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长度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之一的"米(m)",为保持同国际一致的长度单位,我国建立的长度基准经历了实物基准、自然基准和复现以基本物理常数定义"米(m)"的激光波长基准的三个阶段。我国计量工作者在我国成功复现了"米(m)"并对国际复现米定义作出了贡献,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系列长度计量基标准,保持了国家长度单位量值的统一及与国际量值的一致,长度计量基标准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本物理常数与定义计量基本单位及重要的导出单位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用真空中光速的约定值定义长度单位米 ,用约瑟夫森常数和冯·克里青常数来确定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等。本刊2000年第8期曾刊登了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简称CODATA)在1999年正式发表的基本物理常数值的简表 ,共22个数值 ,本文对这组最新推荐值作一评述 ,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常数与定义单位和有关基准量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度单位很早就因人类的需求而产生,又因人类对自然科学认知地逐步深入而不断改变,直至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共用的、统一的、唯一的单位,即国际单位制之一的"米"。长度单位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国际单位制之前的阶段和国际单位制"米"阶段。在国际单位制"米"阶段,从米原器开始,历经几次米的重新定义,到现在用自然常数光速重新定义"米"。  相似文献   

4.
卢敬叁 《工业计量》2003,13(1):54-55
文章通俗地介绍了长度计量单位米的发展过程和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使读者能了解古代长度和现代长度计量单位的发展和重要作用。长度单位米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的长度计量单位的量值与国际计量单位量值保持一致,使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有了互换的依据。文章还介绍了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计量学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其中,基本单位的定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以长度单位米的定义为例,1889年第一次定义是以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基础的铂铱合金米尺的长度,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基准。1960年第二次定义就改用同位素Kr-86的波长倍数,首次用自然基准来代替实物基准。1983年,进而用时间秒和真空中的光速来定义米,即采用自然界的基本物理常数作为基本单位的定义。21世纪初,米定义采用的上述方法得到推广,7个基本单位的定义都在朝这个方向迈进。本系列文章将介绍这个发展历程中颇有趣味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楚颖 《中国计量》2014,(8):54-54
正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物理测量实验室(PML)半导体和长度测量部的测量服务项目,专注于几微米至一米的测量,实现长度量值传递,提供促进美国创新、工业竞争力的测量、标准和基础的技术服务。NIST维护和开发先进的干涉系统,用于将基于频率的SI长度单位复现传递到实物上。推动三坐标机的技术发展、开发用来定量评价三坐标机特性的方法,通过引领和参与活动,对于国际和国内长度计量提供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7.
一、米的定义长度单位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重要的基本单位之一。至今,米的定义只作过二次正式定义,目前正在准备进行新的第三次定义。第一次米的定义是在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的:“一米是铂铱米尺两条刻线间的距离”。为了使上述定义更加确切,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作了如下更准确的规定: “长度单位是米,规定为国际计量局保存的铂铱尺上所刻两条中间刻线的轴线在0°时的距离。这根铂铱尺已由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宣  相似文献   

8.
<正>在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中,时间的测量准确度最高、应用最广。以原子钟为代表的时间频率基准引领了计量量子化时代:"原子秒"将秒的复现不确定度指标提高了若干数量级;长度单位米、电压单位伏特,也基于时间频率进行了重新定义,获得了更高的准确度。测量技术不断追求突破极限的趋势,促使科学家对准确度的提高展开了无止境的追求。若干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提出建造原子核钟的设想。"基于原子核本身振荡原理的原子核钟的出现,能够将现有的时间准确度提高若干量级",  相似文献   

9.
长度计量是生产实践中最常遇的被测量之一,是计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确定长度单位的定义,建立和保存长度计量基准,开展长度检定、校准和测试,,以确保量值的统一、准确、可靠。本文就长度计量研究过程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长度单位,长度基准,及长度计量中不可忽视的误差项做一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0.
长度计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可缺少的活动,是计量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计量的单位是"米",将全世界统一的国际长度基准"米"传递至各国的长度基准,然后再由国家长度基准传递至野外基线,通过野外基线将"米"传递至各种待定量,构成了测绘计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量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光年(lightyear)是一个非SI(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由于宇宙天体间的距离非常之遥远,一般地球上使用的米和千米已不适于表述这杯漫长的空间距离。因而天文学家决定采用光年作为测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光在宇宙空间1年里所行进的距离约为9.46X10tm。按照《量和单位》1993年版的定义,l光年是电磁波在自由空间1年内所传播的距离。符号为:1.y.;ly。与米(m)的换算关系为:l光年二9.4&y730XIc‘sin。因此,光年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长度单位,而非望文生义的时间单位。光年是时间单位吗?@赵燕…  相似文献   

