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使用玻璃钢抽油杆、H_1型超高强度抽油杆和D级抽油杆对产液量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对于不同的井况、不同的抽油机机型和不同的可选抽油泵系列,使用玻璃钢抽油杆、H_1型超高强度抽油杆相对使用D级抽油杆的增产效果有较大差别。实际使用中必须根据井况、已有抽油机和可选抽油泵系列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后选择抽油杆类型。  相似文献   

3.
抽油井在修井作业起抽油杆时,抽油杆从井内带出的油会污染井场,为此,研发了抽油杆净油工具.采用0.8~1.2 mm厚的铁皮制作成上部为撸抽油杆的小孔,小孔对应抽油杆直径的尺寸,工具的中部为漏斗状,漏斗的下部开口尺寸略小于油管内径以便回收油污,漏斗的上部作有隔层,以便塞棉纱配合小孔撸抽油杆上的油,从中间一分为二,采用开夹式,两长夹把铆在两半漏斗外侧,用弹簧连接,漏斗两侧做有吊耳以拴软绳在油井的套管闸门上.使用后,可以把抽油杆带出的油撸下后通过漏斗流回油管内,采用开夹式,操作方便.适用于油井修井作业起抽油杆工序中,具有环保作用,简单易行,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抽油杆柱断裂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油杆柱断裂是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某采油厂10个月内抽油杆柱断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抽油杆柱断裂原因主要是:(1)杆柱组合等参数设计不合理,使抽油杆超负荷工作,承受的应力超过了耐久极限。(2)服役时间超过了安全使用期;(3)制造缺陷;(4)运输和使用抽油杆时处理不当,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地降低生产费用 ,有必要采用直径小于 4 in的套管对生产井进行完井作业。采用直径小于 3 in的套管进行完井 ,会使传统的人工举升方法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利用。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挠性油管举升生产流体的机械泵抽系统 ,采用该系统解决了泵抽深度和泵效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Wiet.  CJ  郑津侪 《国外油田工程》1996,12(6):17-19
1987年,加拿大的Redwater油田开始进行抽油杆的检测和修复。除了购买新杆的可行性选择之外,检测处理过程还提供了确定不同规格等级抽油杆在Redwater油田使用的效果。通过对数据库中与油杆检修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失效较为严重的抽油杆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文留油田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 ,杆断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进的XJ- 型抽油杆现场检测装置 ,利用涡流电磁感应原理 ,可以在起下抽油杆作业的同时 ,对裂纹、坑蚀、损伤等缺陷以声光方式报警。从而既可避免大量旧抽油杆盲目报废 ,又可减少抽油杆井下断裂事故  相似文献   

8.
空心抽油杆热洗清蜡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空心抽油杆热洗清蜡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玉门油田的试验应用推广情况,并用多年生产实践统计数据资料的对比,说明了该项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及取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冯耀忠 《石油机械》2004,32(3):58-58
为了提高抽油杆的抗腐蚀、耐磨损性能及其使用可靠性。俄罗斯对抽油杆实施扩散镀锌处理,并对其技术和使用性能进行了室内和矿场试验。为了揭示抽油杆表面扩散镀锌层的结构,对扩散镀锌抽油杆的横向切片做了金相学分析:扩散镀锌层为含铁7%-15%的致密δ1相铁锌合金和紧贴钢基的、厚  相似文献   

