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采用特大圆形沉井,沉井立面尺寸为66 m×43 m,沉井的下沉控制和结构应力的监测是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在沉井施工过程中,在沉井侧壁的不同高度和第2节沉井底部分别安装了大量的侧壁土压力计和钢筋计,用于监测沉井下沉过程中侧壁土压力和沉井底部应力的变化;同时还使用空气幕助沉系统来克服沉井后期下沉的阻力。监测结果表明:沉井侧壁土压力随沉井的下沉逐渐增大,同时沉井的下沉速度降低,其底部结构的应力减小;沉井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均出现在其初次下沉过程中,在随后的两次下沉过程中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较为均衡。由此可见,对沉井的第1次下沉进行结构应力监测和控制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超大沉井平面尺寸大,沉井底部混凝土拉应力易超容许值,沉井开裂风险大。随着沉井接高与下沉,侧壁摩阻力逐渐增大,沉井下沉系数逐渐变小,沉井需要进一步减少支撑面积以保证下沉,且在不排水下沉阶段水下取土施工控制难度大,沉井底部混凝土拉应力控制难度大。为控制沉井下沉过程中底部拉应力,防止沉井开裂,采用预留核心土滞后开挖下沉工艺。随着沉井刚度增大,逐步减少沉井支撑面积,当核心区面积减至最小时,采用空气幕辅助下沉。实践表明,该工艺能有效控制沉井底部拉应力,确保沉井安全下沉至设计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一种在沉井下沉定位过程中进行自动测量的系统,通过采用两台全站仪测量沉井的空间位置,并借助倾斜仪的观测数据对沉井倾角进行修正,提高了定位精度;利用无线通信模块远程控制全站仪与倾斜仪采集数据,实现了对沉井下沉过程的自动监测;定位过程中只需在沉井上安装三个棱镜和一个倾斜仪即可进行坐标转换,减少对沉井分节下沉的施工影响,降低了成本风险。  相似文献   

4.
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平面尺寸为100.7m×72.1m、高56m,平面尺寸位居世界第一。一般大型陆上沉井首次排水下沉开挖均采用由中间向四周扩散的方式取土下沉,施工期受力分析取"大锅底"状态计算初始下沉时应力。若采用传统方法施工,经验算,沉井底部混凝土应力将会超出抗拉强度。为防止沉井底部拉应力过大,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在本项目上创新性提出"十字槽同步开挖"、"分区开挖"、"预留核心土开挖"等工艺,降低了结构应力,保障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5.
杨泗港大桥1号主塔采用沉井基础,沉井地基处理采用换填处理,采用防护桩对沉井基坑进行防护,底节钢沉井采用现场卧式分块制造拼装,混凝土沉井接高采用翻模法,沉井下沉采用冲吸泥和不排水下沉相结合下沉方式,在下沉困难阶段,通过采用空气幕,水下爆破,高压射水和潜水挖泥机等助沉措施保证了沉井顺利下沉到位。下沉过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沉井下沉姿态,确保了沉井下沉安全。  相似文献   

6.
彭琦 《广东建材》2007,(5):55-57
广州市南沙经济开发区京珠大道南污水泵站地点靠近南部沿海,地质条件复杂,在流塑状淤泥中沉井施工,沉井易发生突沉、偏沉滑移,沉井涌水、涌泥、超沉不止等现场,沉井下沉的速度和方向极难控制.论述了当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沉井发生倾斜后,采用预应力管桩作基础,上布设贝雷架或钢桁架做成支吊结构.将下沉沉井由不可控下沉变为可控下沉.  相似文献   

7.
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监控方案及成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首次降排水下沉过程中,对沉井结构的应力应变、刃脚和隔墙底部土压力以及侧壁土压力进行了监控。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了隔墙中间部位的受力最大截面为监控重点,并埋设了钢板计和钢筋计;在刃脚和隔墙底部以及沉井侧壁的凹槽和凸起部位选取测点安装了土压力计。监控结果表明,沉井受力情况与隔墙底部的土体支承情况密切相关,最不利工况出现在下沉初期形成较大支承跨度时;刃脚和隔墙反力则随着土体支承装况的不同而改变;沉井侧壁凹槽部位的土压力明显小于凸起部位,通过设置凹槽可以有效降低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8.
一、沉井的下沉施工 1在沉井按设计要求预制完成后,下沉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时,即可开始下沉施工。在沉井定位放线时,只要地面土体稳定,能承受沉井自重,预计沉井时不会出现地下水,则入土越深越好,这样就可减少沉井下沉施工中的出土量。  相似文献   

