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lanning》2014,(4)
都市区背景下,中心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和功能面临着重组与优化,城郊农业发展模式需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首先对城郊农业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时期演化路径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都市区背景下城郊农业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据此提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始动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为根本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理论指引相对偏弱。根据太原市城乡结合部的现状,针对太原市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建设的需求,提出太原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生态、空间、产业、配套等方面对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建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村庄是城市边缘区动态变化中特殊的地域实体,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身特点。该文以郑州城市为例,论述了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边村空间重构与分化的阶段与特征。郑州城边村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城乡分离、城乡混杂、城乡一体的三个阶段,各阶段村庄发展在用地布局、产业发展、驱动因素、价值与空间形态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城边村发展不仅需要外在动力,更需要培养内生机制,其核心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最后,建议应培育有特色的村庄产业组群,以产业发展引导村庄空间适当集聚.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骏  王娟 《华中建筑》2011,29(12):116-119
依托嘉兴特钢新城项目,探讨大都市背景下城郊产业新城的总体发展和空间策划,提出产业和城市跨越式发展中的复合目标,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实现新城的准确定位,并落实于土地利用,城市空间、街区空间三个载体层面,从而保证城郊产业新城的活力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区的城乡空间系统是新型城镇化 的重要载体,探索适配乡镇地区的发展路径对于 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乡镇群落”是 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融合发展的集群单元,“群 落化发展”以乡镇群落为基本单元配置公共服 务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是大都市区统筹要素布 局、发挥集群优势、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大都市区乡镇群落化发展 的实践经验,解析乡镇群落的空间层级与聚合机 制,建立“地域分工”与“空间集群”的双重聚合 逻辑,形成“特色功能类型聚合”与“近域空间范 围聚合”的乡镇群落聚合发展研究技术路线,并 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乡镇群落化发展的聚合模式, 以期为规划与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乡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着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结构变化更为突出;同时关注城乡空间发展的演变进程,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发展趋势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最佳效率匹配,是解决城乡空间发展失衡的新视角.因此文章从空间效率视角审视县域城乡空间,通过梳理城乡空间效率体系,重构“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乡空间”,探讨在县域范围内产业—人居—生态空间的最优匹配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模式,最终建构从“企业联动—产业循环—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城乡空间”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合理的产业格局、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入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案例的研究,探索以城乡空间融合为途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规划研究框架,包括对城乡空间融合内涵、动力机制及现状城乡空间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三区三线”的划定奠定空间融合底盘,突出蓝绿生态空间网络的基底与城乡功能空间的融合布局,打造以交通网络为纽带,以产业空间和城乡居民点体系为重点,以配套设施为支撑的城乡空间融合格局,并以杭州市新塘街道为实例针对性编制了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策略,在城郊区域村庄规划编制中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已成为新时期重要任务。城郊区域乡村依托自身环境和资源优势,正成为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主体,但单个村庄往往无法独立承载,需多村联动、统筹安排其产业构成、空间组织、设施配套等方面,协调其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本文以溧阳市昆仑街道北部乡村片区的村庄规划为例,从产业发展引导、规划实施传导、空间组织管控等层面,分析城郊区域村庄现实困境和发展述求,系统梳理村庄空间优化组织策略,探索城郊区域村庄连片编制、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背景下发挥农业多功能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哈尔滨市的农业各单项功能和综合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其各区农业功能水平及农业多功能性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本研究旨在认识农业和乡村的功能价值与动态变化特征,为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州平原是整个温州市域农田分布最多,传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模式”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与乡镇居民点的扩张,在这里形成了复杂的城乡建设空间密集连绵区。随着新时期温州总体城市发展框架的重新塑造,这一地区的城乡空间组织和功能结构必然要随之调整。论文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以农村与乡镇为单元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空间的功能组织与尺度结构,以城乡统筹工作中的农房集聚改造为具体抓手,在温州城镇功能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农村文化与景观保护的目标导向下,探索一条与温州平原自然基底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的城乡统筹道路。  相似文献   

12.
引入多功能农业理论应对乡村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乡村规划理论的发展要求,提出乡村规划应着眼地区发展,改变"去农业"倾向,将农业的综合价值纳入规划研究的范畴,进行乡村发展战略规划。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农业板块战略发展规划为例,在规划中农业先行,以多功能能农业分区指导空间布局和模式,并进行用地概念规划。  相似文献   

13.
张沛  杨欢  张中华 《华中建筑》2013,(10):85-88
城乡一体化即城与乡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摒弃以往的“城市中心”发展论,更多关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联系.乡村空间是城乡空间中的“弱势空间”,以往的研究大多重“城”轻“乡”.该文立足乡村空间发展,研究乡村空间的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解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过程,探讨西部乡村地区凭借外部推动力激发内部自生长力的发展模式,试图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提出西部乡村地区双向螺旋式发展模式,最后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乐都县乡村地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展望未来,城乡边缘区无疑是未来城镇化压力最为剧烈的地区。城乡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有效的协调城乡两种社会经济和空间形态的关系是当今面临的重要挑战,决策者亟需一种更为综合整体的概念和方法。“多功能景观”的概念内在整合了多功能与多目标的进程,成为当今自然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概念;景观特征评估的方法通过识别与理解景观的内在特征从而指导、控制与容纳变化;景观管治的概念强调了各政治决策层级与社会利益团体的协调,以及与自然尺度的链接,以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废品村”看城乡结合部的灰色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非正式就业的集聚地带,提供了底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社会经济桥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品村”——八家和东小口——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力图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揭示这种城市灰色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在描述和记录实体空间变迁过程的基础上,阐释资本运动下不同主体对“废品村”的空间表征产生的影响,以及为空间改善所做的努力,从而构建这一灰色空间的多层次空间意义以及社会一空间相互塑造的机制。结论指出,“垃圾村”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边缘的一种景观呈现,重塑空间需要重视真正的空间使用者的需要,并从公共服务市场建构八手,改变城市废物管理的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民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发展为核心的苏南地区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9%的较高水平,在城乡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乡村振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对苏南地区乡村发展现状特征和问题的研判,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提出价值认知、布局优化、产业振兴、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方法和路径,对于促进该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一五”项目之一的郑煤机老厂区更 新改造为例,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引入“共轭理论”,通过对保护和开发的内在矛 盾梳理,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四种“共 轭模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共轭、生产和生活 的功能共轭、新增与旧有的空间共轭以及当地 和外来的人群共轭。根据四种共轭模式对郑煤 机老厂区进行改造,建立以文化、功能、空间和 人群的内在平衡。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保护工业 遗产,又能让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共生模式, 为城市老工业区持续更新和有机演进提供研究 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没有乡村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非农经济,而城市化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更必须关注现代农业发展的机会.利用所构造的非农发展指数和农业发展指数分析玉溪地级市的城乡经济关系,发现城市化欠发达导致玉溪处于城乡两元结构.薄弱的非农经济逼迫玉溪寻找现代农业发展机会,花卉种植成为自下而上的乡村农业发展战略,并显示因为花卉产业链的延伸而推动城镇非农经济的趋势.研究认为城乡统筹规划必须确保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能力和市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机制.玉溪的花卉产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自下而上衍生出城市非农产业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城乡间平衡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农村建设提出城乡区域规划的新理论体系——"新乡村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设想——半小时服务圈,达到同城市地区不同环境同治生活的目的,从而减少劳动力及人才流失,改变农村地区荒废化现象,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与活力,促进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