10.
配合皮带抽油机应用连续抽油杆和耐高温高压深井泵,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实现有泵抽油系统在深井的应用。试验表明连续抽油杆现场操作方便,可连续起下作业,缩短作用时间,由于无接箍和丝扣,重量轻,下泵深,杆管磨损少,工人可靠性大大增强,配合皮带抽油机生产能提高深抽油井产量和延长油井免修期,消除了普通抽油杆接箍的活塞效应,增油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oty数学模型为基础,对定向井杆柱、液柱进行了受力分析,给出了描述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两步二阶显示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从而解决了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位模拟问题。同时指出了定向井数学模型与会在井数学模型的区别。从模拟结果看,定向并与直井的地面示功国和泵示功图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定向井进行设计时要采用适合于定向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有杆泵诊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庆吉  宋考平 《石油学报》1997,18(1):133-136
本文给出了考虑杆柱、液柱、管柱组成的有杆泵系统的泵况诊断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描述系统振动的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及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周期性条件组成。对于所给的双曲型方程组,经特征变换变成了便于作数值计算的形式。由于考虑了带有曲线井轴的情况,该模型适用于水平井的情况,并以直井、斜井、定向井为特殊情况。编制了应用软件,对四口井地面示功图计算了泵功图,并对泵故障进行了诊断,诊断结果与检泵作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抽油机井合理间抽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间抽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抽油机井在间抽过程中泵抽产量、沉没度以及液面恢复时沉没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根据泵抽过程中流压变化与电容器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的相似性,确立了抽油机井间抽过程中流压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该数学模型及沃格尔方程,导出了间抽过程中地层渗流方程,根据以上方程,通过在坐标系中做图的方法,确定出了抽油机井的合理间抽区间,并给出了确定合理间抽制度的系统方法。根据以上系统分析,取得了对间抽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有杆泵抽油机井抽油参数设计及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依据APIRP11L的思路,结合油田矿场实际,建立一套能够预测几十年油井生产工况,做出全面的三抽设备优选和规划,有效地降低一次投资和运行费用。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一套既能手算,又能用计算机计算的优化规划方法。使抽油参数设计建立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同时,初步解决了加重杆设计问题,确保中和点在加重杆上,有效地减少中和点附近抽油杆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15.
稠油斜直井有杆泵抽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第一组稠油料直井应用有杆泵抽油的情况,通过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满足稠油热采不动管柱注汽和采油的要求。介绍了斜直井稠油热采有杆泵抽油配套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对斜直井的主要技术难点──外直井抽油杆扶正器的间距和斜直井抽油机悬点负荷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最后总结了斜直井有杆泵抽油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电动机转速波动的有杆抽油系统预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用高转差或超高转差电动机驱动有杆抽油系统时,电动机工作转速存在较大波动。为此,考虑了电动机转速波动,建立了有杆抽油系统动态参数预测模型,即描述曲柄运动规律的动力学微分方程与描述抽油杆柱振动的波动方程。由于动力学微分方程的非线性以及动力学方程波动方程之间的高度耦合,很难直接用差分法求其数值解。文中提出的一种迭代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编制的软件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抽油井井下设备磁化现象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直到目前仍有不少人不了解井下磁化现象及其给油井造成的危害 ,还有一些人对油井是否存在着磁化现象持怀疑态度。大量的现场检测证明 ,抽油井磁化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抽油井被磁化后 ,不仅能够导致泵漏 ,泵效低 ,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 ,而且造成检泵频繁 ,使作业费居高不下。针对磁化现象给油井造成危害以及抽油井被磁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对如何解决抽油井被磁化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油井智能间抽采油控制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抽油机节能控制器,通过检测电机的功率间接判断井下供液能力的大小。控制器可以延长低产油井的开采寿命,减少各机械部件的磨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运行可靠,安装方便。  相似文献   

19.
传统抽油机井的载荷位移测试过程繁琐、存在安全隐患,固定载荷传感器标校困难、测试精度低。采用便携式载荷位移测试技术,通过采集光杆上、下抽汲运动中横向变化量及加速度,可测得光杆载荷位移数值,并给出示功图。测试时只需将传感器安装在光杆上,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即可快捷在线精准测量。329台、180万井次实际应用表明:测试结果满足精度要求,操作安全简便,示功图能真实反映抽油机井生产工况。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基于信息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指出目前油田使用的有杆泵采油井工况诊断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将网络技术与有杆泵采油井工况诊断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有杆泵采油井工况、故障的异地远程诊断,进一步降低油井管理成本,提高油井管理的科学性。采用基于Internet的编程思想,应用ASP和ADO技术,结合HTML语言实现了有杆泵采油井故障的远程诊断,该诊断模式将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区分开来,形成相互独立的2个系统,降低了对用户端的硬件要求,用户端为统一的浏览器,浏览器端只需1个浏览器和通用的软件平台就可以向用户提供风格一致的操作方式,实现了跨平台的系统应用。另外,可降低用户的维护、培训等费用,也方便了服务器端对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不断升级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