9.
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下沉安全监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长69m,宽58m,高52.8m,是目前世界上平面尺寸最大的超大型沉井。因其施工难度大,故对该沉井排水下沉过程进行安全监控。超大型沉井结构受力的最不利工况是下沉初期即开挖形成仅刃脚支撑的大锅底,有限元分析表明,此时顺桥向和横桥向拉应力最大点均出现在首节钢壳沉井隔墙中跨底部。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选取典型截面来监控拉应力变化。沉井下沉曲线表现出慢-快-慢的特点,拉应力曲线则分为上升-峰值-下降-回弹4个阶段。沉井下沉初期,随着开挖面的扩大,隔墙底部所受拉应力也相应增加;下沉中期,通过调整开挖方案能有效降低拉应力,改善结构受力状况;当下沉超过一定深度后,井壁外逐渐增大的土压力会使墙底拉应力减小,结构本体趋于安全;排水下沉到位后的地下水回灌能引起墙底拉应力增大。现场监控表明首节钢壳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有较多的安全储备,监控结果反馈于施工指导保证了下沉的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0.
遵钢水处理工程一次铁皮沉淀池沉井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工中常用的沉井大都是圆形的,介绍的沉井是长方形且尺寸较大,下沉过程中会有一些难度,针对遵钢一次铁皮沉淀池实例详细介绍沉井下沉、封底砼厚度验算、沉井稳定性验算、封底后抗浮稳定性验算等的计算方法,叙述了沉井制作、下沉施工过程及沉井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型沉井下沉过程中摩阻力和底部的端阻力分布是沉井下沉可行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大直径桩和中、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已不适用。结合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大型沉井下沉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大型沉井基础下沉机理和下沉过程中的受力特性,验证了不同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在沉井工程中的适用性;对比沉井下沉至不同深度时,底面阻力和井壁侧摩阻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对现行规范建议的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和分布特征进行初步修正,结论可供大型沉井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叶建良 《山西建筑》2022,(7):139-143
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位于温州瓯江入海口,为世界首座强潮河口深厚软土地基中的超大型深水沉井基础,地质复杂,施工条件恶劣.沉井首节27.5 m钢沉井浮运至墩位前先进行河床预处理,然后采用锚墩+重力锚相结合的定位系统进行定位,高平潮注水着床.沉井软土地质中下沉施工先后采用了抓斗吊、搅吸机、高压射水、正反循环钻机等取土工艺,最...  相似文献   

13.
陆勇 《建筑施工》2021,43(9):1875-1877
结合工程实际,对沉井过程中遇到阻碍沉井下沉的废弃钢管道的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通过采取水下切割方案将废弃钢管道取出后,沉井后续顺利下沉至设计标高,所积累的经验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确定超大沉井基础下沉端阻力,提出基于刃脚踏面土压力的沉井端阻力计算方法,依托常泰长江大桥主塔超大沉井基础工程,结合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土压力现场监测数据,计算得到沉井底部不同区域的端阻力,分析下沉过程中端阻力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下沉过程中刃脚斜面与踏面土压力的比例系数(l)进行深入研究。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沉井逐渐从内井孔至外井孔的取土过程中,沉井内隔墙和内井壁端阻力总体上逐渐减小;而外井壁和外隔墙区域端阻力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采用本文方法确定的沉井端阻力分布特征及其随取土过程的变化规律能够真实反映沉井的整体受力形态,为沉井基础的安全下沉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孙杰 《市政技术》2011,(Z1):78-80
以济南市二环东路地面道路及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工程排水箱涵施工为例,介绍了逆作法与沉井工艺相结合的施工技术,重点论述了排水箱涵下沉就位的监测要点。该项施工技术是采用逆作法先施工箱涵侧墙及顶部结构,利用箱涵较高的刚度作为支撑,采用沉井工艺下沉,下沉到位后再施工箱涵的底部,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对邻近建筑物、各种管线、地表的影响比较小,可节约拆迁费用,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汕头电缆隧道盾构工作井沉井的下沉施工技术,该沉井长细比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沉井下沉难度较大。通过下沉系数的计算,确定采用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2种施工方法;采取的下沉施工措施,保证沉井顺利下沉,并保护了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型沉井下沉施工是修筑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常用施工方法之一。以闽江江北中心城区内河整治工程某大型沉井下沉施工为例,重点介绍了排水下沉法和不排水下沉法相结合的沉井下沉方法,同时探讨了下沉过程中地质扰动影响的应对措施,提出采用冲孔桩结合高压旋喷桩或简易工法桩进行支护后再下沉的方法克服地质扰动影响。此外,还分析了大型沉井下沉其他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式。最后,归纳总结了下沉过程出现地质扰动时的沉井施工工艺4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中最大的沉井施工项目SB泵站沉井工程 ,采用数码相机近景摄影对沉井下沉过程中各方向平移、偏斜及扭转的时间历程进行数字化监测。并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沉井的下沉量、下沉速度、井体偏斜量作出预估并结合实测结果对沉井的下沉过程进行动态优化 ,按期望目标进行在线控制 ,并对抗井的终沉进社分析与预报以便达到稳步下沉。  相似文献   

19.
天津地铁Z1线和5号线文化中心换乘站中间柱采用深孔水下钢管柱一次定位安装技术,并应用地标定位后浇筑混凝土、钢管柱内底部混凝土灌注和吊装钢管柱等技术。采用深孔水下钢管柱一次定位安装技术可省略抽排泥浆步骤,不加钢护筒,取得了简化施工工序、缩短工时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赖见吾  熊艺浩 《建筑施工》2023,(11):2185-2186+2190
结合工程实际,针对在深厚淤泥层进行沉井施工时的下沉精度控制难题进行了攻关。通过对下沉施工工艺进行设计,用隔水帷幕和助沉稳定桩辅助下沉,采用预贴灰饼并在下沉过程中通过铲除或者增加灰饼来调整左右倾斜度,采用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次下沉,并进行2次水下封底,确保了沉井在深厚淤泥层中下沉的安全和稳定,保证了沉井下沉的速度和精确度,可为其他城市深厚淤泥层大型沉井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