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单因子絮凝投药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透光率脉动絮凝检测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投药控制新技术。浊水中泥沙颗粒在絮凝前后大小和数量的变化,可引起水的透光率及相应输出电流信号的变化,从而反映出水的絮凝程度。试验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只需要测定絮凝水的相对透光率脉动值一个参数,便可实现投药控制,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适应水中泥沙浓度急剧变化的情况,能有效地进行高浊度水的投药控制。  相似文献   

2.
黄河高浊度水处理中絮凝剂投药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黄河高浊度水絮凝过程的投药在线控制,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对高分子投药量进行了研究,把平均透光强度(对应于PDA输出电压DC值)确定为原水特性的表征参数,并通过试验证明单位体积水中泥沙颗粒总表面积SP与DC值具有幂函数关系,建立了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D与原水DC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了新的投药量公式。应用所得到的关系式,不需知道原水各项参数,只要用PDA检测进水DC值,就可实现自动投药控制,且无时间滞后,从而简化水厂自动投药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絮凝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以流动悬浊液的透光率脉动值检测为基础的光学絮凝检测方法进行了简略介绍,并将其用于监测各种条件下高浊度水的絮凝过程,进而提出一种新的高浊度水絮凝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且可实现在线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4.
混凝投药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白桦  李圭白 《给水排水》2003,29(8):81-83
针对水处理混凝投药过程的工艺特点,介绍了两种人工智能方法对基于多项水质参数的混凝投药系统,提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实现混凝剂的优化投加控制,对于基于透光率脉动检测值的单因子混凝控制系统,提出利用模糊逻辑推理实现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系统设定值的在线自修正,初步解决了这一技术在常规浊度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河口区往往存在最大浑浊带,对高浊度体系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研究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AlCl3,MgCl2,CaCl2和腐殖酸四种絮凝剂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的影响,从絮凝率、絮团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四种絮凝剂对泥沙絮凝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逐渐增大,粒径增大,而电位绝对值变小;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降低,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2)各絮凝剂单独存在时的絮凝机理与多组分复合絮凝作用机理有明显不同,C-P-OM复合絮凝模式能够较好地揭示长江口高浊度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浊度水絮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以絮凝检测仪为基础的高浊度水絮凝投药自动控制系统,并对该系统在实验室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原水含沙量和水量的变化适应性较好,可以达到调整控制投药量、稳定出水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交试验优选控制初滤水浊度最佳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初滤水浊度是提高出水水质的关键,以深圳水库水作为原水进行初滤水浊度控制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比较了四种影响初滤水浊度的因素。中试结果表明:降低沉后水浊度和采用二次微絮凝对改善初滤水浊度起主要作用,调节流速与向反冲洗残留水投药的影响较小,并提出了以二次微絮凝和调节过滤初期流速为控制初滤水浊度的组合工艺,采用聚氯化铝作为微絮凝剂,投加量0.2mg/L,调节初滤水流速从3m/h到8m/h,时间间隔10min。  相似文献   

8.
采用颗粒计数检测技术监测过滤过程中的颗粒物去除情况,研究了滤层厚度和混凝剂投量对滤池过滤效能的影响,并与浊度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浊度检测,颗粒计数检测技术可以非常灵敏地反映出滤后水悬浮颗粒数量及颗粒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能从更深层次描述过滤过程对颗粒物的截留特性,能够分辨出滤层厚度和投药量对滤后水水质及颗粒物含量的影响程度,可以弥补或替代浊度检测,是非常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
新型淹没式透光率脉动传感器的生产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控制系统已经在水处理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尤其在高浊度水处理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对于常规浊度水 ,原引水式管型传感器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以四川泸州某水厂的混凝剂自动投加系统为例 ,介绍一种新型的淹没式传感器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处理低浊高藻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安市汤峪水库夏季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并采用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对该原水处理进行中试研究.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是将微砂增效与结团絮凝有机组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处理汤峪水库低浊高藻水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性高、出水水质好等特点,且处理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回流污泥的增效澄清技术.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能够有效降低出水浊度和CODMn;当微砂投量0.5 g/L时的过程控制参数为PAC投量15mg/L,PAM投量0.4 mg/L,机械搅拌转速8 r/min,上升流速达35 m/h时,藻类去除率可达80%,CODMn去除率达40%,浊度可控制在1.5 NTU以下.  相似文献   

