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目的 在细分用户认知特征的基础上,以全面的"用户认知—产品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和交互方式为导向,构建面向儿童认知行为特征的玩教具创新设计的过程模型,提出玩教具创新设计方法.方法 从"用户认知—产品要素"交互过程出发,在FBS(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创新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认知"变量,构建了RCFBS(Requirement-Cognition-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创新设计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玩教具的创新条件和思维类型,提出融合了产品语义网络模型的玩教具创新设计实用方法.结论 以一个儿童玩教具设计项目为示例,展示FBS模型扩展的玩教具创新设计模型的方法.创新设计过程面向儿童玩教具,结合RCFBS设计过程模型,总结儿童玩教具语义网络模型扩散过程,通过儿童玩教具创新设计示例,为儿童玩教具创新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新明  徐伶俐  范梓伊  林峰 《包装工程》2021,42(10):138-143
目的 在倡导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从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的视角探索学龄前视障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玩享权利的玩教具产品实现形式,以期改善玩教具配套的现实困境.方法 通过分析学前视障儿童触觉训练教育干预概况、梳理学前视障儿童感知特征、剖析触觉训练玩教具现状及问题,以教育补偿中的触觉训练为根本,提炼出系统易用、玩教一体、包容平等的设计原则,并分别以模块化设计、情趣化设计和包容性设计为设计方法展开构思和创意,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围绕学前视障儿童的触觉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要素展开系列化玩教具设计实践.结论 为学前视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补偿提供产品保障,使之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和人性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胡新明  徐伶俐  王剑  王伟 《包装工程》2020,41(20):139-144
目的 根据学龄前视障儿童玩教具严重缺乏的现实困境,在普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语境下,从公益普惠的角度,探索学前视障儿童玩教类产品科学可行的研究路径,旨在为视障儿童学前教育提供配套产品的与服务。方法 以包容性设计为指导思想,通过界定包容性设计的内涵,立足于视障儿童玩教具的属性和特征,提炼产品设计策略,形成以教育为根本、游戏化学习形式为手段、具身认知为补充、包容与平等为目标的研究思路,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设计实践,从人文价值层面进一步确保产品在思想上构建出平等与博爱的心理空间。结论 产品以包容性设计为宗旨,传递情感关怀和人文精神,使更多学龄前视障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社会关爱,为学前视障儿童玩教具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静  张嘉敏 《包装工程》2021,42(8):57-62, 92
目的 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儿童在博物馆观展旅程中的认知体验,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儿童教育的功能.方法 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儿童在博物馆中的观展行为进行观察与数据记录,以统计学的方法展开分类研究并分析总结.结合信息传播与用户体验,寻找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有效交互体验设计策略.结果 得出多维度体验是儿童在博物馆参观中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因素,对儿童知识摄入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从感知、互动、创作这3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儿童体验从愉悦参与到主动探索以及自主创新的体验设计策略.根据儿童的认知角度设计交互体验活动,从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个人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王玮 《包装工程》2016,37(2):69-73
目的深化对儿童的游戏认识及探讨如何提高儿童的游戏基本能力。方法基于玩游戏的再认识和今昔儿童玩游戏的比较,立足于儿童物玩的交互体验分析,从交互设计的视角,提出了传感技术在儿童自由玩耍中的创新应用。结论儿童的游戏基本能力可以在"物玩"、"境游"、"人戏"的策略与媒介中提高,通过自由玩耍交互设计中基于传感技术的辅助工具创新设计,将加强儿童的交互体验,促进游戏基本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触觉体验引导下的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提升儿童玩具的交互体验。方法 首先,总结市场上儿童智能玩具的功能和交互方式。其次,对触觉体验及儿童触觉体验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研究触觉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分析玩具材质的触觉隐性特征、感知积累和行为暗示。结果 提出5个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策略:及时清晰的反馈响应、成长式的交互模式设计、隐喻行为的合理引导、触觉载体的技术性优化、全感知式的交互场景搭建。将设计策略应用于具体设计,从实践上挖掘触觉体验在智能玩具上的应用特点。结论 触觉体验是儿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形式。触觉体验视角下的交互设计策略提高了儿童智能玩具的用户体验,为未来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儿童消费心理、儿童认知和儿童行为的角度多方位阐述了交互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重性,论述了儿童食品包装中交互体验的价值,并将交互设计点与儿童的特点紧密结合,从而分析出儿童食品包装中包装结构的安全易用性、感官刺激的趣味游戏性及情景环境的互动教育性为主的交互信息传达的主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军  明金芝  叶航 《包装工程》2023,44(2):298-303, 315
目的 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探讨增强儿童互动家具体验感的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儿童的具身认知特征和行为发展规律,其次对儿童互动家具的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具身行为研究对互动体验的重要性,最后从具身认知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层次为儿童家具的互动性提供设计指导。结果 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儿童互动家具设计策略:微观层次顺应儿童感知觉认知偏好,关注感知觉体验;中观层次从儿童的肢体行为能力、行为偏好、行为状态等出发增强互动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宏观层次从物理环境和情境的角度为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创造多空间体验,另外增加信息表达的区域,增进儿童与家具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深化互动体验。结论 将具身认知运用于儿童互动家具的设计中,对儿童来说,在心理层面拉近与家具的亲近感,互动体验层面更具人性化;对家具来说,人机互动过程愉悦舒适,家具的功能和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基于儿童群体特征需求的导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洁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18,39(24):65-69
目的 研究儿童公共空间内满足儿童生活需求的导视交互设计。方法 通过对城市儿童公共空间的观察、访谈和实际生存体验,分析儿童的生理特征、认知特征和行为特征,探索儿童生活需求,对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交互设计进行有效分析。结论 儿童是不可忽视的行动主体,通过对公共空间内儿童导视系统设计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用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式体现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让儿童通过导视系统设计关注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0.
