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以苏区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立足点,提出苏区时期的建筑及其建筑活动的七大特点,并分别以“红色故都”──瑞金的重要苏区建筑为例加以论述,同时还提出了“苏区建筑”和“群众建筑”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梅青  四维 《中外建筑》1998,(2):19-20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门类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一个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地”之称。有闽南固有风格,  相似文献   

3.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面积达67903平方米。南社建村始于宋朝,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古村落文化生态保存较好,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古榕、围墙、古井、里巷、门楼、古墓等融合为一体,组成很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和方法,通过对  相似文献   

4.
花信 《中华民居》2012,(5):38-41
自汉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自汉朝以下,儒家文化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为统治者所推崇。同样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在魏晋时期也逐渐结合阴阳家、风水学说、炼丹术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岭南建筑的典型个案,来梳理挖掘在岭南建筑细节上所具有的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的表象,揭示出岭南建筑所独具的“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文化个性。最后探索岭南建筑细节的发展启示,讨论有关岭南建筑的保护、规划和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
江西苏区妇女职业教育是江西革命根据地时期妇女教育与革命政权结合的产物,为该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之一,是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本文在研究江西苏区妇女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教育类型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教育政策的革命性与阶级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等。对该教育类型的特点总结有利于强化对该时期妇女教育及革命政权建设的认识,有利于深化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将该教育类型的积极价值借鉴于当今妇女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吕冬 《南方建筑》2006,110(6):18-19
在文化转型时期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观念的冲击下,如何从中国本身的历史和外来文化所交织的迷惘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创造出的中国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8.
赵州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选址合理、根基牢固、结构设计独特、砌置方法新颖等建筑特点。赵州桥同时蕴含了浓郁的民俗意义与文化内涵,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本文主要研究了赵州桥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对当今桥梁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红霞 《山西建筑》2005,31(16):45-46
针对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古老历史、传统建筑文化的碰撞日显激烈,分析探讨了国人对国家影剧院建筑方案的争论,指出新一代建筑学者应在这场争论的迷茫中历练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潮汕文化是在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笔者从事潮汕文化与潮汕传统工作研究多年,现对其进行总结并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何晖 《中外建筑》2006,(5):101-102
方块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标志。每个汉字都贮存着重要的信息,从古汉字中去了解古代建筑,从汉字含义的变迁去探寻建筑形式的演变,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社会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些新的角度观察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特征及演变;扼要回顾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范韬 《重庆建筑》2014,(8):20-21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即其本身就是一种"图画",将"图画"简略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就成为"文字"。该文试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这些原始字体中有关建筑文字的描述和分析,找到文字与建筑实体的微妙联系,阐明关注字体演变对研究建筑外形和内容演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着重从建筑布局的伦理秩序、建筑功能的伦理精神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功能的伦理性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发掘和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否定了以"欧洲中心论"对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片面思想,强调在近代建筑导入不同地区时,为适应当地条件而经历的本土化的变异、成长与发育过程,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建筑,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卢庆旼 《新建筑》2014,(4):86-90
对中国和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按三个层次展开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中国与韩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的时限问题;其次,分析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过程,以及中韩两国近代建筑史分期研究方法的共同视角;最后,总结上述研究并指出,中韩近代化过程还有一点很相似,即国家间的海路、铁路等交通手段的开发引起了资本主义市场领域的扩展,构成了新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组合空间透视构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意义上,透视构图存在于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中,如雅典的卫城、意大利的广场、英国的城镇景观(TOWNSCAPE)等。这类建筑群体多体现着自然生长的西方传统城市建筑群体的构图魅力。但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却远远超出这种或较简单的、或随机的透视构图,它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系统复杂而十分成熟的群体透视构图体系。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挖掘、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本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原则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李仁伟 《山西建筑》2007,33(26):87-88
分析了中国古建筑文化、近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情况,研究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轮廓和其面临的问题,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大力发展本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程万里 《古建园林技术》1991,(30):33-35转28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建筑界、史学界)向来未取得统一的意见。梁思成先生在他所写的《中国建筑史》中的论述、日本学者伊藤清造在其所著的《支那建筑史》中的论述,以及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论述中都有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分期的说法,它们中有按社会发展史即政治历史阶段来划分的,也有按生产力水平及建筑状况来划分的。而作者认为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分期,应该做到既能照顾到社会发展进程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概括某个阶段的建筑特点和在建筑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