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GIS与BIM技术的融合发展,基于大场景的三维可视化及BIM参数化技术在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本文提出GIS与BIM技术在绿色设计中的应用方法,GIS技术不但提供了大范围场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还提供了大范围路网和场地不同设计曲面分析,并通过三维数字地形平台,集成BIM技术数据文件,动态优化迭代,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设计成果.以重庆市惠民新城的路网优化为例,运用GIS与BIM技术对路网进行优化,达到优化后路网与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绿色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际施工管理难点,介绍基于GIS及BIM技术,完成真实地形建模、土方调配、三维场地漫游、施工模拟、进度对比分析等工作。并对从宏观到微观,从GIS到BIM的工作流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GIS+BIM的综合运用,解决了施工场地布置难、土方平衡调配难、进度工期管控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铁站前广场项目特点,结合晋城东站站前广场工程,研究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场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并简要总结了应用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BIM技术和倾斜摄影实景建模技术结合应用的现状资料数字化还原方法,基于BIM技术和GIS技术的地形分析方法,利用混合精度建模进行立体交通设计的方法,利用Revit平台进行竖向设计、综合管线设计的技术路线,不同工作流中提高设计成果可视化的技术路线。该应用研究证明了BIM技术在此类项目场地设计中能够起到简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和成果质量的作用,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三维场平分析模式,为建筑场地平整方案的最优化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以实际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场地设计为例,提出了基于BIMGIS技术的场地平整的技术途径与方案。通过多种数字化的地形基础信息采集手段,构建基于BIM平台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多种平场方案,进行多维度的横向数据对比。通过海量的高精度数据分析修改从而得出最优化平场方案。通过实际数据与传统场地设计数据的对比,体现了基于BIMGIS技术的三维平场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崔邯龙  肖超  王松 《钢结构》2019,34(8):100-104
针对某大跨度管桁架工程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场地地势高低不平以及既有建筑限制等特点,使用BIM技术对该大跨度管桁架结构进行了BIM模型创建、钢结构深化设计、复杂钢结构胎架三维设计以及基于BIM技术的钢结构施工模拟等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对BIM技术在大跨度管桁架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铁路隧道工程的特点,阐述了铁路隧道BIM+GIS应用平台的选择。结合某隧道工程,从三维参数化模型建立、信息模型和GIS平台真实场景展示等方面研究了铁路隧道勘察设计的技术路线,并分析了BIM+GIS技术在隧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BIM应用在铁路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药城(泰州)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研究为背景,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各阶段应用BIM技术,通过实施管廊碰撞检测、虚拟仿真漫游、施工场地规划、廊体预制加工、施工方案模拟等BIM应用点,充分发挥BIM技术可视化、参数化和信息集成的特征,提高了综合管廊建设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避免了返工和材料浪费。并且将BIM和GIS融合,在综合管廊运维平台BIM-FM中应用,全面提升了综合管廊智能化、精细化运维的管理能力,为类似综合管廊工程全生命周期应用BIM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许家瑞  缪义标  潘旗杰  谢信永 《砖瓦》2022,(4):159-161,164
随着建筑行业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颇为重要,作为施工前的重要准备阶段,施工场地的布置影响着后期项目是否能够按计划进行,而传统模式的场地施工布置已经逐渐被BIM三维施工场地布置所代替.为此,以福建某项目为例,应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场地布置的研究,利用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优点,统筹...  相似文献   

9.
桥梁是一个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桥梁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BIM+GIS技术辅助桥梁设计、可视化表达设计意图、协助领导决策和传递成果信息具有优于传统方式的效果。本文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项目区域的实景模型,创建三维可视化的设计环境,利用3DGIS平台Super Map GIS将GIS数据和桥梁BIM数据进行融合构建数字孪生,并发布成在线服务方便随时随地查看,对BIM+GIS在桥梁初步设计中的应用和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水利工程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BIM与GIS技术已在多个领域融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效率.水利工程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已有经验以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介绍了BIM与GIS技术的概念,其次阐述了BIM技术、GIS技术以及BIM+GIS融合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BIM+GIS的融合系统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从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施工建造及运营维护,各个阶段的模型信息能够不断完善并无损传递,BIM与GIS的深度集成可使BIM模型中的信息在设计阶段、建造阶段以及运维阶段实现微观与宏观信息的整合和全面共享,大大提高了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预警与损失评估等应用和分析的智慧化程度。以高校校园地下管网为例,重点分析了BIM技术与GIS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无人机地理信息采集技术在BIM三维建模中的应用,从综合把握周边因素、设计和规划临时设施、优化场地布置等方面,阐述了无人机技术融合BIM在施工场地综合规划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在优化土方平衡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常见的信息化构成、BIM技术以及GIS技术,对BIM+GIS云平台的建设原则与数据标准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基础云平台建设、BIM云平台以及GIS云平台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究,进而分析了BIM与GIS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设计并实现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包含BIM建模、监控预警、综合业务以及应急指挥响应等专题应用系统)的目的,综合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GIS、智能化控制与城市市政设施的运营管理服务等技术手段,结合连云港徐圩新区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得出BIM和GIS技术结合可为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的结论,并对BIM和GIS技术在管廊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天津高尔夫公寓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立三维设计模型,从场地布置、功能分区、光照分析、植物配置等方面,阐述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BIM技术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BIM技术与绿色建筑相结合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最开始提出BIM概念时,最早的使用者是设计团队,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减少二维制图的工作量,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设计中来。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BIM应用逐步从设计团队过度到施工单位;BIM应用也从单一的BIM软件应用转向多软件集成应用,从桌面应用转向云和移动客户端,从单项应用转向综合应用发展,并逐步实现了BIM与物联网、云计算、GIS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BIM技术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阐明了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发展前景;之后在分析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传统能耗分析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BIM技术的建筑能耗分析方法;场地气候条件、场地地形分析、辅助建筑朝向与形体选择、围护结构设计、节能玻璃选择、遮阳设计等应用BIM进行了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相比一般商业综合体项目而言,超大商业综合体在多区域净高分析、复杂场地布置模拟、进度管控等方面挑战突出。BIM是建筑的数字化表达,BIM技术以BIM模型为载体,对城市综合体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业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超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应用难度较大。本文以中民投超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运用BIM技术辅助项目管理,通过净高分析、场地布置模拟、4D进度模拟等BIM技术应用,探讨了BIM技术在超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武汉环球贸易中心(ICC)项目场地狭小、管线复杂,预制加工构件多且工期紧张。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项目采用BIM技术,保证了施工阶段场地规划、深化设计、方案优化、质量管控等高效完成,体现了BIM技术在超高层项目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其建设管理平台应势而生。为了给地下管廊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文中以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项目建设为例,通过分析GIS技术与BIM技术的特点与融合,研究了基于GIS+BIM的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总结出了其技术优势与应用成效,最后得出结论:GIS+BIM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优化管廊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工程的数据共享,利于参与方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地下管廊的设计与运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