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90年代是中国城市开发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其中,上海市作为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城市,其开发建设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作者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的静安区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推导了区内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时段周期、规模总量、物业构成、功能变迁、机制类型、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等七方面的规律性特点,刻划了上海中心城区这一时期大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当今规划应对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基于人本视角建设一个发展更加充分、均衡的城市,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充分保障,新时代城市规划亟需向"人本规划"转型。本文首先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了西方和中国人本规划思潮的演进过程与规律;针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的四大转型,以南京为实证,提出"人"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从"安居""乐业"两方面基本需求出发,对不同收入家庭群体、不同层次劳动力群体进行了调查,进而提出人本视角下城市发展动力转化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史是一个曲折断续、与外界不断交互的片段化发展过程,不具备进行线性思想归纳的可能。本文尝试从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争议出发,凝练形成"技术-价值"的思想分化路径。基于该路径,文章辨析了理论和实践中"形体的设计"、"设计的综合"、"设计的控制"、"政策的设计"等四种思潮倾向,并初步总结了思潮流变特征和流变机制。文章试图建立一个思潮演进框架,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坐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国收缩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文章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定量研究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分解,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收缩城市在收缩过程中仍普遍保持着经济增长动力,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提升;但是技术进步效率普遍出现下滑,资源型收缩城市增长动力持续性不足的现象尤其突出。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因而表现出“普遍的经济增长、城市空间扩张与局部的常住人口流失并存”的本土化特征。在经济增长动力视角下,文章基于制度变迁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国收缩现实的分析框架,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成果本土化的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5.
游猎 《城市规划》2018,(2):61-69
在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仍然是一个重要趋势。鉴于此,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和规划策略。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并引入统计数据,对农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其次,通过引入空间惯性的概念,为解释农村收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第三,进一步论述精明收缩的价值选择,包括核心观点、基本原理和发展框架。农村精明收缩面对的现实问题普遍而复杂,但这也为城乡规划领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于洋 《城市规划》2018,(2):85-90,114
从理论和实践的双维度探讨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什么是城市公共利益?笔者在对四个城市规划司法案例剖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提出基于功利主义和财产权利视角的城市公共利益说,并应用该理论对所选案例进行法理言说。最后,提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城市公共利益的狭义界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构建住宅市场供需影响因素的均衡分析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31个主要城市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利率和上期房价对房价的影响最为显著;收入水平对房价也存在一定影响,而空置率对房价上涨的影响较弱;人口、就业水平、地价和建设成本不能用来解释房价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个月来,政府为了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重拳频出,一时间房地产业被推向了舆论的浪尖,相关报道动辄成为财经头条。有报道称近两年由于一线城市房价过高,以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为首的一些开发商开始转向二三线城市拿地,  相似文献   

9.
正确规模(right size)策略是全球 范围内广泛应用的解决城市收缩问题的重要 方法,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实现正确规模 规划的关键。本文针对绿色基础设施在解 决城市收缩问题中的有效性,提出建立适应 我国国情的包含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土地银 行和合作规划在内的针对我国收缩城市的正 确规模模型,旨在指导我国收缩城市回归到 正确的规模。同时,文本从设计层面提出了 可以用于小尺度的、针对收缩城市弃置空间 的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策略,用来弥补国际上 收缩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微观层面的不 足,并且提高城市废弃空间的社会、生态和经 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作为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完善总体规划制度和促进总体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城市转型和规划改革双重背景下,评估工作具有复杂性.结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年)实施评估》实践,从终期评估特点出发,对评估的作用、内容框架、技术方法及若干趋势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时期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在规划内容、实施状况和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问题和运行质量的诊断,关注实施过程,并从未来适应性出发做出趋势研判,为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对城市空间特征和运行过程的解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增长主义"与"美丽发展"两种不同政策语境下,公共政策的内涵与行为方式截然不同,"美丽发展"新语境下城市规划政策路径面临转型。本文基于公共政策研究视角,从政策目标、主客体、过程以及协同几方面,厘清新的政策语境和政策路径转型要求下传统城市规划遇到的难点问题;认为城市规划需要在多元利益整合、利益冲突协调与分配、闭合政策周期构建、与其他城市政策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协同几个关键方向上转型突破;并结合近年来杭州城市规划在前述几个方向上政策路径转型的探索实践,提出"美丽发展"语境下城市规划的政策路径转型框架。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3)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本文利用2008-2014年北京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了老龄化对于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化与医疗费用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老龄化的人均医疗费用弹性为0.558,在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的贡献率为4.9%。其次,医疗技术进步、人均GDP增长等因素对于医疗费用的增长贡献率显著,其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合理调整生育政策,发展老龄化产业,实施银色经济发展战略。此外还要有效的规制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应用,遏制过度医疗等行为,已达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王元栋 《重庆建筑》2023,(12):27-30
根据35个大中城市2005—2020年的数据,建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值进行测度,然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房价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让城市房价适应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发现:1)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城市房价有显著相关性,且排名基本相符;2)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3)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房价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五个梯度。  相似文献   

15.
