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昭  刘斌  李汛 《热能动力工程》2003,18(3):307-309
分析了Yong的不等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Yong弹性系数、初始Yong损耗率等概念。以Yong弹性系数为计算基础,分析了在单一系统内各组元Yong效率对整个系统Yong效率的影响,导出了初始Yong损耗率的计算方法,并以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系统内各组元的单位Yong所消耗的初始Yong更能反映系统各组元的Yong耗特性,从而有利于更科学地分析系统各单元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一种基于闭式布雷顿循环的热泵储电系统,分析主要设备的(火用)损失与(火用)效率。对于压缩机和透平,发电系统中的压缩机由于工作温度区间跨越了环境温度,具有最高的(火用)损失;对于换热器,工作在环境温度附近的低温换热器(火用)效率最低(不考虑水冷换热器),而(火用)损失最大的为水冷换热器。计算得到本系统的(火用)效率为59.27%。提高压缩机和透平的效率可提升系统(火用)效率,且发电系统中的设备效率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更显著;此外,降低冷却水的温度或有效利用冷却水的热量均可以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大型CFB锅炉(火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CFB锅炉炯损失的数学模型,对我国引进型300 MW CFB锅炉的(火用)损失和炯效率进行了计算,并与热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火用)方法比热量法更能全面地反映电站锅炉的各种损失以及产生的部位;锅炉(火用)效率远低于热效率的原因在于锅炉不仅存在外部损失,还存在大量的不可逆内部损失;锅炉主要外部损失仍为排烟热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火用)损失;从降低炉内平均温度与提高炉内水和蒸汽的平均温度两方面采取措施,可减少传热过程中的(火用)损失,提高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组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3个回路以及整个系统的制冷和制热工况进行了全面的(火用)分析,分别给出了它们的(火用)损失、(火用)效率、(火用)损率、(火用)损系数以及热力学完善度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在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时,必须将这几个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在整个系统中,(火用)损率最大的部件是压缩机,而(火用)效率与热力学完善度最低的却是土壤热交换器.因此,压缩机和土壤热交换器是整个系统改进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饱和器是HAT循环中的关键部件,对其性能的认识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分析。运用[火用]的方法,计算了饱和器工质湿空气和水的堋值,分析了不同参考点的温度和湿度对[火用]值的影响规律,以及物理[火用]和化学扩散[火用]随湿空气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饱和器[火用]平衡模型,采用了目的[火用]效率作为饱和器[火用]效率。计算结果表明:湿空气[火用]值随参考点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为:先减小,直到最低点为零,然后不断增加,[火用]值始终大于(等于)零,并且与参考点参数差距越大,[火用]值越大。当湿空气温度增加,物理[火用]所占比重减少,而化学扩散[火用]的比重增加,在到达一定温度后,化学[火用]大于物理[火用]。  相似文献   

6.
以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为基础,结合(火用)、妩的基本定义,探讨了冷量(火用)、冷量妩的计算方法,指出了当前(火用)分析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冷量(火用)、冷量妩计算方法不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统一'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冷量(火用)计算方法更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7.
微网风电系统加装储能装置联合运行时,存在多种异质能量的相互转化,因此对系统性能的有效评估较为困难。为了准确衡量风能在系统中的利用、转化、损失特性,文章基于[火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建立微网风储系统[火用]平衡及[火用]成本守恒模型,并依据所建模型确定系统各单元[火用]效率;同时确立[火用]优化潜力、成本差及[火用]经济因子的系统性能评估指标,并对微网热力学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有效分析。通过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对微网风储系统能效及经济性进行评估,可指明系统[火用]效率极大化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热动力装置系统的(火用)分析,指出了(火用)在能源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对(火用)能系统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决策的方法-热经济系数法,并以实例探讨了其方法在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总结了(火用)效率与热经济系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火用)平衡方程,利用(火用)效率的概念对火电厂各回热加热器进行了分析,通过论证推导,提出了火电机组辅助汽水系统定量(火用)分析计算的通用模型.运用此模型定量计算某电厂328.5MW机组高压缸轴封漏汽利用对汽轮机装置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为辅助系统局部定量分析提供了便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恒温热源内可逆中冷回热布雷顿热电联产装置模型,基于火用分析的观点,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装置的性能,导出了无量纲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的解析式。讨论了总压比给定和总压比变化两种情形,优化了中间压比和总压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回热度、中冷度和高温侧热源温度与环境温度之比等参数对装置一般性能和最优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特性关系为扭叶型。最后发现分别存在最佳的用户侧温度使火用输出率和火用效率取得双重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分析理论,把锅炉、汽轮机及发电厂热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发电厂各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具体损失环节并对具体位置提出改造方案,是发电厂改造的一种新方法。以某超超临界机组为例,运用分析理论找到损失环节,找到二次风温及给水温度对锅炉系统及电厂热力系统影响的关系,通过增加一级高压加热器提高给水温度,同时在保证锅炉排烟温度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二次风温,分析在给水温度及二次风温的双重作用下,锅炉乃至整个机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给水温度由299.5℃升高至322℃时,二次风温由327.8℃升高至360℃,锅炉系统传热损失由3 443 kJ/kg降低至3 254 kJ/kg,燃烧环节损失由6 204 kJ/kg降低至6 158 kJ/kg,锅炉效率由54.15%升高至54.45%,机组目的效率由42%升高至46.7%。  相似文献   

