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宋代是"斗茶"的辉煌时期。本文论述了建盏黑釉瓷和斗茶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宋代为茶文化鼎盛之时,亦把我国茶文化推向鼎盛,被茶学家誉为“龙凤盛世”。从历史长河来看,宋代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高峰。由于当时斗茶、点茶盛行,建盏作为最适合斗茶、点茶的茶具,在众多著名陶瓷中脱颖而出。其既美于“点”之过程,又引申出宋代特有的茶文化,显示出宋代人们特有的文化视角与审美感知,从而折射出宋代人们的审美诉求与审美观念,反映出宋代作家特有的人生与艺术诉求,具有宋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杨赞芳 《陶瓷》2022,(3):70-71,87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和宋朝饮茶方式的分析,得出宋朝点茶、斗茶技艺的兴起带动了建盏的繁荣,阐明了建盏和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明确了宋代建盏即是茶文化的载体,更是茶文化的基本符号.  相似文献   

4.
建盏是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之一,其起源于建阳,在宋代的时期发展到了鼎盛,一度成为皇家御用的品茶瓷器,也成为斗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建盏文化从诞生到盛行又走向衰弱,在现代又重新走向复兴。本文将阐述建盏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建盏创新之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黄巍 《江苏陶瓷》2023,(5):71-72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建盏是茶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盏因造型独特、釉色精美而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宋代斗茶盛行,除高品质茶叶之外,往往还要有适宜的茶具,建盏就是适宜斗茶的茶具之一。建盏完全体现出中国茶具之美,同时又是陶瓷烧制技术精华的代表,甚至文人墨客都吟咏诗文对建盏加以称颂。建盏流传至日本,并推动日本的茶道艺术,对陶瓷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建盏烧制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传承与普及,并对柴烧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文章着重对建盏柴烧工艺创新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蔡威 《江苏陶瓷》2023,(6):73-74
建盏以饮茶功能为主,我国制造建盏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建盏是宋代斗茶的最佳载体,其造型浑厚平稳,外表绚丽多彩,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从制造技术上来看,它特有的美感及制造方法亦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所以千百年来受到无数爱好者的追捧,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陶瓷文化。建盏制作工艺很有特色,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与许多艺术特征,文章将深入分析建盏制作中的艺术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7.
宋代建窑大量生产的黑釉茶盏,是因应当时福建建安地区特殊的“斗茶”风俗而流传开来的。这种风俗经由宋徽宗和文人墨客们的大力提倡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项全民文化娱乐运动。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建窑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宋代的著名窑口之一。建窑的杰出产品--建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主要有兔毫盏、油滴盏(也称鹧鸪斑盏)和异毫盏。这其中又以油滴盏的美妙与稀罕而令世人惊叹不已,堪称天下名盏中的奇珍神器。然而,建窑于元末断烧之后,有关建盏的烧制技艺亦完全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陶艺家开始了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研究所作为位于建窑建盏故乡的陶瓷研究机构,也一直致力于宋代建盏的仿制工作,尤其对珍稀之油滴建盏的仿制情有独钟,感触也颇多。现就我们的实际仿制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阐述,谈谈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当作与陶艺界朋友们互相切磋技艺,也以此讨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丁桂云 《陶瓷》2021,(3):141-142
我国宋代建盏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福建省近几十年发觉的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一种,具有广泛的建窑遗址分布,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浙江黑釉的窑址体系,在海外贸易中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在宋代斗茶活动中,建盏是其中专用的茶器。而我国现代更是进一步发掘了建盏的审美价值,结合现代审美需求、使用需求等,为了建盏可以予以满足,针对建盏之美,包括釉色、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逐步在现代生活中融入了传统工艺,不断深入挖掘了建盏的美学,在当代茶艺发展中,建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建盏的功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陈显求  王芬 《陶瓷学报》1996,17(3):37-45
宋代耀州窑兔毫盏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把它与建窑兔毫盏比较。研究结果证明:这种黑釉白胎茶盏,其兔毫釉的形成机制与建窑的第2类形成机理完全相同。其白胎以含石英、高岭、长石为原料。粘土结合剂属典型的高岭石质软质粘土。瓷胎烧结良好,莫来石发育完整。除了器形不同之外,从技术角度看,宋耀州黑釉细白胎兔毫盏比铁质精胎的建窑兔毫盏在工艺上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然而宋代斗茶需要大热容量的盏胎,故在茶艺使用方面就不如建盏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而黑釉瓷器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窑烧制的建盏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巅峰.而建盏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饮茶的习俗使建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盏又把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的潮流.本文从建盏的文化渊源、宋代茶文化的内涵、宋代建盏的“器”对“道”的文化承载这三方面探讨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岩 《陶瓷工程》2009,(5):67-67
宋代因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而盛行茶盏,以黑釉者为上,建窑的黑釉(油滴盏,兔毫盏)最为有名,各地瓷窑均有烧造。此碗为淄博窑烧制,器型规整,釉色纯净,四周闪耀出细如兔毛的结晶釉,特点鲜明,是宋代淄博窑烧制的精品茶盏。  相似文献   