李芳宇  周乐 《包装工程》2020,41(16):154-163
目的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探究面向乡村儿童的教育产品设计。方法利用CiteSpace分析国内具身认知的研究方法;从设计观点出发解释它与产品设计的结合;对图书、玩具、教具、教育类APP这四类儿童教育产品进行二维分析,并与儿童活动形成映射;通过分析乡村儿童的群体特征,发现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乡村儿童教育产品设计中的机会和意义;基于调研绘制用户体验地图,挖掘现象下隐藏的根本需求;结合前期的相关研究,从设计的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提出乡村环境下儿童教育产品的设计思考。结论身体的体验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是影响认知理解的重要因素,乡村儿童有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与生活环境,通过将具身认知理论与教育产品设计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面向乡村儿童教育产品的四个设计要素,即匹配内容与认知、补足情感缺失、增强乡村认同感、传递未来与希望,并对设计要素进行了设计表现上的扩展,为乡村儿童教育产品提供了设计思考案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沉浸理论的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瑞 《包装工程》2018,39(10):177-181
目的分析儿童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及交互设计现状,探寻其在交互体验上的不足之处。探讨沉浸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实用性,并针对该类APP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提出一些设计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视觉和听觉特征、能力限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分析,结合APP实际案例,并以沉浸理论为指导来探索虚拟学习环境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而探寻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体验优化方案。结论在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逻辑架构设计和系统表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行为限度,强调以儿童体验为核心,尤其以沉浸理论为指导,进而从交互和表象两个方面去营造强烈的临场感、参与感和成就感,来提升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阅读体验的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辉 《包装工程》2017,38(6):219-223
目的探求不同体验下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的策略方法,提升儿童数字化读物的阅读价值。方法从理论层面梳理阅读体验概念与数字化读物的具体表现,结合儿童特有的认知特征来分析感官、情感、娱乐与教育、互动4大体验在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中的应用。结论在新媒体时代下,儿童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必然是儿童读物的变革,如何满足小读者的体验需求将成为儿童数字化读物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戴雪梅  关琰 《包装工程》2019,40(4):258-262
目的 对依托智能移动终端儿童出版物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智能移动终端儿童出版物的现状,指出了儿童出版物软件行业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我国近年来智能移动终端的儿童出版物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该类产品的特点与不足,从表现形式、内容及营销策略着手,提出了智能移动终端儿童出版物的发展方向。结论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儿童出版物应借鉴传统儿童出版物的内容优势,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在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商业模式以及渠道推广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具身认知的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秀丽  蒋晓  赵丹琳  马凤娟 《包装工程》2019,40(16):165-170
目的 探究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对具身认知和信息加工两种认知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特征;通过对具身交互和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的具身性进行研究,发现将具身认知引入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的机会和意义;通过分析儿童的具身认知特性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构建基于具身认知的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方法。结论 具身是儿童认识和理解世界最本能的方式。儿童智能玩具的交互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具身认知特性以及融合了物理实体和虚拟计算在内的复杂交互系统的特点。通过将具身认知理论与儿童智能玩具的交互设计相结合,提出信息的多通道输入输出、交互行为的自然化和直觉化两个交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罗碧娟  晋诗宁 《包装工程》2018,39(22):189-193
目的 探讨儿童产品的可成长性,以提高儿童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满足儿童生理及心理不断成长的使用需求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力求做到既能减少总体消费成本,又能节约社会资源。方法 基于可成长性设计理念和可持续性设计方法进行儿童产品设计。结论 从儿童产品尺度的可调节性、结构的可拆卸与可组合性、功能的可转换与可拓展性、互动体验的趣味性及益智性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以一款“儿童木马玩具”产品为例,运用可成长性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赵诗凡  沈雷 《包装工程》2023,44(18):92-100
目的 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可生成心流体验的儿童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设计方法。方法 基于认知心理中的心流理论,通过ROSTCM6文本分析词频软件获取用户评价;结合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其使用智能手表过程中的交互触点,发现设计机会与意义;将心流理论的三个环节分解成具体设计要点,构建儿童智能手表设计方法;提出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呈现舒适的界面视觉、制定高效的操作交互、提供如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等交互设计策略和指导思路。结果 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心流框架的有效性与设计策略的合理性。结论 基于心流理论视角的儿童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设计方案,有效提高了产品交互效率,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蒋苏平  何忠 《包装工程》2024,45(4):280-287
目的 儿童读物中的插图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插画种类,可以将美育思想以生动有趣的叙事画面传递给儿童,丰富少儿认知,助其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塑造完整的人格。近年来,由于国内儿童读物市场的崛起和教育界对儿童美育的重视,使得美育观念在儿童读物插图设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育学、儿童审美心理学及设计学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美育在儿童读物插图设计创意及表现中的重要性。方法 通过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罗伯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霍华德.加德纳儿童审美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横向对比分析,导出不同阶段儿童的插图偏好,在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美育在儿童读物插图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希望美术创作者给予儿童审美教育以更多关注,正确引导儿童读物插图设计的方向,加强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从设计学领域出发,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8.
张祺 《包装工程》2024,(6):371-374
目的 探讨符合儿童需求的儿童家具设计方法,更好地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使儿童家具更好地为儿童群体服务。方法 分析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同时结合身心特征分析儿童群体对儿童家具的需求,并基于用户需求来探讨儿童家具设计的策略。结论 儿童群体对儿童家具的需求主要包括安全需求、功能需求、造型需求和色彩需求,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对家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