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分析水体周边热环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显著性,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考虑水体自身状况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讨论建筑布局、容积率、岸堤高度、滨水间距和绿化对水体周边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扩散及温度的影响。以住区内行人高度平面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质量分数相比,由于温度受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强,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随着远离水体的距离增加,水蒸气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岸堤高度对水体降温效应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对水蒸气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板式和点板式建筑布局的滨水建筑区域更利于水体对局地热湿环境中湿度的调节,容积率较低且中部具有较为宽敞通风廊道的滨水布局更利于水体对滨水建筑区温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城市微气候对人们室外活动的舒适度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以ENVI-met为主的数值模拟软件是研究室外微气候的重要手段。文章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相关主题词检索得到的327篇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ENVI-met模拟微气候领域研究的方向、方法及发展历程。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ENVI-met针对微气候的研究内容围绕缓解热岛效应展开,集中于分析城市形态(街谷朝向、高宽比)、环境构成(绿地、下垫面、建筑材料)的微气候影响效应和空气污染物扩散机制等主题,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研究方法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多软件结合进一步扩大研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国内外基于气候环境和节能方面的研究己经开始从房间和建筑尺度向城市街区尺度和城市地域尺度扩展。从以被动式和低能耗为目标的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设计方面最为有名的历届PLEA国际会议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的趋向。通过天津于家堡项目关于城市微气候优化策略的分析,研究城市微气候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户外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室外行人舒适度的前提条件.以广州4条不同等级和朝向的街道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街道微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发现街谷易形成局部高温区域,优化建筑界面形态可提高街谷风环境.通过提高街谷高宽比、优化建筑界面、增加通风廊道、加强路面透水性、提高绿化遮阳效率等多项城市设计策略协同作用,可以全面地提升街谷及附近街区的环境品质,改善街区整体微气候.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热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绿地斑块在缓解城市热岛、调节城市热环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衡阳县典型街区不同绿地斑块空间布局的降温效应进行了模拟,绿地斑块量变因子选取“斑块面积”“斑块空间格局”“斑块与风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主导风向布置大面积的斑块绿地,达到了最大强度的降温幅度;斑块空间布局均质式优于部分集中式,会达到最佳的降温效应;绿地率控制在20%~35%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谷康  曹静怡 《中国园林》2012,28(3):112-115
游憩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充当了人们休闲游憩生活的最主要载体.通过分析城市游憩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性,得出城市游憩对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以游憩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扬州市为例,对扬州市城市绿地进行现状踏勘,并对扬州市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扬州市现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游憩功能的扬州市绿地系统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杭州市玫瑰苑居住区选取4组典型的植物群落进行春季微气候调查,研究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与微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与微气候具有显著相关性.本文结合ENVI-met软件模拟研究植物群落对微气候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而分析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以及改善程度,为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提出建议,为...  相似文献   

8.
准确的量化城市建筑能源需求有助于实现建筑节能,但鲜有探讨严寒地区局域微气候差异对单体建筑供暖空调用能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体系,采用实测和EnergyPlus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以哈尔滨市南岗区14个典型空间的全年逐时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天气文件的典型单体办公建筑进行了能耗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LCZ类型的建筑供冷供热能耗和逐时冷热负荷均存在显著差异,供热需求明显高于供冷需求,LCZA密林总能耗最高,LCZ2多层高密度总能耗最低;不同地表形态特征对夏季典型日冷负荷的影响大于冬季典型日热负荷的影响;年供热能耗和总能耗与室外气温负相关,年供冷能耗与室外气温和相对湿度不具备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颂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0,26(3):14-18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和资源紧缺条件下,迫切需要以发挥生态功能、社会效益等综合功能为目标,符合城市空间快速演化规律,指导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是一对耦合的关系。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和模式以达到双方共存、综合效益最大化应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一种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生态功能、城市发展空间相互促进的耦合分析方法,基于GIS和多目标分析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确定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区域,为无锡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社区2km内尺度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空气动力模拟软件,融合绿地生物特征解释式,设置城市近地面层典型气候条件,模拟社区建筑群与绿地之间的局地微气候风温效应场景。模拟实验结果证实,绿地与建筑区域之间的气候效应与其布局方式密切相关,绿地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微气候风温环境的变化。