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滕水生  刘永翔 《包装工程》2020,41(18):326-331
目的 分析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在此基础上探究产品创新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并研究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对于现代茶具设计的价值。方法 以马家浜文化中主要陶器的形态特征及其内在属性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构建一种适用于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多边形造物法则,并结合具体的现代茶具设计实践,对多边形造物法则及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进行深入解析与验证。清晰的诠释了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同时对多边形造物法则的特征、原理及运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解析。结论 马家浜文化造物理念对于现代茶具设计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多边形造物法则对于产品的创新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能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造物逻辑关系,提升创新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
杜杰  韩怡萱  雷英卓 《包装工程》2023,44(14):179-187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根据石峁陶器,玉器造型特点及石峁石雕纹样特征,与现代茶具造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以茶壶、茶杯、公道杯、茶盘为石峁茶具组合,开展形态设计推演。结果 获得极具石峁造型风格且符合现代审美的石峁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通过实践验证案例方法的切实性与有效性,为石峁造型和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并转换成现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保护石峁遗址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曾智林  金憓  杨乾明 《包装工程》2013,34(22):108-111
通过分析岭南狮形象发展演进的社会文化背景、狮形象类别、造型与装饰特点以及设计应用现状,指出需要深入挖掘造物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核,才能更好地理解、创新与发展旅游纪念品设计。提出以语境设计方式解读纪念品文化内涵,并结合中西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传统造物向现代设计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何盛 《包装工程》2020,41(16):353-359
目的重新解析农耕时代逐步积累而来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语境下的需求,挖掘其内在精神,建构新设计原则,探索创新设计方法。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现代价值进行辨析,同时对传统造物器具进行案例分析,汲取智慧点,提出设计概念原型。结果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原型设计后发现,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对设计思路的启迪和拓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拓宽设计思路,不会落入把中国传统形态符号化作为设计手法的惯性思维之中,让设计在与智能技术结合的同时还能体现中国人文的精神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设计边界。结论从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中启迪现代创新设计是探索中国设计原创之路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明  李梅  梁列峰 《工业工程设计》2020,2(4):104-109, 120
旨在考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启迪创新思维,点燃设计激情,激活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内在意义。透过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与传统哲学、美学的深层联系,重新思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智慧,衔接传统与现代,简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文化内涵,并着重分析它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借此希望有助于拓展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创造生态设计共同体,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会不断丰富现代设计思想的内涵,并积极推动现代设计艺术与美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美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理念极为相似,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存在且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学坤  邱保金 《包装工程》2022,43(24):316-323
目的 探索禅宗文化在伴手礼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并设计出具有禅宗文化内涵的茶具伴手礼。 方法 禅宗文化意境的营造从造型、质感、色彩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确定禅宗文化伴手礼的形式特征,对禅宗文化伴手礼的造型设计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情感层次进行分析,使产品设计中“禅”与“艺”相结合。通过用户调研,对禅宗文化提取文化因子作为造型设计的要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禅宗文化因子用户需求权重,将较高权重值的文化因子作为最终伴手礼造型创新设计的重要依据。结论 禅宗文化伴手礼设计将优秀传统元素和现代美学融为一体,将传统艺术合理地渗透到现代产品设计语言之中,推动人文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文化创意品牌价值,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继侠 《包装工程》2018,39(18):214-219
目的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思想既包括造物过程中生产者的设计思想,还包括使用者的处世哲学,它蕴含着人造物被制造出来之后所传递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明式家具的设计为切入点,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为深层次理解明式家具,传承与发展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中国明式家具的造物艺术思想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存在于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中的造物思想,来揭示造物艺术的文化内涵。方法首先对文人参与的明式家具设计进行概述,接着从选材、造型、结构和尺度等方面分析明式家具设计的造物思想,然后归纳、剖析传统家具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论研究结果既有助于凸显家具中的文化元素,加深对明式家具的认知,又能够为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路玲娟 《湖南包装》2023,(2):166-170
在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状况下,分析传统漆盒蕴含的造物哲学理念、美学思想,探索其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策略,以促进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通过对漆盒材料与技术、造型与结构、髹饰工艺、装饰纹样与色彩的解析,归纳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自然观、“因需造物,物以适人”的物用观、“美用一体”的传统造物观、“温润含蓄、华美隽永”的传统审美观,及其对现代包装设计产生的影响。把传统漆盒蕴含的抽象哲学自然观、造物观、物用观、审美观通过具体的材料、造型结构、装饰纹样与肌理、漆饰工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创新转化应用,为解决当下包装同质化严重、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多元化包装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贺雪梅  李颖颖  蒋颖  鹿丹琼 《包装工程》2016,37(12):176-179
目的研究唐代仕女造型因子提取方法及造型推演过程,并最终进行设计应用。方法首先在研究史料及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形体、容貌、发型以及服饰四方面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其次,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色彩、线条及图案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形状文法进行形状推演;最后,将因子提取应用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对相应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验证。结论以唐代仕女造型为切入点,提取唐代仕女人物造型元素,融入陶瓷茶具的形态语言中,将传统唐代仕女人物造型进行创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0.