11.
PDA在给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敏  施周 《给水排水》2007,33(11):23-26
对透光率脉动检测仪PDA用于给水厂排泥水的絮凝剂选型以及最优反应条件(投药量、配药浓度、pH)的确定进行了试验.通过测量絮凝指数R,实现了对絮体生长过程的在线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由阳离子型C-PAM-1生成的絮体大且结实,投药量为20 mg/L时,R迅速增长至峰值后保持稳定.较低的配药浓度有利于C-PAM-1的水解.C-PAM-1在酸性条件下能更好地发挥吸附架桥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并且在试验pH范围(3~11)内,pH越低,絮凝效果越好,生成的絮体粒径越大,R的最终稳定值随pH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应用于常规浊度水处理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尤其原水浊度对以R值为控制参数的控制系统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为此 ,对常规浊度水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提出以 β值为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来控制混凝剂的投加 ,并通过试验证明 β值与混凝剂投加量、沉后水浊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并且对于不同浊度的原水 ,β值与沉后水浊度之间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β值有望替代R值控制混凝剂的自动投加。  相似文献   

13.
《给水排水》2004,30(1)
黄河高浊度水絮凝机理探索研究生 :许 兵 导师 :金同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710 0 5 5 )利用粘度法测量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子量。利用静水沉淀试验 ,根据吸附架桥理论 ,分析得出泥沙浓度、加药量、沉速之间的关系。在絮凝过程中 ,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越大 ,电离度越大 ,浑液面沉速越快 ,余浊也越低即絮凝的效果越好。絮凝过程中 ,投药量存在一个启动剂量D1,投药量低于启动剂量时 ,浑液面沉速与自然沉淀时浑液面沉速无明显变化。只有投药量超过启动剂量后 ,浑液面沉速才有明显提高 ,絮凝的效果才比较明显 ,启动剂量…  相似文献   

14.
陈艳萍 《给水排水》2003,29(12):14-16
介绍了澳大利亚供水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水处理技术。该公司净水处理厂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中采用了强化絮凝处理技术 ,并对净水工艺各环节严格管理 ,降低了沉淀池和滤池出水浊度 ,通常出厂水浊度低于 0 1NTU。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阜新矿区的微污染矿井水进行处理,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过滤特征。试验结果得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最佳投药量和絮凝时间分别为2~4 mg/L和3~4 min,最优滤速为10~14m/h,此时过滤周期可达到30~40 h,出水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可分别达到1 NTU和5 mg/L以下,符合回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6.
周平  张戎 《给水排水》2007,33(7):21-22
针对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矾花粒径小、沉后水的平均浊度较高且不稳定、沉淀池末端矾花上翻等现象,在净水工艺中增加了管式混合器,并对絮凝池和沉淀池结构进行改造,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加强排泥、统筹管理等措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黄河原水絮体分形及分形维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秉涛  李瑞涛  刘海员 《人民黄河》2008,30(1):35-36,39
水的混凝处理过程中,絮凝体的结构具有分形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水处理的固液分离效果,若絮凝体较为密实,形态结构紧凑,则易于沉降.依据分形理论,以郑州段黄河原水为研究对象,借助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剂投量、沉后水浊度、UV254、CODM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絮凝程度及处理效果,可作为自来水厂进行混凝控制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及絮凝检测仪原理.该检测装置通过测定悬浮液透光强度的波动来反映颗粒尺寸的大小,因此,尝试将絮凝检测仪用于监测油田含油污水絮凝过程和确定油田含油污水絮凝剂投量.经过试验证明,絮凝检测仪的检测信号R能够灵敏地检测絮凝状态的变化,为油田含油污水絮凝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介绍了饮用水常用的微生物和浊度检测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实际检测中需要更加准确的替代方法。通过几种检测技术的对比,确定使用颗粒浓度检测指标可能会更合理。浊度值和R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中颗粒物质的含量;前者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胶体颗粒比较灵敏,后者对于粒径大于1μm的悬浮颗粒比较灵敏,从而在不同颗粒粒径范围内的检测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得在整个粒径范围内都有了灵敏有效的水质检测方法。浊度检测法在实用上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水质检测手段。可以预计透光脉动检测法将来也能够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