12.
宋代因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而盛行茶盏,以黑釉者为上,建窑的黑釉(油滴盏,兔毫盏)最为有名,各地瓷窑均有烧造。此碗为淄博窑烧制,器型规整,釉色纯净,四周闪耀出细如兔毛的结晶釉,特点鲜明,是宋代淄博窑烧制的精品茶盏。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陶瓷》2022,(1):136-137
建盏工艺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因茶而诞生,在当时是人们进行斗茶最理想的工具,因此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特别广泛的应用.建盏烧制工艺十分独特,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有很多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建盏烧制技艺以及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  相似文献   

14.
建盏是中国古瓷器之一,艺术价值很高,供文人雅士品茗时使用。因建盏本身胎质较粗,胎层内有微小孔隙,可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建盏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兴于宋代,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建盏釉层较厚,烧成时釉面多采用施半釉以避免烧成时釉料流底粘结。另外,釉面还会因温度过高而出现流动的状况,形成“釉之泪”或者“釉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绪言我国宋代出自建阳的所谓“建盏”或“乌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目窑器,属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我国古代的建盏被日本人称为天目,其后泛指黑釉器而成为国际上的通称。除建阳外,著名的还有吉州天  相似文献   

16.
当代的文化变迁与消费需求变化要求建盏艺术的创新性。然而纵观近年建盏的创新成果,其方法大多是基于旧经验的、工序层面的表层改变,脱节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为此,本文从民俗文化、审美特点、贸易传播三个影响建盏发展与传播的因素入手,对比古今建盏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而研究当代背景下建盏艺术发展与传播的策略。提出了以“斗茶”文化为着眼点,积极融入当代青年文化,以新面貌适应当代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通过形制改进、加强建盏文化软实力,提升其外贸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继銮 《陶瓷》2022,(3):75-77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和宋朝饮茶方式的分析,得出宋朝点茶、斗茶技艺的兴起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繁荣,明晰了白茶作为斗茶的主要品类,茶色尚白,茶盏尚黑成为对茶艺进行品评及鉴赏的重要标准,黑釉茶盏的黑色釉彩让其成为斗茶的关键器具,在此期间因建窑建盏的产量限制,许多瓷窑相继开始烧制黑釉茶盏,其中茶洋窑黑盏品类多、规模大,在烧制黑釉茶盏过...  相似文献   

18.
蔡志强 《陶瓷》2021,(3):137-138
建盏是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是黑瓷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茶文化中为茶而生的器具,被称之为“茶之圣器”。建窑建盏造型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独特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茶道禅文化“推杯换盏”之韵。本文通过探究“建窑”这一中国宋代著名民窑所烧制的黑釉碗——“建盏”的美学特色,分析其品类丰富的釉色和斑纹之美,从审美意识习惯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建盏造型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9.
<正>建盏,沿袭几千年的艺术风格,经典的器形与自然形成的釉面给世人留下一种永恒的美。2014年8月29日,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现场,一套金油滴茶罐、茶盏被日本茶道专家宗一以100万元人民币高价购走。这个价格,刷新了此前一套金油滴建盏卖出45万元的纪录。9月中下旬,中央电视台展开"寻宝在建阳"活动,又给建盏添了一把火。建盏,这个因斗茶而生,因斗茶而亡,兴于两宋,明朝停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证了宋代鹧鸪斑建盏的存在以后,建阳池墩窑址中又出土了宋代供御的白点鹧鸪斑建盏残片。建阳大路后门窑址的正式发掘,出土了宋代黄点鹧鸪斑建盏。宋供御鹧鸪斑残片已经过详细的外观,工艺基础览别以及化学和结构研究。这些结果和展现使鹧鸪斑建盏的真相大白,随后的重要任务无疑是鹧鸪斑建盏的如何重新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