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闪速吹炼炉自2007年投料生产以来,在提高产能和炉体安全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在过去3次吹炼炉冷修过程中,对炉体多个部位进行优化,使吹炼炉的安全性能不断提高。2019年4月2日停炉进行第3次冷修,工期55天。本次冷修对吹炼炉排放口水套、竖直水套、内衬砖进行了优化改造,以适应更安全更经济的生产作业。  相似文献   

2.
贵溪冶炼厂三期炼铜闪速炉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我国第一座炼铜闪速炉二期炉体改造及投产后的炉衬损耗状况。以及三期停炉冷修改造实践,总结了利用年修时间进行改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金隆铜业公司铜熔炼闪速炉炉体结构第一炉期冷修改造的内容与施工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晓华 《有色冶炼》2005,34(6):44-47
简要介绍了金隆铜业公司铜熔炼闪速炉炉体结构第一炉期冷修改造的内容与施工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广西金川公司闪速吹炼炉结构特点及两年多的生产运行情况。针对生产运行过程吹炼炉炉体出现的问题,对炉体结构进行了局部技术优化和改进,并提出了下步改造计划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厂悬浮吹炼炉生产运行情况,结合冷修时发现的反应塔水套、沉淀池渣线区耐火砖以及上升烟道顶部侵蚀严重的情况,介绍了该厂悬浮吹炼炉第一次冷修期间针对反应塔、沉淀池、上升烟道进行的结构优化措施,并提出了后续该厂悬浮吹炼炉可以进行的进一步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不断提高闪速吹炼炉炉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合国内某铜冶炼厂1台已运行4.5 a的闪速吹炼炉改造实例,分析闪速吹炼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碰到的闪速吹炼炉沉淀池安全性薄弱、粗铜带渣、事故烟道口黏接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改造后,该闪速吹炼炉已投产运行多年,生产正常,投料量比改造前有增加,白冰铜处理量达到100 t/h。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主要讨论金冠闪速吹炼炉自建厂以来至冷修时的损耗情况,截止冷修已使用4年多,各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反应塔和上升烟道筒体总体侵蚀较小,仅顶部砖和水套侵蚀较大。反应塔下方烟气区砌砖和水套都侵蚀严重,熔体区属渣线附近水套侵蚀最严重,已快接近内部水路,拱角砖接触渣的部分已侵蚀掉。炉体后半段的烟气区和熔体区都侵蚀较小,仅池顶吊挂砖损耗严重。结合前期的损耗和今后的生产需要已在冷修期间重新设计了炉体,延长炉体寿命以便更好适应更大的产能。  相似文献   

9.
闪速吹炼是一种高强度的悬浮铜冶炼工艺,具有高热、高集中、高氧势的特点。针对金冠铜业闪速吹炼炉出现炉况波动较大的情况,对闪速吹炼炉分布器进行理论研究,并将其改为旋流设计。改造后,提高了闪速吹炼炉的反应效率,保证炉况稳定性,还减少了阳极炉的氧化还原时间,降低了天然气单耗,对提高炉体安全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栋 《有色设备》2021,(3):58-63
2015年投产的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工程,设计年处理含铜及贵金属原料150万t,分两期实现,采用"造锍捕金"技术回收贵金属.火法冶炼工艺选择了底吹熔炼、旋浮吹炼、回转阳极精炼的新型组合,其中铜锍吹炼采用了旋浮吹炼技术.旋浮吹炼技术的核心设备是一台"旋浮吹炼炉"及"旋浮吹炼喷嘴",旋浮吹炼炉炉体由中国恩菲设...  相似文献   

11.
李红卫  唐顺兵 《钢铁研究》2014,(1):47-49,52
太钢5号高炉投产以来,在稳定高炉操作方面作了很多努力。通过总结大型高炉生产操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细化原燃料质量管理,实施4.50%以上高富氧率和190~200kg/t高煤比操作,同时,采用硬质压入修复炉型和稳定使用小粒度烧结矿相配合来规整炉内煤气流,实现了煤比长期190kg/t以上和炉缸截面积利用系数达到67.1~69.2t/(m2·d)的长期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2.
李小伟 《天津冶金》2013,(6):13-15,18
对天铁1#高炉空料线降料面停炉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在停炉前维持炉况顺行、残铁口位置选择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在降料线过程中对各项操作参数进行合理控制以及雾化打水,达到了安全、顺利的停炉要求.  相似文献   

