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空间的设计表达,进一步得出在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纪念性建筑空间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纪念性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合理利用城市宗地、节约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阐述纪念性建筑空间的三大叙事手法:融入空间环境、聚焦空间主题、融合空间界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实例解析,说明叙事学理论在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意图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完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使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的建筑来表达作为群体的社会文化与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在当代语境下,对建筑纪念性的表达是残缺的,其表达方式缺乏对于建筑纪念性"意义"的原真性体现。该文通过对纪念性建筑的现状分析,探讨通过重塑"意义"的手段来表达当代语境下建筑纪念性的方法,并从"文化"与"纪念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人们对纪念的具体诠释中可以看出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具有理念"的角度解读"意义"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9,(12)
本文着重分析纪念性空间的生成方式,从纪念情感的表达入手,辅以空间设计的要点,研究了纪念空间中所需表达的内容的设计规划,从而加深记忆的提取再进行输出的表达,总结了纪念性空间情感表达应注意的特点和结构。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纪念性景观中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的特点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出现了将展示建筑进行消隐、将环境作为纪念性景观的主体来塑造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人文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平民化纪念方式的变化,大众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特色塑造的追求。按照展示建筑消隐形式的不同,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的方式可大致分为建筑主体隐于地下、隐于地表和与环境同质3种形式。当代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这一手法的出现,代表着人们对空间环境开始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5.
纪念性建筑景观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空间设计既要有传统的精神,又要有新的技巧和鲜明的个性。本文以空间形态要素为基础,从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等方面对纪念性建筑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梁娜 《工业建筑》2020,(2):205-206
<正>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是针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进行研究的著作,对于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描述了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涵盖了建筑空间的概念,塑造个人空间领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第四度空间,即时间性、各类建筑空间设计、营造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部  相似文献   

7.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行为和纪念情感物化于园林的表达形式,贯穿于风景园林的整个发展历程,在当代呈现出特色化发展的时代特征。该文从解读纪念性景观的内涵入手,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环境载体塑造、空间模式语言以及设计趋势进行剖析,挖掘当代纪念性景观的文化价值及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巍  赵玫 《规划师》2007,23(5):75-78
从形态学的角度,城市纪念空间可理解为由纪念建筑及其所支配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城市形态,其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色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壮乡,红色之都",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和百色起义纪念碑等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在百色城市形态的构建中,应以纪念性空间为基础,通过轴线、对景等一系列空间手段突出纪念空间的标志性,强化纪念空间的形象,促进纪念空间与城市原有肌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纪念性空间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合理的空间设计对营造特定空间氛围至关重要,自然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形式的表现及其内涵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齐康院士纪念性建筑实例,阐述了光对纪念性空间的塑造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彼得·卒姆托的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布鲁德·克劳斯菲尔德教堂和施泰尔内塞特纪念堂这3座宗教纪念建筑为例,通过对建筑特征的分析,揭示其神圣性情感体验的来源——“入口”“亲切感与纪念性”“光”“时间”“记忆”的空间设计手法。研究探讨了勒·柯布西耶“难以言喻之空间”、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思想,与卒姆托的设计哲学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卒姆托作品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纪念性建筑设计与地景在当代结合日益密切,但关于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方法缺乏总结.由此从整体环境、建筑形象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主客转换、异质缝合、模拟重构、形象隐喻、空间沉浸五种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策略,并对五种设计策略分别举例分析,以期为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提供支撑,对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斯福纪念花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红卫 《中国园林》1999,15(1):53-54
通过介绍罗斯福纪念花园的建设和人们对它的一些评价,为今后的纪念性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是针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描述了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涵盖了建筑空间的概念、塑造个人空间领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第四度空间:时间性、各类建筑空间设计、营造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部礼堂空间设计分析。《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提出,建筑设计实现了建筑空间设计是当代建筑学的一大进步,如何塑造建筑空间领域是学会建筑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毅磊  金麟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1,37(4):111-115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理论及实践是西方近十余年对纪念性空间的反思及改造,它反对传统纪念碑的一些特定特征,是纪念性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实践的充实.通过梳理“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尝试阐释这一术语的概念及其内涵,激发中国对“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兴趣和对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正>从某种意义上讲,梁希纪念馆是一次关于"反纪念性"纪念建筑的思考,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1)在建筑设计中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和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很多传统经典法则相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设计不再强调中心、对称、整体性、确定性、必然性等纪念性建筑中仪式性的空间价值,而是转向了边缘、随机、片段、不确定、偶然性等日常性价值取向。梁希纪念馆的纪念性不是以建构的方式强化空间,而是以"反纪念"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并因此从"为了纪念"的纪念走向"为了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念方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廖俊波纪念馆设计实例,从群体组织流线、外部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建筑功能,这四个方面探讨了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行为和纪念情感物化于园林的表达形式,是风景园林中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个类型。该文试以平山县革命历史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创作为线索,重点从现状场地特征分析、主题定位、空间模式推导及空间布局及功能区划等几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红色文化在纪念性景观中所应体现的社会性、政治性、时代性及主题性的承载方式,总结当代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模式及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建筑空间设计中相应的气候适应属性、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建筑绿色设计策略,以及建筑表层空间、建筑内空间系统的绿色策略三方面对建筑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绿色策略的理念,推动我国社会绿色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纪念性建筑     
纪念性建筑系一种供人们凭吊、瞻仰、纪念用的特殊建筑或构筑物。它们大多不提供作为人们生活使用的内部空间,但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室外环境,一种带有纪念性气氛的空间,给凭吊的人们以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如纪念碑、纪念堂、纪念亭、凯旋门、纪功柱等。  相似文献   

20.
结合纪念性建筑实例,依据纪念性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建筑的空间、体量、色彩、材料、质感、光影等方面分析了纪念性建筑基本要素的特征,对建筑创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