12.
长度单位“米”是米制中最重要的基本单位之一,许多物理量的计量单位都直接由长度单位“米”导出,例如速度、重力加速度等。而力、压力、能量等许多物理量也均与长度有关。自100多年前国际上决定采用米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米”的定义经过了数次变更。自1983年起,“米”的长度是通过不变的真空光速值来定义的。并且一般都通过633nm碘稳频氦氖激光器的波长来具体复现“米”的长度,因此,这种激光器的波长已成为世界各国实际上的长度基准。这次国际比对是由国际计量局组织,并在国际计量局长度和激光部主任沙蒂尔先生的主持下在…  相似文献   

13.
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米定义可表述为“米等于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即米是基于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58m/s这一基本物理常数而定义的。这表明长度基准走过了“实物基准二自然基准d基本物理常数定义”的发展过程。与以前的米原器或氛一86定义相比,该定义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义本身并不局限于规定某一装置或某一辐射为基准,任何一种激光辐射,只要能准确知道其频率,都可以用来复现长度单位米;其次,由于真空中光速C是一恒量,故激光波长的不确定度即为…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长度计量是企业最为广泛应用的计量专业,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长度计量检定测试技术工作,本刊从1997年1月开始在“计量培训”栏目开展“长度计量检定测试技术讲座”。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提出建议和要求。长度计量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量块、线织、角度、量仪、粗糙度、齿轮及其它有关的精密测量等。除角度是~无量纲单位外,在长度计量领域内的所有量值最终都溯源到长度的基本单位“米”上。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米定义可表述为:“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也就是说,1米的长度是基…  相似文献   

15.
质量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在量值传递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应对质量单位重新定义的国际变革,确保千克重新定义后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基于我国能量天平和真空质量测量装置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真空容器+双真空传递腔体的量值传递关键技术,实现了实物砝码从真空容器到真空质量测量装置(M-one)的准确可靠传送和真空质量测量。  相似文献   

16.
《计测技术》2005,25(3):63-64
2005年6月16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32nm(纳米)碘稳定固体激光频率标准,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使我国长度基准由气体发展到固体,提高了长度计量的精确度,为我国更为准确地实现长度单位“米”定义的复现提供了新途径,标志着我国长度计量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名词解释     
<正>1.【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SI)是全球统一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国际单位制的核心是7个基本单位,即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国际单位制最早形成于19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SI也不断发展,并带动了国际计量体系和国际测量技术规则的不断完善。20世纪中后期,量子力学的发展催生了国际单位制的重大变革,将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与宇宙中"恒定不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原子钟的发明使时间单位“秒”成为第一个建立在量子物理基础上的计量基本单位,它的定义为:“秒是铯-133原子(133Cs)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作出的定义)。从此,开启了量子计量的新纪元。如今,电压单位伏特、电阻单位欧姆、长度单位米均已采用量子基准,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四、4个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和新学科领域发展 1.4个基本单位重新定义和量值传递新方案 1948年召开的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作出决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供所有米制公约组织成员国均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1954年,第10届CGPM决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和坎德拉(cd)作为基本单位.1960年,第11届CGPM决定将以这6个单位为基本单位的实用计量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规定其符号为"SI".1971年,第14届CGPM又决定新增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作为基本单位.因此,目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20.
正一、量子化变革的重大意义国际单位制的全面重新定义,被评价为"改写教科书式的巨大变革"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测量科学最大的革命"。1.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将实现量值传递溯源链路扁平化传统的计量监管模式是以实物计量器具为主体,通过逐级传递的方式,服务于测量的各个领域,具有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的特征。新定义意味着最终的溯源方式会发生改变。计量从实物到量子的迈进,为解决目前量值传递体系中传递链过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