创新和消费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动力。既有研究证明了城市便利设施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内在机制不甚明晰。从场景理论透视中国城市夜生活场景出发,基于35个城市的舒适物数据,利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提取城市夜生活场景的典型特征,并构建OLS回归模型估计了夜生活场景对城市发展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夜生活场景蕴含着自我表达和睦邻这两类文化气质,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其中,自我表达和睦邻均能促进城市消费力且自我表达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力。此外,对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大城市来说,睦邻气质有所缺失,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新一线城市自我表达气质还有待提高,南昌、福州等城市两种文化气质比较均衡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广州、深圳、杭州在均衡性和整体水平上比较协调。据此,城市发展需要在“高度”和“深度”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文化场景的政策方法营造高品质的夜生活场景释放场景红利,实现文化赋能消费和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助力中国城市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李晓斌 《城市规划》2017,(5):94-10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交替演进和相互推动的关系,通过解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关系,构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是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因,城市质量的提升对其无显著影响,产业发展升级对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对城市化其他变量因素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方差分解分析也表明了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子涵 《安徽建筑》2010,17(5):10-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当代的城市意象模糊,城市个性与文化特色逐渐消逝。针对当前城市"失语"现象,分析当代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从根源上挽救城市的生机和未来,营建理想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国内外城市蔓延概念的基础上,对现有城市蔓延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构建基于规模有关的城市蔓延指数,并以我国230个城市2000-2015年间的城市蔓延情况为例,进行修正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我国多数大城市的蔓延指数有所提升,而小城市的蔓延指数则有所下降.修正后,我国城市蔓延指数最高的城市是东莞市(SInew=6.04),蔓延指数均值最高的区域是华东地区(SInew=3.10).新城市蔓延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蔓延低密度和高速度扩张的两个特征,应用新城市蔓延指数对我国城市蔓延情况进行识别,对于确保耕地红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华东、华南两个城市蔓延高发地区,要注重消除城市蔓延的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19.
郑国 《城市规划》2018,(3):25-29
西方传统认识论主要关注知识本身和认知过程,而中国传统知行观不仅关注知识的来源,还特别关注知和行的关系。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以知行观为指导,知行并进,将儒家伦理和道德原则物化于城市建设实践中,同时又通过空间环境的营造规训民众行为,强化了城市规划与传统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行观受到强烈冲击,城市规划也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导致知行脱节。在当前中国正在步入知识社会之际,城市规划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知行观的深刻内涵,结合时代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解知行矛盾,使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善治的重要平台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城市收缩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国际化现象。以往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俄罗斯城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这种情况在其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地区更为严重。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分析俄罗斯北部城市的收缩过程,首先对俄罗斯收缩城市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取过去30年中人口总数下降较为明显的三个北方城市--诺里尔斯克、杜丁卡和伊加尔卡作为案例城市,对其反映人均工业产出的经济指数(EI)和反映社会福利水平的社会指数(SI)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北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增长的现象。本研究证实了城市的经济福祉与人口生活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并揭示出俄罗斯当前政策对收缩城市支持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