12.
对一种带压缩空气储能的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热力学(火用)分析,得到了各主要部件和整个系统的(火用)损失及(火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空气透平绝热效率的提高对系统(火用)效率的贡献大于压缩机效率同样提高的功效;在其它参数确定时,存在最佳压比,可使系统的(火用)效率在该条件下达极值;高温换热器是新型冷热电联产系统中产生(火用)损失的主要部件,而循环水量的大小是影响高温换热器(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锅炉效率的分析方法对某电站300MW锅炉在O2/CO2气氛下的各项损失和锅炉效率进行了计算,并与相同条件的空气气氛下的各项损失和锅炉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O2/CO2的富氧燃烧技术可大大提高锅炉热效率,并相应提高锅炉的效率,而燃烧过程和传热过程的损失仍是锅炉的主要损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站锅炉进行(火用)分析,得出了锅炉的(火用)效率及其各部位、各过程的(火用)损失大小,并把所得到的结果与锅炉热量平衡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锅炉的(火用)损失主要包括燃烧过程的(火用)损失和传热过程的(火用)损失,这就为进一步提高锅炉的效率指明了方向,即主要从燃烧、传热过程入手,通过富氧燃烧、提高蒸汽初参数等方法来减小锅炉的煤耗.  相似文献   

15.
从热力学原理出发,首次采用分析法研究了金属镁还原系统的损失部位与大小。结果表明:金属镁还原炉的效率很低,排烟损失和绝热燃烧损失都比较大,还原产物带走损失和还原炉体内部损失居次。据此提出了一些提高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systematic features,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exergy balance is established. Basic indicators in the system, the subsystem, and facilit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system of megawatt‐scale in one chemical enterprise, it is found that the objective exergy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is 35.67%, and exergy loss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is the highest.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the total system is 9.61%. For the condenser, the thermal efficiency is 91.18%, and the exergy efficiency is only 23.44%. The objective exergy efficiency of the evaporator is 74.04%.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exergy loss of condens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ump and expander, but input exergy of the condens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xpander. It is revealed that ORC subsystem is the part which needs to be focused on, and the condens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RC subsystem which should be optimized firstly.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n energy and exergy modelling of industrial final macaroni (pasta) drying process for its system analysi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Using actual system data, a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the industrial macaroni drying process through energy and exergy efficiencies and system exergy destructions is conducted. The heat losses to the surroundings and exergy destructions in the overall system are quantified and illustrated using energy and exergy flow diagrams. The total energy rate input to system is 316.25 kW. The evaporation rate is 72 kg h?1 (0.02 kg s?1)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ate is found as 4.38 kW for 1 kg water evaporation from product. Humidity product rate is 792 kg h?1 (0.22 kg s?1)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ate is found about 0.4 kW for 1 kg short cut pasta product. The energy efficiencies of the pasta drying process and the overall system are found to be as 7.55–77.09% and 68.63%. The exergy efficiency of pasta drying process is obtained to be as 72.98–82.15%. For the actual system that is presented the system exergy efficiency vary between 41.90 and 70.94%.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炼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钢铁工业特别是炼铁系统开展分析的意义,并建立了工序的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铁前各工序(烧结、球团、炼铁工序)的效率、损失,指出了铁前工序的节能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过冷式小型冰蓄冷系统(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孙畅  陈杰  张华 《节能技术》2005,23(4):306-308
通过对过冷式小型冰蓄冷系统火用分析模型的建立,采用[火用]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小型过冷式冰蓄冷系统的能量转换的薄弱环节以及过冷度对各部件[火用]损失系数和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减少火用损失的途径,节约能源。并为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热经济性指标和的物理意义,定义锅炉效率、机组效率、发电煤耗率的数学计算式;由小扰动理论和微分理论,当抽汽压损变化时,在热力系统汽水分布方程的基础上详细推导抽汽量变化与不同类型加热器出口水焓与疏水焓的微分关系式;根据锅炉效率、机组效率、发电煤耗率的数学计算式,推导锅炉效率、机组效率、发电煤耗率变化与抽汽量的微分关系式。结合N1000-25/600/600机组,定量分析抽汽压损变化对锅炉效率、机组效率、发电煤耗率的影响,为有效分析机组经济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