倪腾腾  牛犁  王志成  崔荣荣 《包装工程》2022,43(20):395-401
目的 以中国传统熨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法 从设计学角度出发,结合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的图像可考与现存可见的37件传统熨斗进行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综合考虑传统熨斗基本造型和结构特征,将其分为斗形、船形、鸟形等三型五式。在形制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传统熨斗的演变轨迹,从结构功能、造型装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提炼传统熨斗的造物思想。结论 考证了中国传统熨斗的常见形制,挖掘了其在结构功能上传达出的“致用利人”造物逻辑、在造型装饰上体现出的“制器尚象”造物方式、在文化内涵上反映出的“器以载道”造物智慧,为传承与发展传统造物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志鹏 《包装工程》2020,41(8):286-289
目的分析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实现的审美构建。方法从茶叶包装市场的调研与设计现状分析谈起,总结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与审美表现的现实需求,提出将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进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构建方向,接着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较有代表性的水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角度展开深入探究,为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审美特质的茶叶包装设计理论提供参考与借鉴。结论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必须打破传统格局和设计思想的束缚,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加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文明,提高视觉的冲击力与审美特质,如此才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和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呈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与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牛加明 《包装工程》2012,33(2):112-115
详细描述了佛山城市规划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末茶叶盒的包装设计及制造工艺,分析其设计中体现的民族特征、传统文化特征等,研究其对现代包装设计带来的积极有益的启示。探究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价值,促使包装设计在发掘、借鉴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周莉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2,43(16):343-346
目的 探索家具设计中传统传承与创新应用的策略。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及融合应用给设计者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多样化的设计思路。以此现实背景为基点,结合传统文化给予家具发展的支持及两者的融合现状,对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提取、符合传统、迎合审美三大应用方向,接着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结构形态、色彩、寓意等细节展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实践论述,重点对彼此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讨。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家具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这不仅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现实交融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典窗棂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琼芬 《包装工程》2017,38(18):46-50
目的探析古典窗棂元素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方法从窗棂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古典窗棂元素在图形表现、色彩挑选、材料使用和意蕴构建四个方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运用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及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深度阐释。结论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巧的古典窗棂元素构建了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的新风格,对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传播文化信息,弘扬民族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是实现艺术个性和民族风格统一、提升商品附加值和文化内涵双重功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黄绮璘 《包装工程》2018,39(12):59-62
目的普洱茶作为一种地方茶,其包装设计以独特的地域美学特征在庞大的中国茶叶包装市场中独树一帜,对现代普洱茶包装设计的美学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研究,对普洱茶包装设计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具有指导意义。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包装材料、结构形态、视觉设计语言等包装设计要素,对大量普洱茶包装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梳理总结。结论通过对现代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茶历史、地域景观情境体验、少数民族地域人文等民族文化语境中的地域美学特征及其艺术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解读,指出在进行普洱茶包装设计时应植根于普洱茶地方文化情境,强调茶叶地域文化信息的传递,同时思考现代生活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更迭,在保留传统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不断创新进步。  相似文献   

16.
林秋丽  郭琼 《包装工程》2019,40(10):283-287
目的白居易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引茶入诗的诗人,其茶诗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探索白居易茶诗意境,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背后的营境规律,是对现代茶室家具及其空间设计的一种新思路探究。方法将白居易茶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诗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将具体茶诗意象分析总结探寻规律,得到茶诗意境组合方式为3种,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和"名词+名词"的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茶诗中的色彩,形成设计方法,最后进行茶室家具和空间的设计实践。结论茶诗是茶文化的精髓,白居易茶诗数量众多,可作为研究茶文化的样本,也有益于探究寻找茶诗意境规律。将白居易茶诗意境运用到茶家具及空间设计中,是对茶文化的探索,也是茶家具及空间设计回归传统文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伟伟  李焕妮  王微 《包装工程》2019,40(20):210-214
目的 禅宗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之美,至今仍带给人以人生感悟。其“心性论”、“顿悟说”、“空”等思想也给当代产品设计以指引。方法 以盛唐时期禅意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器物及文献书籍的深入分析,从盛唐时期的器物和意境入手,构建盛唐禅意文化因子的提取模型,挖掘可用的设计元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特征语义与用户需求的权重分析,最终通过用户的审美需求分析,将设计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从而进行创新设计。结论 用现代的手法,将感性的禅意文化植入到理性的产品设计中去,使盛唐禅意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中找到契合点,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产品实践。  相似文献   

18.
姜靓 《包装工程》2018,39(24):88-92
目的 从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文化诉求、艺术环境等方面分析和研究晚明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性。方法 结合文化传承、政治背景、社会经济、艺术美学、科学技术等多方因素,探析晚明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的来源及其形成原因。结论 论述晚明时期“尚奇”的美学理念和设计思想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在体现与宋元文化一脉相承的同时,敢于打破古代经典、大胆创新的独特之处。晚明书籍具有“奇特”书名和内容、“多样”的装帧形式和“新颖”的版式设计,犹如现代书籍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方超 《包装工程》2018,39(14):263-266
目的探究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方法从传统图案的概念界定出发,结合凤纹、龙纹、祥云等传统图案的审美意趣,探讨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丰富设计语言、传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然后从造型审美、形象运用、意境体现3方面详细探讨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进一步探寻其中的设计思路及其所取得的设计价值与社会影响,最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更大意义上的创新与发展。结论将优秀的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学习、借鉴其中的精华元素,创新其形式及外延,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色彩,丰富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宏儒  郑林禄 《包装工程》2021,42(24):321-326, 332
目的 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依靠本民族的服饰纹样、日常用品的图形符号、民俗民歌等方式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很多畲族元素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既是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与新时代接轨,促进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梳理,运用元素重构、图案再生等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内部解读和重组,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深入挖掘和梳理,借助相关美学理论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将畲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畲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