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提出了仲钨酸铵(APT)蒸发结晶过程酸碱反应→仲钨酸根A-B转变→相交的成核机理.讨论了现有直接统计的方法测定APT成核速率的困难.将最终产品的粒度分布数据与一定结晶时刻晶体生长质量速率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建立了APT成核速率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APT晶体生长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小晶粒线生长速率的差异,以及破碎、晶粒附聚和二次成核给结果带来的可能偏差.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聚氨酯发泡过程中成核剂的添加量、颗粒大小及颗粒的表面状态对气泡成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核剂的加入可有效地促进气泡成核,降低泡孔尺寸;大尺寸颗粒的成核效果要好于小尺寸颗粒;成核剂的颗粒状态对气泡成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成核剂纳米氧化镁和纳米氧化硅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结晶速率的影响。通过等温结晶差热分析(DSC)研究了纳米氧化镁在不同含量、不同温度下对PET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用纳米氧化镁和纳米氧化硅填充PET体系的非等温结晶DSC,由所得冷结晶峰温度值和热结晶峰温度值的对比,探索纳米成核剂对PET结晶速率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成核剂均能明显提高PET的结晶速率,而纳米氧化镁比纳米氧化硅对促进PET的结晶效果更好;添加不同含量的纳米氧化镁对PET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结晶影响不同,在所研究的范围内,1.0%的添加量较有利于PET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冷却速率对β成核剂改性聚丙烯(PP)结晶行为的影响。冷却速率越慢,高温停留时间越长,则PP中β晶型含量越高,PP的冲击强度越高。冷却速率为5℃/min时,PP中β晶型质量分数达86.12%;冷却速率为20℃/min时,β晶型质量分数为72.04%;而当试样以极快速冷却时,β晶型含量为0。β晶型PP的结晶速率慢于α晶型PP,只有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内等温结晶时,β晶型PP的结晶速率才快于α晶型PP。因此,一般加工工艺条件下β晶型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结晶成核速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输出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给出了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磷酸二氢铵结晶成核速率的方法。在对网络进行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了磷酸二氢铵结晶生长速率与过饱和度、冷却温度、饱和温度及悬浮密度和之间的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文中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准确、快速地预测结晶成核速率的变化,预测值与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5.9%,表明该网络预测模型有很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成核剂A对聚甲醛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差热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仪及力学性能测试设备考察了成核剂A对聚甲醛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成核剂A的加入,使得聚甲醛球晶细化,结晶速度加快,结晶过程为异相成核三维生长过程;且不改变POM的结晶晶型.但结晶度下降,微晶尺寸增大;含有成核剂A的POM具有较高的缺口冲击强应,使得POM的缺口敏感性下降,因而可扩大POM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室温条件下Mult-920成核剂对全同聚1-丁烯(iPB)的晶型转变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核剂对iPB具有很好的成核作用;成核剂对晶型转变速率的影响较大,加有成核剂的iPB的晶型转变完成一半的时间只需要1.6 h,明显低于iPB的28.5 h;在力学性能方面,iPB需要72.0 h左右达到性能稳定,加有成核剂的iPB只需要24.0 h便可以达到性能稳定,从而说明成核剂能很好地加快iPB的晶型转变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