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含稀土金属聚合物保留了稀土金属的独特性质,又兼具了聚合物的优点,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之一。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Eu(AA)3Phen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荧光光谱仪、Zeta电位及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PPNEu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PPNEu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NEu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能与BSA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一定形式的复合物,随着BSA与PPNEu质量比的不断增大,其Zeta电位逐渐从8.4mV降低到-9.8mV,且复合物的粒径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新型反离子季铵盐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法,选出适宜的作用时间、Na+浓度和pH值;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时间15 min、钠离子浓度为0.04 mol/L、pH值为待测液的初始pH值为适宜的实验条件;不同温度(290.15,296.15,303.15,310.15 K)下二者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分别为7.03×10~(10),8.53×10~(10),1.09×10~(11),1.12×10~(11) L/(mol·s);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17、0.84、0.97和1.02;?H和?S均大于0;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加入DDAF后,BSA的荧光峰发生蓝移,且荧光强度下降16.63%。DDAF和BSA为混合猝灭;二者以1∶1结合;二者间的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DDAF使BSA氨基酸残基周围的疏水环境增强。  相似文献   

3.
应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药物中头孢硫脒(C-18)物质量浓度的新方法.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C-18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C-18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BSA在λex=340 nm处结合C-18后的荧光猝灭强度与C-18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药品中C-18含量的新方法.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40 nm,与C-18摩尔浓度在2.5×10-6~3×10-5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2.177 95× 107CC-18-28.007,相关系数r=0.9962,检出限为1.60×10-6mol/L,RSD为0.24%~0.30%,加标回收率为94.36%~97.5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3 000分子量的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S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蓝移8~10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CS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与其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Kb)和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但疏水作用也不可忽略。圆二色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CS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所处的微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将侧链含氨基的强电子离域性共轭聚合物(PDD)化学键合到纤维素纳米微纤(TOCN)薄膜上,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以2,4-二硝基甲苯(2,4-DNT)为模板的表面印迹共轭聚合物传感薄膜(MI-PDD/TOCN薄膜);并深入研究了该MI-PDD/TOCN薄膜对2,4-DNT检测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TNT溶液(或蒸气)对MI-PDD/TOCN薄膜的荧光猝灭常数(或荧光猝灭效率)仅为1.6×104M-1(或暴露300 s,18.2%),而2,4-DNT溶液(或蒸气)对其的荧光猝灭常数(或荧光猝灭效率)高达2.78×104M-1(或暴露300 s,88.4%),表明了MI-PDD/TOCN薄膜对2,4-DNT分子具有优良的响应灵敏度与特异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荧光光谱技术研究重金属离子与人血清蛋白(HSA)间的结合作用机制.测量了人血清蛋白与重金属离子Pb2+,Cr6+,Cu2+在290K和300K温度下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建立猝灭方程.3种重金属离子与HSA的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根据静态猝灭方程Stern-Volmer分别计算出290K和300K温度下HSA与3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常数,290K下结合常数Ksv分别为1.731×103,5.580×103,4.461×104;300K下结合常数Ksv分别为1.354×103,5.418×103,4.461×104,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37,1.528,0.506.证明了重金属离子Pb2+,Cr6+,Cu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发的.  相似文献   

7.
将三联吡啶基团引入交联的聚苯乙烯树脂(Merrifield树脂)表面后在甲醇中与硝酸铕进行配位反应,制备了新型荧光微球。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聚合物和铕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有机磷酸酯的荧光传感性能。结果表明,该微球及其在非水溶剂的悬浮液在手持式紫外灯照射下均发射出铕离子的特征红色荧光,氯磷酸二乙酯可以迅速、有效地猝灭其荧光。其在617 nm处的荧光猝灭常数为0.308×103 L/mol,这种微球有望在有机磷农药检测用的荧光传感器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使用高斯多峰拟合法对Pd(Ⅱ)-BSA体系荧光光谱的各荧光成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来源于色氨酸(Trp)残基,并推测Pd(Ⅱ)与BSA结合作用的位置在第212位Trp残基上.研究了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和猝灭速率常数Kq的比较对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Pd(Ⅱ)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9.
