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尔默的诠释定义概述了诠释学思想的发展体系.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诠释.诠释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从注重单一主客体关系的文本中心论与作者中心论转向以文本客体为中心的主体间理解模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诗歌批评将重点放在了诗人与诗歌的对话,也就是“诗言志”,通过对诗歌韵律、节奏等诗歌特有审美形式的研究来揭示诗人的情感。然而,自从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以来,后结构主义开始将作者排挤出批评的视野,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阐释。前苏联塔尔图学派的领军人物洛特曼认为,理解艺术文本永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斗争,他选择站在作者这一方。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 ,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 ,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 ,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 ,所以 ,翻译是不可能做得到完全忠实的。所谓好的译本是指对特定的目的语读者群比较好地传达到了原文意义的译文 ,因而 ,好的译文应体现与目的语读者相适应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伽达默尔关于艺术的经验与真理的追寻相同一的观点展开论述,阐述美学 与诠释学的互动与相通关系;就艺术作品而言,游戏、象征和节庆构成伽氏运用现 象学方法作出艺术本体的描述和分析,这种分析体现了伽氏美学的重要特征,对 于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更能体现诠释学美学的理论特征,理解者的“偏见”,艺术 作品与理解者之间的“时间距离”,作品视界与理解者视界的融合、“效果历史”的 构成、理解的循环等构成其艺术理解论的基本观点。最后作者简述伽氏美学对今 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原理出发可以发现,典籍外译需要进行视域的“二度融合”和“二度翻译”。视域的“一度融合”完成对历史文本的“一度翻译”,保证译者理解的有效性;视域的“二度融合”形成“译文表达视域”,决定了译文的最终形式,完成对历史文本的“二度翻译”。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与历史主义经常在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上被联系到一块,甚至被等同起来,然而其用意并不相同.人们可以在哲学中读到这样的指责:诠释学被历史主义地、即被历史主义的问题所侵入,而此通常意味着:诠释学虽然努力地去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文化现象,但从未显示出其效用,也没有负责地与系统地表述真正事实.但是人们也可以用另一种角度来说明诠释学与历史主义的紧密血缘或同一性,即:[它们相互表达为]**诠释的历史主义或历史的诠释学--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文化,此文化赞同文化的多样形态性和历史的真实性,而此真实性并未忽略过去,甚至因此使过去的作者具有一种在当代讨论中的共同发言权.  相似文献   

7.
视域的二度融合与典籍的二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原理出发可以发现,典籍外译需要进行视域的“二度融合”和“二度翻译”。视域的“一度融合”完成对历史文本的“一度翻译”,保证译者理解的有效性;视域的“二度融合”形成“译文表达视域”,决定了译文的最终形式,完成对历史文本的“三度翻译”。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化文学诠释学研究,也为了帮助一般读者正确把握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采用诠释学的基本方法,选取李煜的《浪淘沙令》这一个案来研究文学阅读,欣赏与研究现象,揭示了其中蕴涵的形象大于思想的规律.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是在读者与作者共建意义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从《明人小品选》入手,利用诠释学的理论来理解小品文,可以从文本、间距、视域三个不同的理解层面逐渐深入到小品文的美质,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小品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翻译即阐释.然而对于阐释的对象及方法争议颇多.作者意图、词句的语境意义和文本的语类特征构成原文意义的基本要素.阐释过程中,阐释者依赖个人学识及性格特征,除尽量客观地分析原文本之外,还应有对读者的考虑.阐释的最佳方法是使所理解的意义以一种被人理解的新的方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表达.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即对原来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和用新文本作准确再现。然而,文本的意义受作者、文化系统、读者等多方面的制约,具有自身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理解上的多重含义性,所以,翻译是不可能做得到完全忠实的。所谓好的译本是指对特定的目的语读者群比较好地传达到了原文意义的译文,因而,好的译文应体现与目的语读者相适应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抑或相对主义倾向历来为研究诠释学的学者所诟病,然实际上这些诟病皆源于对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的误解: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在整个诠释学发展进程中也并非如其肯定者所宣扬的那样具有很高的地位;由于诠释学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以至于诠释学发展到当代越来越声销迹匿.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诗歌批评将重点放在了诗人与诗歌的对话,也就是"诗言志",通过对诗歌韵律、节奏等诗歌特有审美形式的研究来揭示诗人的情感。然而,自从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以来,后结构主义开始将作者排挤出批评的视野,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阐释。前苏联塔尔图学派的领军人物洛特曼认为,理解艺术文本永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斗争,他选择站在作者这一方。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唯一性和读者的多样性决定了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解读与误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过度”阐释将会使多元解读演变成误读。误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防止“曲读”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尽量做到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15.
诠释学对教育研究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理解“与“诠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质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目标就在于通过理解和诠释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作者、读者和互文本共同参与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一个广阔的意义域,由于各种新成分的加入而不断螺旋式发展。在作者的创作中和读者的理解中,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圣经》故事就是集体无意识最典型的体现,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对人们思想思维产生影响。在英美文学中,诸多作家通过直接引用故事中的人物或采用隐喻或象征手法指涉故事情节来烘托作品的主题,读者也可从《圣经》故事的某个视角以获得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卡波特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进行文本细读,从重复叙事这种结构范式切入,发现文本采用了结构重复,意象重复和场景重复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主人公乔尔的“寻找”和“逃离”之路的独到理解和处理.从这3种重复叙事语言的分析入手,探讨其重复叙事中所隐含的潜藏文本和深层主题意义——逃离孤独、寻找关爱和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开创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提倡作者只写八分之一,留八分之七给读者去想象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的精神实质。文章从接受美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为视角来探讨它与“冰山理论”的相通之处,即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强调读者与文本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文明观的人类学重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人类学思想中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是深刻的,但其“欧洲文明中心论”、“日耳曼文明及民族中心论”则违反了人类学文明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文章力图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立足于人类学视野之下,重新审视黑格尔“文明中心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害,为当代西方“文明冲突论”的瓦解及全人类“和而不同”的文明理想范式的建构提供历史参照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本与翻译     
根据当代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从本质上讲是不完全的,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要有读者的参与。本文力图阐述文本的意义是通过译者的能动的阅读理解来加以确定的。而文本意义的实现则是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另外,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本文化因素时的两种倾向“归化”和“异化”都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