以承受5.13 MW/m2的热通量;在2 MW/m2、20s脉冲的条件下,样品能承受300周的疲劳而没出现破裂现象,且距离表面5 mm处铜基体的温度在70°C左右;5 MW/m2、2 s脉冲的条件下,样品可承受95周热疲劳,且距离表面5 mm处铜基体的温度不高于200°C.钨铜的热膨胀系数和杨氏模量相差很大,在加载热通量过程中,界面处产生应力,这将影响材料的耐热冲击性能,但爆炸喷涂仍然为制备核聚变较低热通量区域面对等离子体材料的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Ni-Cr-B-Si合金粉末爆炸喷涂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镜及 X射线衍射仪观察并分析爆炸喷涂工艺制备 Ni- Cr- B- Si涂层的组织结构 ,测定了涂层的结合力、空隙率和耐磨性 ,结果表明 ,爆炸喷涂可获得高致密性的涂层 ,与等离子喷涂相比 ,涂层具有更高的结合力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Ni-Co/WC涂层爆炸喷涂工艺,并研究了爆炸喷涂Ni-Co/WC涂层性能.研究表明,该涂层除了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还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涂层微观组织分析表明,涂层组织中的微晶和非晶相对涂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简易铸型吸尘器和涂料喷枪的构造,经生产检证,它们的效果较好,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曾召军 《表面技术》2007,36(5):56-58
为了提高高温合金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利用爆炸喷涂工艺制备了MCrAlY Al2O3金属陶瓷涂层.比较了采用压缩空气和N2作为保护气体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硬度计对涂层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涂层的结合强度,并对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N2作为保护气体,涂层均匀致密,孔隙率小,显微硬度合格;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达到了95MPa,涂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钛表面制备厚的碳化钨耐磨涂层的方法主要有喷焊、喷涂、激光熔覆3种。火焰喷焊可在钛表面制备2 400μm厚的WC耐磨涂层,涂层性能稳定,与基体为冶金结合;可通过预活化钛合金表面、增加重熔、中温回火等方式改善涂层性能。采用超音速火焰技术喷涂团聚烧结型的WC-Co粉末,可在钛表面制备4 153μm厚的耐磨层,涂层易出现W_2C脆性相、η反应相;通过工艺控制,涂层孔隙率可小于1%。采用激光熔覆可在钛表面制备2 900μm厚的WC耐磨层,涂层与基体虽为冶金结合,但存在裂纹、气孔等缺陷。3种方法均可制备毫米级厚的WC耐磨涂层,这种厚涂层将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的喷涂工艺参数,分别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电弧喷涂铁铝涂层,采用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仪器研究了气体爆燃铁铝涂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涂层的成分和相结构,结果表明,喷涂工艺的改变明显影响喷涂层的相组成,随着单位时间内提供给粉末能量的减少,得到黑白相间的片层状结构,黑色相是Fe4Al13,白色相是FeAl;增加单位时间内提供给粉末的能量,可以得到均匀的微观组织,成分为FeAl。  相似文献   

18.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制备了Fe-Al/WC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从室温至650℃的滑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涂层的成分为Fe-13.87Al-17.27C-3.35W-2.59Ni-1.27Cr-18.140(%),主要相是Fe3Al、FeAl和α-Fe,还有少量WC、W2C和A12O3;添加WC硬质相后提高了复合涂层的平均硬度,从而提高了复合涂层的耐磨性;高温下磨损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氧化物保护层,降低了复合涂层的摩擦因数,分析认为剥层磨损是复合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涂层中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硬度,能有效地阻碍裂纹的产生、扩展及扁平颗粒的断裂,从而使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高速电弧喷涂技术配-Fe-Al/WC粉芯丝材是一种新型、优质、高效、低成本的耐高温涂层制备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