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吡罗红B(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离子液相中PB对BSA产生了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得到在298K和308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80×105Lomol-1和4.42×105Lo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8和1.17。热力学参数表明PB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静电作用力。用同步荧光法探讨了PB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氯化锰、氯化锌、硫化钠为原料,在油酸-无水乙醇混合溶剂中,180℃条件下,反应8h,成功制备了ZnS∶Mn量子点。320nm激发条件下,ZnS∶Mn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峰位于420nm。且苏丹Ⅰ在350~540nm范围内有较好的吸收,利用苏丹Ⅰ对ZnS∶Mn量子点荧光强度的猝灭建立荧光探针体系,当苏丹Ⅰ浓度在5.0×10-8~7.0×10-7 mol/L内,线性方程为ΔF=389.29-25.12c,相关系数(R)为0.9915(n=5),检测限为1.46×10-8 mol/L。且成功用于实际样品中苏丹Ⅰ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2.8%~99.2%之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后重氮偶合反应,得到一种具有荧光猝灭作用的光折变聚合物。采用核磁共振(31P-NMR和1H-NMR)、红外(IR)光谱、凝胶渗透色谱(GPC)、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对该聚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以325nm的激发波长对该聚合物进行固体瞬态荧光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90℃开始分解,450℃时基本分解完全。聚合物较低的分子量(-Mw=5.36×103g/mol)赋予其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39℃)。光折变聚合物在分子间形成若干大闭合环路结构,形成的自旋-轨道耦合增加了"系间窜越"的速率,使得聚合物产生迟滞荧光,并且产生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测试》2017,(9):74-80
该文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法,研究氨基比林(PY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YM对BSA有强烈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判定PYM和BSA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并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根据F觟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可以得出PYM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09 nm。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技术,分析PYM对BSA蛋白构象的影响,表明PYM与BSA相互作用后使B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以2,4,6-三甲基均三嗪和甲酰基咔唑、二甲酰基咔唑为原料,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合成了化合物I及超支化荧光共轭聚合物II,其中I可以视为II的组成单体。聚合物II在常见有机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度,其X射线衍射谱图中2θ=24.2°的位置有1个较宽的峰;其吸收和荧光光谱与I的相比仅有轻微红移(3nm),这些结果都说明聚合物II分子间没有紧密的π-π堆积作用。聚合物II的荧光强度是化合物I的2倍。2,4-二硝基甲苯对其荧光猝灭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II具有比化合物I更大的荧光猝灭常数(Ksv=95.52L/mol),表现出了一定的分子导线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甜甜  林萍萍  彭亦如  陈培丰  陈奎治 《功能材料》2013,(21):3099-3102,3107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SO2NHC5H10COOH)4)及AlPc(SO2NHC5H10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羧基铝氯酞菁(AlPc(COOH)4)相比较,AlPc(SO2NHC5H10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AlPc(SO2NHC5H10COOH)4和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菁相比,AlPc(COOH)4/BSA和AlPc(SO2-NHC5H10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NHC5H10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SO2NHC5H10COOH)4)及AlPc(SO2NHC5H10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 羧 基 铝 氯 酞 菁(AlPc(COOH)4)相 比 较,AlPc(SO2NHC5H10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AlPc(SO2NHC5H10COOH)4和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 菁 相 比,AlPc(COOH)4/BSA和AlPc(SO2-NHC5H10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NHC5H10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酯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表明:头孢孟多酯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出不同温度下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结构IIA中。通过计算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头孢孟多酯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头孢孟多酯与BSA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型变化。Hill系数nH1,表明头孢孟多酯有弱的负协同作用。此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体内药物动力学问题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药物分子设计及新药开发等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4,7-二溴-2-十二烷基-1,2,3-苯并三氮唑和带不同碳数烷基的3-烷基噻吩格式试剂为单体,通过Ni(Ⅱ)配合物催化法分别合成了带有丁基、辛基和十二烷基侧链的共聚物,并采用FT-IR、1H-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共聚物的M n分别为0.57×104,0.59×104和0.49×104g/mol,其M w(g/mol)分别为1.25×104,1.24×104和0.96×104g/mol。所得共聚物在CHCl3、THF等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和成膜性。聚合物在CHCl3溶液中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33,432和415 nm,共聚物在固态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与溶液比较约红移8nm。3种共聚物表现出较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含苯乙烯基噻吩生色团,通过酰氯化反应制备出含苯乙烯基噻吩生色团单体,将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出侧链上含生色团的高分子.利用1H-NMR、FTIR等对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纳米金对含生色团高分子的荧光猝灭作用.通过温度对猝灭常数Ksv的影响说明了猝灭是动态猝灭,同时考察了溶剂极性对猝灭常数Ksv的影响,发现了猝灭的原因是纳米金与聚合物发生了电子转移,并阐述了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测试》2015,(9):51-55
在模拟生理p H条件(p H=7.40)下,用荧光光谱和分子模拟法研究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在308 K和318 K温度下,激发波长(λex)为280 nm,测定BSA在340 nm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随着β-榄香烯浓度增加的变化,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反应机制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分子模拟结果表明: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亚结构域A结合,二者之间有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且以疏水作用为主,这与荧光光谱结果一致。β-榄香烯与BSA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以血清白蛋白为载体,β-榄香烯作为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变部位,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铕铽比例的稀土配合物/甲基丙烯酸酯型聚合物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SEM图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光学带隙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铕铽稀土配合物/甲基丙烯酸酯型聚合物复合材料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均能产生发光峰在613nm附近的红光发射,发光亮度高,色纯度高,且发光强度与共聚物中MAA的含量有关;Tb3+对Eu3+荧光性能的影响与Tb3+所占比例有关,即当Tb3+比例较小时,对Eu3+产生荧光猝灭作用,当Tb3+比例较大时,对Eu3+产生荧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