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宋明泽 《居业》2021,(2):26-27
现阶段,以往传统模式下的展示空间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对展览馆展示提出的各种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间叙事这一设计理念随之被开发出来,将其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中,为展示空间设计带来更多创新点以及切入点,基于叙事来进行空间设计,将其作为空间设计的一种方式,已经逐渐受到当前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就此本文基于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2.
汤君  张楠 《山西建筑》2011,37(13):1-2
以城市事件为线索,阐明了城市事件叙事空间的研究过程,通过m app ing法,得出城市富有特色文化叙事空间,为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吸引力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城市复兴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体——商业对城市空间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综合体是基于商业与城市复杂关系的一种新的建筑表现形式,它复合了处理商业与城市关系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商业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主导要素,其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街区混合功能的整合、与环境文脉的结合及开放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4.
成砚 《世界建筑》2002,(2):72-77
本文为作者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纲要。全文由“基础理论研究”和若干个系列研究组成。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提出在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前期研究中,以小说、绘画、摄影和电影为毁质的研究工具可以作为数据、地图、认知地图等传统研究工具的补充,用来帮助研究者认识空产物过程和空间生产驱动力,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系列研究-针对绘画表现城市空间的特点,采用诠释学的认知方法,通过对处于现代化初期的巴黎、纽约两个城市空间的案例分析,论证了绘画工具在城市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王伟 《建筑与文化》2021,(5):137-138
城市表面、人的聚集和文化语境的结合形成一种城市介入,创建了能够激活公共空间并引导公众参与其中的动态平台,为想象力、自发性和社会互动提供机会,同时促进了城市自发性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文章首先辨析了城市化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多重属性,进而着重探讨了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实施机制、参与路径、概念工具以及价值判断.这一空间媒介作为一种实现对话和激发叙事的工具和机制,使人们能够参与空间生产,建立创造性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区域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重塑与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现实案例,总结出城市地下空间设计转向的4个象限模型;通过案例阐释不同象限设计对象的特征,提出不同象限之间的设计转向路径及设计方法。通过论述从“关注功能的专用空间”转向“创造意义的生活场所”的设计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以创造有意义生活方式为导向。通过案例论证生活方式设计方法和空间叙事设计方法可以实现设计转向,提出从使用者的行为、环境、价值观3个方面的设计转向路径。创造有意义生活方式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可以构建城市、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融关系,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诉求,这是本文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是城市特色的核心,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并延续的灵魂。目前众多城市通过公共艺术提升城市人文价值与内涵,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城市品牌,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文化建构中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文章结合临安滨湖新城公共艺术规划项目,以公共艺术规划为视角探究新城文化建构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材》2015,(4):65-66
在电影中,当我们将建立在平面与时间组合而成的三维空间内的片段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艺术连接与重新编辑时,便有机会创作出新的戏剧火花与镜头灵感。建筑与之相比,少了语言叙事的能力,却拥有空间这一叙事手段。两者在多个方面拥有相同的叙事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建筑空间中的叙事蒙太奇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空间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建筑创作》2010,(5):80-81
<正>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10.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城市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数字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数字时代的到来,城市也要步入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而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孪生景观是数字孪生城市的一部分,是对于特色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文章主要研究了数字孪生技术框架及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应用实践,提出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景观发展提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按照“模型构建——现象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总结回顾了两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当前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研究概况,对其内在机理、评价指标体系、良好绩效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措施等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有助于该领域在我国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尽管逐年提升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量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但因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目前城市地下空间之间孤立、无次序、衔接和连通不足成为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进一步明晰城市地下连通空间产生机制、发展机理、促进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基础理论,通过辨析与“连通空间”的概念明晰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内涵;基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空间特征演变和限制因素剖析地下空间连通空间演变机制及其对城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发现“地铁+”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重要途径;提出“地铁+商业”和“地铁+公服”两类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模式及其架构,并展望未来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探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方式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地下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指导现阶段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魏皓严  郑曦 《室内设计》2012,93(5):53-57
城市设计在指向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个相反相成的局面:一方面所涉及的社会理论知识越加深广,另一方面对空间形态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缺一不可。针对于此,本次城市设计教学改革试点实施“齐步走”的程序,以角色分析和空间计策作为主要手段,从社会分析与空间形态设计这两个基本方面引导和训练学生。最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混搭”作为统一的空间计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多样化且合理的空间形态设计成果,证明了本次教学改革的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16.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兰西 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 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区域 性城市群。运用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城市 网络方法,从客流、货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 分析兰西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结合 统计数据与“规划”相关要求,探讨兰西城市 群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三个角度的城 市网络特征分析均表明,兰西城市群的空间 结构呈以兰州、西宁为主、副中心,东强西弱 的格局,其城市网络还处于初期构建阶段, “规划”现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兰西地区 向成熟“城市群”迈进。构建兰西城市群空间 格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条件,正 确把握其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生态优先的基 本原则;近期应重点发展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注重次级节点城市的培育,逐步形成兰西城市群网络化格局,以确保其在 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城市发展的主体着手,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首先梳理了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命题的研究趋势.以此为基础,从行为主体、组织过程、作用力、制约条件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并通过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五种作用力强度的变化来展示其动态变迁的过程,勾勒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脉络.最后,分析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不断消逝的空间——城市非主流空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帅  孙晖 《规划师》2009,25(7):95-99
城市非主流空间包括积极非主流空间和其他非主流空间,积极非主流空间包括过渡空间、余留空间、附属空间等,其以本身"丰富生活,促进交往、传承文化、增进和谐"的独特品质,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回归街道生活"的本质,并保持着自身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当城市发展的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城市主流空间与非主流空间会发生转变,从而形成新的城市非主流空间,而当形成城市非主流空间品质的基本条件不成立时,城市非主流空间就可能会不断消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自组织理论的理解为基础,旨在从认识论上化解城市规划的他组织性与城市空间系统的自组织本质间的对立,揭示二者在语境上的统一。为此,文章首先确定了该认识论的耦合基点,即城市规划与自组织规律间对立统一的认知逻辑;接着结合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概括,展开并阐释了涵盖城市规划的城市空间系统自组织演化图景。  相似文献   

20.
黎柔含  褚冬竹  阳蕊 《室内设计》2023,38(1):94-101
城市交通节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关键点,具有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两个属性,在高度集聚和流动的各类活动和资源的牵引下,成为城市的关键“效益源”。进一步厘清TOD理念影响下,具有增效价值的城市关键地段及其发展标准的理论内涵、研究进展及经验启示,是未来该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基础。通过界定城市交通节点这一研究对象,归纳其空间增效发展的实践历程以及相关研究在“设施—空间”触媒影响表征、“行为—空间”互动反馈原理、空间增效开发更新行动的模式与经验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建筑学及其交叉学科视角下交通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的研究进展,总结该话题未来“关联式”“制宜式”“立场式”的研究趋势。可在城市公共交通与立体空间一体化发展这类多学科问题的探索中,为建筑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指明重心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