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西瓜汁品质及风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西瓜种植面积185.2万hm~2、产量7 484.3万t,分别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53.3%、总产量的67.4%。西瓜生产的季节性较强,上市主要集中在6~8月,为避免西瓜产期集中造成的浪费,西瓜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其中西瓜汁是最为适合的一种深加工产品。由于存在较多热敏性成分,加工过程使西瓜汁的营养物质受到极大损失,严重影响西瓜汁的风味。综述了西瓜汁风味形成途径、关键香气成分,以及国内外采用传统热加工和现代非热加工方式处理对西瓜汁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和风味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加工过程中西瓜汁品质和风味的保持措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3):114-118
追踪了葡萄酒酿造过程中12种残留杀菌剂的归趋,为葡萄酒残留控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数据。结果表明,各杀菌剂的酒渣残留分量为41.63%~95.91%,平均为66.08%;酒泥残留分量为1.25%~21.40%,平均9.54%;降解分量为2.43%~40.45%,平均为17.24%,其中酒精发酵期无降解,二次发酵期降解分量为2.09%~17.62%,平均为10.82%,陈酿期(陈酿3个月时)降解分量为0.84%~23.46%,平均为6.42%;酒汁中各杀菌剂的平均残留分量最低,为7.14%,各残留分量分别为多菌灵20.56%、甲霜灵14.32%、精甲霜灵9.34%、嘧霉胺7.15%、烯酰吗啉6.49%、氟环唑2.66%、戊唑醇2.33%、氟硅唑1.71%、咪鲜胺0.40%、吡唑醚菌酯1.00%和腐霉利12.55%,且与其log P值显著负相关,脂溶性越强,葡萄酒中的残留分量越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明确苹果泥加工及储藏过程中多菌灵、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残留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实验室模拟加工和加速储藏实验,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中多菌灵、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变化。结果 建立的检测方法中, 6种农药回收率范围为80.48%~114.58%, 相对标准偏差为2.08%~6.43%, 检出限为0.10~1.25 μg/kg, 定量限为0.50~5.00 μg/kg。苹果泥加工过程中清洗步骤农药残留浓度降低12.93%~38.87%, 预煮步骤农药残留浓度降低24.61%~58.16%, 而巴氏杀菌步骤农药残留浓度略有增加(P>0.05)。加速储藏过程中6种农药残留浓度均降低, 其中咪鲜胺在加速储藏14 d后未检出。苹果泥加工全程及储藏过程中6种农药的加工因子均小于1。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苹果泥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及消费者安全膳食引导提供参考, 获得的加工因子可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提升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绍兴机械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机械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绍兴机械黄酒大罐发酵过程进行跟踪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多酚、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有机酸、氨基酸、高级醇在前48?h持续快速增长,挥发性酚类物质在前72?h持续快速增长,酯类物质在前120?h持续快速增长,说明风味物质主要在前酵期产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中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多酚物质中,前酵期间儿茶素含量最高,后酵期间表儿茶素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提取的2 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0.52%,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能较好地区分前酵和后酵期间的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对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解释能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葡萄酒风味与风味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葡萄酒的风味是衡量葡萄酒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葡萄中的风味前体物,风味酶及风味酶的酶学性质等,从风味酶对风味前体物水解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风味酶的作用下,葡萄中无芳香气味的风味物被水解,并释放出游离态的具有芳香气味的萜烯化合物,从而增强和改善了葡萄酒的风味。 相似文献
13.
14.
酿造过程中葡萄酒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酿造过程中葡萄酒氨基酸的变化包括:酿造过程中含N化合物的变化、半厌氧老熟过程中含N化合物的变化和半需氧老熟过程中含N化合物的变化。氨基酸利用主要依赖于新陈代谢的调整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黄桃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动态变化,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风味物质,结合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主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7 d制备的黄桃酒,酒精度14.50%(v/v)、总酸31.54 g/L、可溶固形物12.37 °Brix、总黄酮1.08 g/L。感官评价表明,所制备黄桃酒保留了桃果实的清香,同时又有酒的醇香和酯香。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分析得到: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70种风味物质,含量较多的是酯类(29种)、醇类(15种);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种类变化不大,但每类风味物质含量却有较大变化。酯类、醇类物质含量在主发酵过程中呈递增趋势,后熟时趋稳;醛类、酮类和酸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通过计算香气活力值(OAV)确定16种物质对黄桃酒风味贡献较大,其中辛酸乙酯、γ-癸内酯和右旋萜二烯对黄桃酒香气贡献最大,活力值大于20。在发酵过程中,酯类、醇类物质的增加赋予黄桃酒浓郁的酒香,同时保留了黄桃的特征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橄榄果为原料发酵生产橄榄果酒,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了酵母接种量、初始糖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值对橄榄果酒感官品质的影响,用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橄榄果酒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初始pH 4.0,酵母接种量7%,初始糖度22 °Bx,28 ℃条件下发酵9 d,获得的橄榄果酒酒精度达(12.20±0.45)% vol,含糖量为5.26 g/L,酸度为5.46 g/L。最佳工艺条件下,成品酒酸涩适中,果香浓郁,酒液微黄透亮,后味清爽,理化指标达到相关标准。通过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分析发现橄榄果酒中含有74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26种、醇类13种、烷类4种、烯类12种、酚类1种、醚类1种,其他17种,其中,乙酸丁酯、苯乙醇、异戊醇、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乙酸苯乙酯、α-律草烯、α-蒎烯、β-榄香烯等萜烯类物质对滋味有显著贡献作用,使成品酒风格突出,赋予了橄榄果酒独特的口感。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海鲈鱼肉蒸制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鲈鱼背部肌肉为原料,对不同蒸制时间鱼肉的质量损失率、色泽、水分分布状态和质构特性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游离氨基酸分析、电子舌和电子鼻评价鱼肉的滋味和气味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海鲈鱼肉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上升(P<0.05),鱼肉中的不易流动水逐渐向自由水转化并流失,而结合水含量变化不明显;鱼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先下降后又显著增大,而弹性先升高后降低;蒸制后鱼肉的L*值和b*值显著升高(P<0.05),a*值显著降低(P<0.05)。经蒸制后鱼肉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先增大后降低,在蒸制10 min达到最高值,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是海鲈鱼肉中主要的呈味氨基酸;电子舌和电子鼻均能有效区分不同蒸制时间鱼肉的滋味和气味特征。综上,限定规格的海鲈鱼块在蒸制8~10 min的品质及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探讨利用黄酒糟开发生产优质芝麻香型白酒的工艺条件,流程,配料,工艺技术要点等。从而提升黄酒糟制白酒的产品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