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湘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选址、布局、形制、材料与构造等方面所蕴藏的大量生态智慧特征,以积极化的理念总结其中的生态技术与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利用自然要素和采用协助自然要素的生态技术来创建适应环境的、反映地域特征的聚落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以湘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选址、布局、形制、材料与构造等方面所蕴藏的大量生态智慧特征,以积极化的理念总结其中的生态技术与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利用自然要素和采用协助自然要素的生态技术来创建适应环境的、反映地域特征的聚落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张赟赟 《四川建筑》2011,31(5):88-90
以现存赤水河古镇乡土建筑调查为依据,通过对其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乡土建筑平面和空间分析为主线,来探讨赤水河古镇乡土建筑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人与地域环境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元,选取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空间类型分析等,提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普适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解析村落山、水、林、田、宅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建筑群体组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表达模式,构建空间形态特征图谱,深化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为传统村落在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潜在的危机为切入口,阐述了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在重新修缮过程的活化模式,运用生态博物馆学理论对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进行自然、文化、历史要素的保留与活化.在积极利用区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以点、线、空间为出发点,以面形式整合区域资源,为其他地域的文化历史街区景观活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颖  田凯 《建筑遗产》2022,(1):30-41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的变迁中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建筑原则结合藏区地理气候、生产方式及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形成了墙承重体系石碉房、梁柱框架式藏房、康巴“崩空”式藏房、木架坡顶板屋四种核心结构类型;藏区乡土建筑在营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围绕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族群生活方式、生态文化观念、文化交流产生了建筑文化的传承、融合与移植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城市历史地图信息和地方史志资料的分析,结合现场考察,对中国古代典型都城(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地形、水文、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三个代表中国城市文明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能量,提高支持城市运行的能量使用效率"的城市空间协同生态智慧。本质上,这些成功的古代都城以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秩序和清晰的生态过程支持着城市对自然能量和人工能量的高效利用,构成了这些城市繁荣的基础。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境问题,生态智慧启示我们,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自然生态格局与功能,以自然空间为基底,建构城市空间结构,自然要素引导空间生长,实现城市过程与自然演化过程的平衡,从而让自然做工,让人工能量更为有效,根本上维持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融合建筑与景观交叉理念,以徽州天井院为对象,运用类型图解方法,通过层层剖析,构建并解析由“自然要素、形体结构、空间层序、景观界面、环境构造”5个维度架构的民居“空间景观模型”,揭示环境引导下徽州天井院的空间生成规律、气候调节机制、景观营造秩序和材料建造机理,探寻传统民居中生态与形态相耦合的环境构形逻辑,为当下乡土建筑保护再生提供理论与应用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本设计着眼于自然、传统和地域的背景——与自然的接触减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体验减少;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逐渐被人淡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环境日趋雷同,没有特色。设计注重"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乡土建筑现代化",以登泰山的体验为基础,以"山石"为基本意向,以街区的错落、轴线空间体验手段营造建筑群。  相似文献   

11.
本设计着眼于自然、传统和地域的背景——与自然的接触减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体验减少;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逐渐被人淡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环境日趋雷同,没有特色.设计注重“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乡土建筑现代化”,以登泰山的体验为基础,以“山石”为基本意向,以街区的错落、轴线空间体验手段营造建筑群.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坛镇红坡村的“闪片房”,和东旺乡跃进村的“土掌碉房”为例,分析了高寒坝区和干热河谷两种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藏族民居中应对外部自然地区条件,结合民族性元素所采用的生态低技术策略。研究要点包括地域环境对策、建筑技术方式和空间秩序体系三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民居案例的外部地区环境、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空间形态、宗教核心和装饰艺术等要素,文章最后总结出:云南藏族民居根据所处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适宜技术,以满足实用、经济、集约、高效美观的需求,在村落、建筑和空间各层面都体现出当代广大建筑所需要采用的生态低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地区乡土建筑为例,基于湖南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从土地资源约束的视角结合乡土建筑尺度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湖南乡土建筑营造类型特征及其与土地资源的相应关系,其目的在于解读乡土建筑时,不但要看到其物质形态与空间的一面,同时还要对其所依存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依托土地资源的湖南乡土建筑的营造策略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14.
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经济分区,是实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协调运行的科学依据.据此,文章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引入多要素空间叠置、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以生态空间为强约束要素、发展空间为主导性要素,可承载性为限制性要素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并涵盖3项模块层、9...  相似文献   

15.
以土、石、木这几大类自然材料为例,结合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建造方式等方面对乡土建筑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乡土建筑的产生发展极大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李浈  丁曦明 《建筑遗产》2021,(1):88-100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蕴含的古风特征,指出其源头可能为早期北方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地乡土建筑营造手法与《鲁般营造正式》中的诸多相同点,通过与周边地域的工匠语词、匠意比较,廓清其地域属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与产业高速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张。由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鲜有考虑固有的空间特征这一重要因素,使得许多中小城市固有的空间特征在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该文以黄土高原塬体河谷型小城镇——黄陵城镇空间为例,梳理该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的空间要素,从地域山水城空间格局特征、天际线空间特征和城市建筑尺度特征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试提出在促进城镇空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为保持黄陵县固有空间特征的城镇整体空间格局策略、城镇天际线规划策略和城市建筑尺度策略。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6,(7)
当前我国低碳生态城镇建设缺乏针对西北地区小城镇客观现实的规划控制引导与适宜的技术方法措施。文章以甘南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特质及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遵循"低技术、低投入"原则,提出基于气候环境利用的城镇空间规划设计和基于绿色建材推广的地域乡土建筑建造是实现甘南小城镇低碳生态目标的关键策略,进而立足规划实践,结合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在各规划层面建立"目标—要素—方法"导向的规划控制体系,分别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层面提出适宜甘南低碳生态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薇薇  陈戈  殷昆仑 《重庆建筑》2021,20(10):72-79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凝聚了传统匠师们的技术智慧和经验,是研究原生的绿色思想和建筑技术的瑰宝.该文通过研究永州传统村落、古建、民居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的性能特征,对湘南传统民居营造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探讨适宜湖南地区民居的营造智慧及其再生设计策略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建筑营造模式及其绿色技术的分析和提炼,探讨时代转型的重构模式与类型,总结湘南地区地域资源条件下的现代建筑设计模式与策略,为现代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营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理论与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