13.
河钢邯钢7#高炉,现有效容积2 000 m3。高炉克服设备缺陷大,高炉强化水平受到限制等因素,针对七高炉自身特点,我们通过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求公司形成铁前以高炉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外围保障能力。并逐步加强了高炉的操作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推进,进一步优化上下部调剂,自2008年7月第二代炉役开炉以来,炉况保持长期稳定顺行,各项指标稳定在较好水平,炉况在外界条件变化时维持稳定局面,条件向好具备顺行局面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争取指标措施,取得一定的技术进步,良好效果,尤其2011年以来利用系数2.5以上,实现了高炉长周期的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4.
鄂钢5号高炉从2013年3月份开始配吃"杂矿",通过稳定焦炭质量,微调烧结矿碱度,高炉运用上、中、下部相结合的调整措施,保证了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生铁成本逐步降低,2013年1-6月,生铁成本累计降至2 313元/t。  相似文献   

15.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the gas flux in the peripheral zone over the height (from the bosh to the upper levels of the shaft) and the temperature above the charge surface over the furnace radius was investigated in 2006 at a blast furnace at Metinvest Holding LLC, in various conditions: with gas-free charge and a wet blast; and with natural gas and/or pulverized-coal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6.
甘代顺 《铁合金》2003,34(6):24-26
过去国内工业硅炉单台容量均在8MVA以下,首台10MVA工业硅炉于2003年投入运行后,在第一个试产月其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即达到设计指标。因此,现阶段10MVA及以上容量的工业硅炉,可以在国内推广应用以提高工业硅炉的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金川公司新建两台400t回转阳极炉的设计思路,以及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回转阳极炉的炉壳和滚圈进行设计的情况。通过一年多的生产应用,证明该设计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刘健  刘青  王彬  王宝  邹草云 《中国冶金》2014,24(11):53-57
针对某不锈钢和碳钢的混合型板带钢厂,分析了板坯连铸-轧钢各个关键工序的出坯节奏和年产能力,得出非专用加热炉最优配置数量为3座;为了实现板坯连铸-轧钢工序的协同、高效运行,研究了加热炉群的调度问题,运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加热炉群调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优化的调度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加热炉工序的配置与加热炉群调度优化进行综合研究,得到单块板坯在加热炉外的平均等待时间可减少20min以上,热送热装率提高8%以上。  相似文献   

19.
张立峰 《钢铁》2022,57(12):1-12
 全面回顾了炼钢技术的发展历程。炼钢技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170多年,经历了贝塞麦炼钢炉、平炉、氧气炼钢炉和电弧炉几个主要阶段。1850年代英国人贝塞麦发明了底吹空气的酸性转炉炼钢工艺,空气进入炉底气室然后通过透气砖进入钢液熔池,该技术因为酸性内衬而无法冶炼高磷铁水。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托马斯发明了碱性耐火材料和碱性炉渣的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技术,实现了钢液的脱磷且脱磷在脱碳后进行。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西门子和法国人马丁分别发明了在高温蓄热室结构的炉子内使用铁矿石为氧化剂实现铁液脱碳的炼钢过程,即“西门子-马丁炉炼钢工艺”,又称为平炉炼钢技术,冶炼过程渣钢分离,脱磷在脱碳之前进行,钢中氮含量低,冶炼炉容积可以达到几百吨,可以使用废钢,该技术于20世纪初全替代了贝塞麦的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技术。1949年,杜勒教授成功完成了顶吹氧气转炉炼钢的试验,并促进奥地利的Linz和Donawitz炼钢厂在1952年开始进行顶吹氧气转炉炼钢的工业实践,称为LD工艺,随后该工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美国被称为氧气碱性转炉炼钢技术,简称BOF工艺。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炉炼钢技术完全被顶吹氧气转炉技术替代。底吹氧气炼钢技术和顶底复吹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并被逐渐推广。19世纪70年代,西门子建造了第一座试验用的炼钢电弧炉,20世纪初,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三相埃鲁电弧炉并开启了电弧炉炼钢实践。熔化废钢和合金的感应炉技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20世纪20年代真空感应炉开始工业应用。中国的炼钢技术起步很晚,1949年产钢不足16万t,1964年在首钢诞生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最近30年来,中国的炼钢能力和炼钢技术都得到了飞跃式发展,粗钢年产量已经达到10亿t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正在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60's to 80's of 20th century in China's steel industry was short life of blast furnace shaft as well as the excessive erosion of blast furnace hearth. A series of research work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extend blast furnace campaign life. The concep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 integr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F (blast furnace) No. 5 at WISCO (Wuhan 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and in October, 1991, the BF No. 5 was blown in. The blast furnace has worked smoothly for more than 15 years without any medium repair even guniting.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campaign life of BF No. 5 would be longer than 16 years with a production over 11 000 t per unit inner volume (m^2). A new blast furnace with an inner volume of 3 400 m^3 is under construction, and is designed with a campaign life of 20 years without any medium repair. The campaign life of blast furnaces in China has been extended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