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资讯     
整合外交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 11月5日,"利用外交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本刊记者应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关键是要明确"走出去"战略在今后20年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并在政府层面形成具体化的  相似文献   

2.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首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改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又恰逢试验区建立20周年。短短二十余年,中关村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成为2007年拥有21026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9064亿元的科技园区,它的创业、成长、发展、繁盛,始终贯穿着创新的精神,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华章,是各级政府、科技界、教育界携手奋斗的结果。现在人们提到中关村,总是能联想到蓬勃发展的高端科技产业、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中关村早已超越了一个地域的概念,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邢窑博物馆     
<正>邢白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它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为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的新格局。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2012年邢窑遗址得到确认,建造展示邢瓷文化的博物馆成为地方政府必然的选择。内部研究、办公空间和设备用房像一道城墙,把博物馆从周边农田及低矮破旧建筑形成的杂乱日常环境中剥离出来;这道城墙的另一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中华民居》2014,(6):122-122
正01"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疯狂的地标时代,每个城市都在建造自己的城市地标。"——著名建筑批评家、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明贤"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效应给中国建筑及房地产市场带来极大的机会,也给国内外的建筑设计师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大批开工的地标建筑,也令2014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地标年。"——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凌宏02与古代文化遗存相比,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20  相似文献   

5.
《中国住宅设施》2012,(12):7-10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的办公室门口,依旧挂着他多年前手书的四个字——"匠人营国"。他把自己比作个匠人,用建筑来建设自己的国家。2012年2月14日,这位"匠人"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这个奖项第一次授予了一位建筑学家。下面,本刊就从这位90岁的老人的传奇生涯中,看看他在世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都做了哪些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写意"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唐代著名文人王维提出的,写意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几百年来的文化领域内不断渗透发展,"意象化"或者说是"写意油画"是一百多年前西洋油画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直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写意文化观念的形成及发展进行简述,结合当代油画家的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写意语境对中国油画表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3年申博路,亿万华夏儿女终于梦想成真。百年回眸,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每5年举办一次的世博会,以其规模宏大和影响深远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界的“经济奥林匹克盛会”,它已被视为展示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舞台。孜孜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渴望在世博会历史上用新的科技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建造师》2008,(6)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为寻租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成为权力和利益相结合的基点。利益集团本身具有的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性;权力的市场化在诸如"权大于法"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及我国现行干部任用机制的框架下,政府权力与一些利益集团有日益紧密以至形成一个官僚利益集团的趋势。而现阶段我国又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故此,这种结合一旦形成一种趋势,就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所谓的"官僚利益集团"仅限于"寻租现象"的双方,即政府权力的掌握者和社会层面的经济利益集团,是就一种比较纯粹的状态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近十年来,大理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的背景下,抓住了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基础,以多元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推进;从单一景点文化营造建设转变成为多元文化片区建设;从单一形象宣传转变成为多元文化品牌培育和提升;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变成为多元产业融合互动;从单边地区竞争转变成为多边区域竞合。  相似文献   

10.
《建筑电气》2013,(11):50-50
以"繁荣建筑文化,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于10月20日~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对60年来我国建筑界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交流和展示。会议设立3 000 m2展览区域,展示建筑科技界各专业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引起外语教学界的关注。通过调查和测试发现: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汉语能力不够,对母语文化还没有准确、深刻的把握;英语能力偏低,缺乏表达母语文化所必需的英文词汇。探讨了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提出必须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的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教授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并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高速发展、全球一体经济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洋设计正继续在中国各地抢摊并且已逞风行之势。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新消费主义"和"新奢华主义"的国际浪潮中早已数典忘祖,也有不少人在饱食西方艺术大餐之余无奈地哀叹民族艺术的学问饥荒,艺术界正在体验着一种悲凉的文化混杂和虚荣。如果我们抽取和提炼民族传统文明中那许多独特的符号、元素、语汇甚至精神中一些美妙奇幻的内容,并通过当今审美意识指示下的新的手段,必定在当代艺术形式中寻找到相当广阔和持久的应用领地。人类的历史可能再次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再度"中兴"的辉煌机遇。  相似文献   

13.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浙江北部的多数城市和乡镇都地处或靠近山地丘陵地带,且现存“平原资源”开发趋于饱和状态,政府和设计师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如何合理、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建设“山地丘陵”的资源。文章结合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学分改革的教学实践,整合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调研两方面进行探索,建立符合浙北山地特征的“城镇-乡镇-村镇”分层规划和设计模型,为城市郊区和农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林生贵 《城市建筑》2013,(6):193-193
近些年,受奢华的欧洲风格装饰所影响,使用我们国家原有的古典景观设计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当我们的国家技术水平慢慢提高,综合国力慢慢增强,回归的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受到国人的关注。因此,我们需提倡将传统景观设计和现代住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新中式"的景观设计文化,让我国当代的居住环境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常健  吴雯 《华中建筑》2011,29(7):155-158
从古时的丝绸之路到现在人们对交流的向往从没减弱过,而随着科学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也对文化交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与方式是如此地紧密,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态度关系到文化生存的能力.该文拟运用社会学对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的研究成果来透视近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为发挥“十三行”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利用方便条件、面对国际社会开设“十三行博物馆”,作为广州宣传名片、树立名城特色标志,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开展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活动,以此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80年,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成立了古建筑设计与技术研究室,从事古建筑传统技术的研究、整理、继承工作,并在本公司范围内对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的创刊,为全国古建园林维修单位开辟了一个交流经验、提高古建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园地,我公司将和全国兄弟单位共同交流古建传统工艺技术,研究古建修缮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学习贯彻国家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杨建江  杨明 《华中建筑》2012,(12):138-141
中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是最早应用木结构建筑的国家之一。“材”本是指木结构中的矩形截面枋料,发展到北宋,“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及建造使用的一种模数单位。“材”的1/15被定义为1份,以材份为基础形成的材份制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日益成熟的表现。在李诫主编的《营造法式》中,材份制作为法规被详细地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然而对于材份制的成因学术界莫衰一是。该文从材截面高宽比及材等划分两个方面,对材份制成因进行探讨,提出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集中呈现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量古村落正伴随着空心化、环境恶化以及人为破坏而走向破败。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契机,我们小组成员选择韶关仁化石塘古村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结合地方文化与实际、多方参与的古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途径方面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