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王河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突水原因、历年突水分布状况和突水点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对掘进巷道和工作面底板奥灰含水层富水性超前探测、加强补探等矿井水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薄层底板条件下煤层开采防治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奥灰含水层突水威胁、薄层底板带压条件下煤层的安全开采,基于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方针,采用物探、钻探手段查清水文地质条件,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水害防治、治理,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避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资源回收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查庄煤矿下组煤层群(8、9、10煤)的安全带压开采,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煤层开采后的底板破坏深度,确定了底板破坏深度与所采煤层厚度的比值系数约为10;在考虑煤层开采对底板隔水层破坏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对距离五灰和奥灰含水层较近的8、9、10煤进行了底板水害威胁评价,结果显示在不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三层煤的开采都是不安全的。针对此种情况,确定了该矿高承压水薄隔水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群开采底板水害防治的原则为:"综合勘查、有疑必探、先治后采、全程监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21503工作面巷道掘进揭露地质构造情况、钻场钻孔施工情况、以及结合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利用综合水文地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1503工作面含水层岩性及富水性、补给条件及构造对水害发生的控制作用。利用"下三带"理论对底板突水性进行预测,并提出21503工作面防治底板突水的防治方法,为21503工作面的水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矿井开采水平向深部延伸水害威胁日趋严重,防治水工作越加艰难的问题,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综合防治水技术进行研究改进,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围绕"探"和"排"等综合防治水技术展开研究,确定顶底板充水情况,采用物探结合钻探查明赋水性,优化放水钻孔施工设计和定位,合理布置,提前疏水降压,减少采掘工作面水害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朱开鹏 《煤矿安全》2020,51(8):232-238,244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是进行矿井底板水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所采取的防治水措施是否合理。以准格尔矿区6煤带压开采矿井为研究区,在突水系数法基础上引入富水性评价指标,提出了双指标评价的判别标准,将评价区划分为相对安全区、过渡区、危险区,并分别细分为1、5、3个亚区,且制定了双指标评价流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基于突水系数单指标评价的相对安全区提升为双指标评价的过渡区、西南部的危险区降级为过渡区,既提高了整个矿区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的客观性,又解放了受底板承压水压覆的煤炭资源,科学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底板水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以义煤集团石壕煤矿一水平南翼轨道运输大巷为例,针对巷道底板隔水层薄弱、涌水量大及位于构造复杂区域的情况,为防止掘进工作面发生超前或构造滞后突水,采用井下瞬变电磁底板探和超前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了掘进前方100 m范围内岩层含富水情况及掘进后方巷道底板下富水异常区,经钻探验证了物探成果的准确性,对复杂条件下巷道水害探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水害是五大自然灾害之一。而水害中,矿井底板突水发生相对较多,通过对取样煤矿的水文地质及各年来矿井底板突水情况的摸排,找寻煤矿井底板突水机理,制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底板突水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了煤矿发生水害的原因,并对煤矿水害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只要牢固树立水患意识,遵循"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措施,煤矿水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矿井水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突水(透水)是指煤矿在正常生产中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猛的涌水现象。矿井水害一般分为地表水、老窑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五大类水害。为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对矿井水防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始终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煤》2015,(12):51-53
基于黄村矿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突水系数法对黄村矿及附近矿井寒武系突水进行分析,计算出该矿区突水系数。利用瞬变电磁勘探查明了该矿寒武系富水区,并分析了富水性分布规律。针对不同位置富水区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邯邢矿区大采深矿井开采和下组煤开采面临的严重水患,提出了"区域超前治理"防治水理念,即"超前主动、区域治理、全面改造、带压开采"的技术指导原则;由一面一治理改为以采区、水平或由地质构造所分割的单元为单位进行区域治理,主要总结了井下定向钻进关键技术首次应用于煤层底板岩层区域超前治理防治水技术研究,先治后掘,先治后采,从而实现"不掘突水头,不采突水面"的目标,为今后大采深和开采下组煤矿井防治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创新了大采深矿井和开采下组煤奥灰水害防治方法,安全地开采受承压水威胁的煤炭资源,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和新修改的《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部分),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水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健全水害应急预案,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百善煤矿12采区6123首采工作面煤层底板岩石组构、构造受力、音频电透视资料的分析,探讨了12采区煤层底板砂岩的富水性及富水性分区,提出了防治底板水的措施,为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了大兴煤矿可能发生水害的原因,并对大兴煤矿水害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只要矿井牢固树立水患意识,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大兴煤矿的水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安新煤田主采煤层上覆巨厚弱胶结砂砾岩含水层,富水性弱,但多个工作面回采期间发生突水,查明突水机制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关键。通过水文地质特征分析,阐明了砂砾岩含水层厚度分布特征和富水性分区特征。采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三轴声发射、X衍射试验等方法,获得了顶板隔水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基于关键层理论分析、导水裂隙带与采动富水异常区层位关系及相似模拟试验成果,建立了4种条件下巨厚砂砾岩含水层突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揭示了砂砾岩含水层不同条件下的突水机制,并明确了研究区突水点的突水机制,提出了隔水保护层失稳导致突水的工程判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局部区域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以往多次突水均发生在弱富水区;砂砾岩含水层下顶板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达到59.6%,亲水性强,具有良好的隔水作用;但在采动作用下顶板隔水层岩体卸压后强度降低,厚度较薄时,受上部岩层载荷和采动富水区静水压力作用易发生破坏,成为良好导水通道;砂砾岩含水层物理力学性质特殊,采动扰动后孔隙裂隙发育,形成了富水变化异常区;弱胶结砂砾岩突水的强度与下部基岩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隔水保护层厚度等因素相关;研究区弱胶结砂砾岩发生突水的工程判据为...  相似文献   

17.
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基本方针,以"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矿井水害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措施。介绍了目前国内煤矿水害防治方法,为生产矿井提供了水害防治的范畴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神华集团煤矿主要受底板水、顶板水和老空水、个别矿井地表水害威胁的分析,开展水文地质补勘,进一步摸清奥灰含水层特征,加强监测预警,对物探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完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奥灰水重大水害防治,掌握奥灰岩富水性、隔水层厚度、水压及突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根据物探及钻探结果,分析陷落柱、断层等构造的导水情况,制定落实防止奥灰水突水的措施;针对老空水害,根据采掘工作面上下煤层、相邻工作面、周边小煤矿的空间关系,掌握积水区域和积水量等,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探放水工作,消除采空区积水威胁后,组织生产;提高探放水技术水平和手段,做到物探先行、钻探验证,进一步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完善水害预警系统,提高防治水基础工作水平,杜绝重大水害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1001工作面存在的顶、底板水害问题,提出井上下物钻探一体化的综合防治水方案。通过地面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和井下无线电波坑透勘探技术,对工作面地质构造和顶板含水层富水异常区进行综合物探探查,并实施探放水工程治理,避免了工作面水害事故的发生,为后续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王庄煤矿9105工作面为例,介绍了陷落柱X_(12)的探测和验证方法,并对X_(12)的导水性进行了探查。基于X_(12)所处顶板及底板的富水情况,以及在受到采动影响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情况,提出了以注浆加固和疏放顶板水的陷落柱水害防治方法,为类似矿井陷落柱水害防治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