正是由于不同空间格局绿地营造的不同微气候环境,因而不同规划设计方案对生境状况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从模拟结果来看,在绿地的不同布局环境中,绿地与建筑区之间微气候的风速大小、风场分布及温度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定量关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改善城市微气候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对于深圳等高密度城市,促进城市自然通风是改善微气候的关键之一。深圳自然通风评估方法引入城市气象和GIS等相关领域的基础数据和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了由管理办法、评估方法和技术支撑等三部分构成的完整框架。该方法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在深圳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城市内涝,我国当前倡导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场地设计中实现雨水汇聚后自消纳、不外排。在此雨水管理理念导向下,场地中的绿地设计需要实现对雨水的汇流、下渗、自然净化和排放等功能。缓解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实现绿地的雨水管理功能,应因地制宜,并尊重地域的气候环境特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多元化探索其设计策略。以深圳前海自贸区门户公园绿地设计建造为实证,通过绿地地形设计的数值化模拟,可视化集雨路径和计算集雨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建造系统布局的绿色雨水管理设施,并进一步评估雨水管理效果,检验设计建造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ArcGIS模拟,匹配雨量计算,设计后SWMM评估技术等综合应用,建立“目标研究—设计方案—模拟验证”的综合设计流程,提出通过因地制宜的高程设计和与场地匹配的系统雨水管理设施结合来实现城市绿地的高效雨水管理功能。以此为参考案例,建议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宜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提倡系统化、精细化、数值化结合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型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20 06—2011年重庆主 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 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 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 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 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 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 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 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 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 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 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是指人所享有的,具备重要生态与社会价值的城市空间.文章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爬取区域内部310个小区样点数据,选取小区特征、绿地设施、公共服务三大类12个因子,运用享乐价格法,剖析城市绿地对房价影响.结果表明:(1)小区的特征与基础设施的距离是决定房价的内在原因与根本因素;(2)绿地对房价也具有一定影响并存在差异,其中共享型绿地面积与自足型绿地可达性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3)居民对绿地具有一定需求且更愿意选择靠近大型公园与具有丰富绿地的社区进行居住.分析结果可为当前的绿地空间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以郑州市德化街为研究对象建立商业街道模型,实测和模拟相结合,量化分析了夏季商业街微气候特征。研究表明:(1)增加建筑高度和植物覆盖率,均可降低空气温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温差达到1.14℃,同时也改善了商业街空间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各测点之间最大PET温差达到了12.7℃。(2)植物由于蒸腾作用可显著增加街道空间相对湿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相对湿度差达到6.4%。(3)较高街道高宽比可提升风速,各测点全天平均风速最大相差1.10m/s。由此可得,较高的街道建筑和植物覆盖率对街道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程海帆  黄纯  胡荣  赵党书 《住区》2022,(6):44-51
以地域地理温和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滇池东岸呈贡老城(清民时期呈贡县城范围)为研究区,通过实测及模拟分析街巷的微气候异质特征;选取临近冬至日的实测及模拟,作为研判微气候舒适度的基础,探讨街谷朝向、空间尺度不同的微气候适应性特征:传统街巷的树枝型结构、“丁”字型交叉口、街巷高宽比为1.0~2.0、街谷朝向组合等空间特征使街巷在冬季具有较好的防风、保温保湿性能,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对比仿古街巷的直线型网络结构、“十”字型交叉口、街巷高宽比为0.5,以及与主导风向一致的主街朝向使风速加剧,过宽的空间尺度不利于形成建筑遮阴,导致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现象显著、适应性较为脆弱、环境舒适性偏低。  相似文献   

17.
毛杰  丁山 《建筑与文化》2016,(11):233-235
山西路广场是南京市鼓楼区集商业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结合场地区位、现状及使用人群等方面对该广场进行的概念性改造设计,是基于城市微气候调节理论的研究成果,以现实依据对场地进行系统的改造设计,为生态可持续性城市广场设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生态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陈睿智  杨青娟 《风景园林》2018,25(10):16-20
为探讨湿冷城市老人冬季户外活动如何适应休憩场地微气候,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冬季对冬季典型湿冷气候城市——成都市进行现场观察和微气候参数测量,结合TS-Givoni指标和微气候参数讨论老人户外休憩中在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微气候适应性选择。研究发现:当TS<2.0℃时,老人无户外休憩活动,当TS值≥2.1℃时,老人户外休憩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当2.0℃≤TS值<2.1℃时,老人户外休憩主要适应风速和太阳辐射照度而选择休憩时间和休憩地点。研究结果可为冬季湿冷气候城市户外适老休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对调节庭园微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研究期冀通过现代方法尽量真实的描述岭南庭园空间环境特征,探索岭南传统庭园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传承蕴藏其中的生态智慧。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其夏季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用标准有效温度综合评价夏季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园中水体与植物相结合的空间室外热环境质量最高。故在庭园设计中重视理水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夏季庭园热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广场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软件模拟分析与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分析表明广场周边建筑规划、植被设置、水体设置以及垫面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对于影响广场微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民广场夏季热环境的改善提出一些方法措施,包括绿化和水体的利用、铺地材料的选择、遮阴设计、周围建筑规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