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窄河道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的水驱方向复杂.为了解井间的注采连通性和非均质性,以G1井组为例,开展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示踪剂用量和注入工艺进行设计,通过监测示踪剂产出量,对G1井组的高渗通道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表明:G1井组油水井间对应关系不均衡,注水井平面上的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长期注水冲刷,油层内部有高渗带和大孔道存在,且比较发育,大孔道孔喉半径最高接近20μm.在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孔道的存在及其对存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搞清井间连通关系、落实注入流体流向、流速等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高59-10断块两井组投入两种不同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示踪剂综合解释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了高渗层渗透率、波及体积以及相关物性参数,监测确定了油水井井间的连通状况等,为高59-10断块下一步调整方案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井间示踪剂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油藏工程手段。在确定注入水井间分配系数时,使用数学外推法解决示踪剂开采曲线不完整问题;应用分层体系实现多层油藏的示踪剂测试和综合解释,反求水淹层的地层参数。本文提到的这些方法和原理成功地用于乐安油田草31断块草13—711井组的示踪剂井间监测试验中,解释了井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和纵向上油层的动用状况,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层间治理接替和注采调控是实现稳油控水的有效手段,但治理中往往很难对高渗条带、大孔道及裂缝发育方向有定量认识。利用同位素监测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位素井间监测技术主要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通过对周围油井放射性示踪剂产出计算及峰值特征分析,利用示踪解释软件进行模拟计算,推导出多种地层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油水井之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及大孔道参数,为下步注采调控方案的制定、封堵大孔道、稳油控水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技术在南堡油田1-1区1-32断块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4+5、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超低渗透引入示踪剂监测井间动态技术,对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加以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非均质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注入水长期冲刷,局部孔渗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注入井与生产井间形成渗透性高于相邻其它部位的通道。这种高渗条带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水驱波及体积。注颗粒示踪剂识别大孔道技术是方法是在注水井中注入示踪元素,在周围的生产井中取样,分析示踪元素的产出浓度,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就可以了解井间油层的非均质特性,达到识别高渗条带或大孔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示踪剂及其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采油三厂近几年来引入了示踪剂监测井问动态技术研究,根据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和研究同位素示踪剂在稠油油藏中的流动机理及表现特征,建立示踪剂产出曲线模型和解释成果,利用该技术可以较好的确定注入水推进速度,了解油井的水淹方向及流体的波及状况,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计算高渗层有效渗透率和验证断层密封性,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可进一步评价井间剩余油分布情况,从而对油田生产开发提供明确指导,并为稠油油田后续调整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桩西油田106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层非均质性加剧,准确描述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等情况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配型示踪剂的优选与性能评价,借助示踪剂井间监测解释技术对桩106区块106-15-17井组的储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进行监测与定量解析。结果表明,井组油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桩106-14-18井为主要受效井,桩106-15-X18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受非均质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胡状集油田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后表现为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并且很快在注采井间形成高渗条带,影响开发效果。如何对高渗条带识别,成为改善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微相法、测井评价方法、示踪剂监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对高渗条带识别的研究,为下步措施安排提供了可靠的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上油田注水井网开发,认识油水井连通性及提高剖面改善措施的作业需求,介绍了示踪剂技术原理,梳理了海上油田示踪剂监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取样检测和解释分析等质控原则。对如何高效开展海上油田井间示踪剂技术,更好地掌握水驱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磊  喻高明  邵长春 《当代化工》2016,(8):1788-1790
近年来,井间示踪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微量物质井间示踪监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已逐渐发展成为井间示踪监测技术的主流。通过井间示踪剂监测研究,可以找出注入水平面上水驱方向与水驱速度,油层物性的各向异性,注入水是否沿高渗层水窜,这些对油藏后期调整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两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连通性变好、物性改善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则会出现渗流通道被堵塞、随着注水的进行注水压力大幅提高。Ⅱ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变强,储层逐渐变为亲水性,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常用示踪剂半解析解释方法,由于建模过程复杂,对示踪剂扩散系数等经验化处理,无法快速、准确提供水窜通道解释结果。基于示踪剂井间运移规律,采用降低维度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由整个注入层位集中至水窜通道,并建立示踪剂一维扩散模型,利用Laplace逆变换进行求解。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快速调参,实现对井间水窜通道的定量解释。通过调整注入水突进速度、扩散系数、井筒稀释系数三个变量,拟合示踪剂实际产出曲线,获得目标井组的实际注入水突进速度、无效水循环比例、水窜通道体积等参数,形成一套井间水窜通道快速评价方法,与半解析方法对比发现,解释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搞清高76区块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在该区块开展了示踪剂井间监测,为下步开展区块精细注水开发提供比较确切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复杂、次生变化大,强烈的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井间连通性,而井间连通性研究是正确认识油藏、开发油藏的关键。在大量文章检索的基础上,概述了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方法;指出结合多方资料作出的连通性分析可靠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嫩二段进水后易导致区域成片套损的发生,控制嫩二段套损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查找进水通道控制进水,为验证无通道报废更新井是否为进水通道,通过示踪剂监测技术,在嫩二段无通道报废更新井注入示踪剂,对周围3口油井补开嫩二段,封堵油层,通过连续取样化验分析,其中2口油井见到示踪剂,证明注入水能够通过无通道报废更新井注入嫩二段。为避免进水采取两方面对策:一是已更新无通道报废井采取降压注水措施,二是新出现的无通道报废注水井不更新。认清嫩二段重要的进水通道,有效避免嫩二段进水。  相似文献   

18.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利用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注水井与周围生产井间的连通情况、推进速度及波及体积,判断储层裂缝、断层封流及窜流通道位置等,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井间化学示踪剂监测技术原理以及在黄沙坨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注水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注采井之间储集层高渗透带、地下流体运动规律、井间连通性等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注水井注入配伍性好的示踪剂,监测不同方向油井的产出特征,利用解释软件计算得到各种地层参数,准确了解油水井间存在的高渗透率层参数,为河11断块的注采调整或化堵调剖等控水稳油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以实现跟踪注入流体,监测其流动方向以及波及情况,掌握井间及地层的连通情况,是重要的油藏开发监测技术。在油田示踪剂监测技术中使用的油田示踪剂种类及其检测是该技术的关键,也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油田示踪剂种类、作用以及检测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