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佳  刘伟丞 《四川建筑》2007,27(2):65-67
传统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聚落类型,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文中从特定的历史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村落风水格局、建筑样式、装饰特点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的建筑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并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张奕  童佩 《华中建筑》2014,(5):144-147
湖北省枣阳市的邱家前湾村因移民而兴,历经数百年形成了其独有的样貌特征。该文从邱家前湾村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其移民背景、区位环境等因素,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访问和建筑调研等方法从历史文化、宗族、建筑艺术等方面阐述了该村落的规划格局、建筑特色,并对邱家前湾村的防御性规划布局、独特的建筑形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村落的规划思想与建筑技术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对前湾村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整治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庐陵古村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从街巷格局、界面特征、尺度和比例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庐陵古村街巷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综合分析了燕坊古村源远流长的历史,通过对其依山就势的村落形态和纵横错落的街巷格局进行阐述,展现了古村独特的空间形态。文章最后述详细探讨了古村宗族祠堂、传统民居,以及入口门坊的建筑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广府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村落自然环境和村民生活变迁的镜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曾经充满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面临一系列凋亡、重构危机。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认知和特征分析是其活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通过对广府传统村落深井古村的实地调研,借助空间句法的语言途径,通过地图模型对该村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度、街网密度、选择度等要素计算,详细剖析其背后的空间特征与句法意义,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古旧村落的形态、功能、空间和面貌等,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完整地反映该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生态、历史、哲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旧村落在保护和发展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但部分古旧村落的空间和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目前针对地区性古旧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仍有不足。文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昆仑古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古村进行轴线模型分析,通过对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等参数数据的定量分析,找出村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古旧村落的规划和空间优化提供借经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购物环境与体验的要求逐渐提高,购物已成为一种消遣和舒缓压力的方式。同时,城市化进程和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也让城市用地愈显紧张,商业建筑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在上述两个背景下,商业建筑第五立面空间的利用前景逐渐受到重视。出于对第五立面空间使用价值的挖掘以及提升消费质量相联系的思考,文章对商业建筑第五立面空间的利用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对相关项目的设计实践作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霞 《城市建筑》2022,(5):53-57
川渝地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移民运动,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层面的移民文化研究较多侧重于会馆、庙宇建筑,较少以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为移民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中的黎明村为例,对移民背景下的村落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及测绘,分析清末彭氏族人迁入黎明村后,在环境制约和社会制度共同作用下营建的村落空间形态。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黎明村整体环境保护提供思路,促进重庆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湘西历史建筑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基于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五宝田古民居的实地调研,分析出该古民居的寓意吉祥图案彰显出湖湘先民浓厚的勤劳智慧和审美精神。因此,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下,也应带有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试图探析如何通过建筑装饰语言这一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革命历史事件的介入,赋予了古村红色精神和红色价值.现今从叙事理论方面对红色古村空间进行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叙事理论,以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砖壁村为例,总结出红色古村空间独特的叙事结构特征,探寻历时性与共时性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建立红色古村空间的内在联系,为红色古村的整体性保护和空间的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九大确立乡村振兴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界学者广泛关注乡村建设。研究以新化县正龙古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实地测绘法对紫鹊界梯田遗产区的聚落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河、溪、塘、沟、田、屋相互交错的村落平面形态特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公共空间、道路系统、储水防火系统高度融合,且具有多样化的内部功能空间的格局特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建筑平面布局特征;大量使用地域建筑材料的建筑风貌特征。对紫鹊界梯田遗产区的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2010,(4):100-101
<正>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区之陂乡,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整个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 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建筑受到全球化进程的侵袭,其地域特点有着逐渐衰落及趋同现象。以云南省曲靖市普鲁村为例,探索基于“在地”设计思路支撑下乡村传统建筑真实性营造策略,构建居民生活场景,提高场地活力及发生率。通过对田野地点存留的尊重,对乡村可得性材料的运用,对适宜营造技术的再选择,秉承当地居民为主体,对居民需求进行回应式设计,提供多种可能的塑性空间,唤醒乡村活力。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福州烟台山作为福州市的外人留居地,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大量的西方建筑在此建设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文章依照功能分类介绍了五口通商背景下福州烟台山近代建筑的建设,并着重分析其本地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文昌  李淑珍 《居业》2021,(10):77-78
近年来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备受学者关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户远离农村,古村建筑长期无人打理,只能逐渐消失,古村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古村落分布广泛,古村建筑材料老化严重,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耗资巨大,急需社会主体的力量.虽然宅基地三权分置为社会主体参与古村建筑流转解决了法律障碍,但是古建筑流转中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基于此,解决古村建筑流转中的核心问题,摆脱古村建筑流转困境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城市工业用地减量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作为退化型城市困难立地,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新一轮生态廊道规划和五大新城建设新要求下,以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为线索,基于上海市域、五大新城和典型新城三个尺度,分析城市困难立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主要集聚于生态廊道内,特别是近郊绿环和市级生态间隔带;斑块形态均处于较不稳定、非常分散、不紧凑状态,其中浦东新区最分散;五大新城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仍留有较大的减量化用地面积,其中嘉定新城和松江新城的“198”地块基本集中在生态廊道内部;青浦新城内部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的无污染类型占比最高(31.37%)。  相似文献   

18.
杨柳  郑志 《中外建筑》2022,(10):69-74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不当的建设方式使部分古镇的文化、功能与生态脉络断裂,生态空间的修复是古镇保护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城市双修的社会背景下,选取珠海唐家古镇为案例,以城市织补理论为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其生态空间修补所面临的困境,并从节点补充设计、廊道网络生成建构两方面探索其生态空间织补修复的策略,最终达到修复古镇破碎的生态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旧的工业区逐渐没落,老旧工业建筑成为城市中一部分,人们一边享受着工业化成果,一边又遭受着工业化带来的弊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人们认识也逐渐从大拆大建转变为将旧建筑重新改造利用。本文从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旧工业建筑空间重构入手,通过对国内外旧工业建筑空间重构改造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旧工业建筑空间重构相关内容,旨在探索科学的模式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旧工业建筑空间重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沈世豪  张鹏  彭林涛  李芒原 《居业》2022,(11):100-102
在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各个城市的快速更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色彩建筑与静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来说,都存在着许多工业区,随着城市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旧工业区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推动旧工业建筑空间重构,实现新旧融合。因此,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对旧工业区建筑空间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城市建筑更新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空间重构的角度出发,实现旧工业区与现代城市建设的结合,为人们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