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静 《煤化工》2022,(6):160-163
介绍了分散剂、稳定剂、辅助剂等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对水煤浆性能影响较大的添加剂分散剂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水煤浆分散剂主要有木质素系、萘系等,根据分散剂特点进行复配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浆性能、降低成本。简单分析了水煤浆添加剂的发展方向,认为充分利用含油废水、焦化废水、印染废水等制备水煤浆添加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复合型水煤浆添加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财胜  杨红波 《煤化工》2008,36(1):41-43
探讨了以碱木质素为主要原料合成水煤浆添加剂的原理。采用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对木质素进行磺化缩聚改性,提高了此类添加剂的成浆性能,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法确定了复合型水煤浆添加剂DCS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不同煤种的成浆实验表明,DCS除具有萘系水煤浆添加剂的良好的分散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复合型水煤浆添加剂。DCS添加剂可以提高水煤浆的成浆性能,降低其制浆成本,促进水煤浆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煤浆添加剂的选择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公司三期改造采用美国Texaco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其工艺为一定浓度的水煤浆与氧气一同通过工艺烧嘴进入气化炉,制得粗合成气,分离后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生产。为了确保工艺稳定运行,公司在选定了符合工艺要求的优质煤种的情况下,对水煤浆的性能提出了要求。水煤浆添加剂的性能是影响水煤浆粘度、稳定性、煤浆浓度和成本等重要参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司通过多次试验并结合成本来选择合适的水煤浆添加剂配方及最佳水煤浆浓度和添加剂加量。以下是选择水煤浆添加剂试验过程的小结。  相似文献   

4.
水煤浆添加剂在高浓度水煤浆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长丽 《贵州化工》2006,31(2):10-12
讨论了水煤浆添加剂的性质、功能、分类及其在高浓度水煤浆制备工艺中的加入方式和所起的作用。级配技术和添加剂技术制备高浓度水煤浆的关键技术,为保证水煤浆的最终性能,水煤浆添加剂技术尤其重要,必须考虑分散剂和稳定剂之间的配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水煤浆添加剂的性质、功能、分类及其在高浓度水煤浆制备工艺中的加入方式和所起的作用。级配技术和添加剂技术制备高浓度水煤浆的关键技术。为保证水煤浆的最终性能。水煤浆添加剂技术尤其重要,必须考虑分散剂和稳定剂之间的配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水煤浆添加剂及其制浆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斌 《大氮肥》1997,20(3):200-203
测定和比较6种水煤浆添加剂的主要性能及其所制水煤浆的表观粘度、稳定性和流动性,为渭河化肥厂工业制浆选择合适的水煤浆添加剂及检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煤化工》2015,(5):34-37
基于湿式溢流型棒磨机制备工艺,采用华亭煤和甲醇厂废水制备水煤浆,分析了废水水煤浆与原水水煤浆的性能差异,研究了粒度分布和添加剂用量对废水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水水煤浆具有较高的p H值,表观黏度有所降低,稳定性较好;适宜的粒度分布可以提高水煤浆浓度,改善煤浆稳定性;适宜的添加剂用量可以明显降低煤浆的表观黏度,提高煤浆的稳定性;通过工业试验,获得了煤浆性能最佳时的磨机钢棒填充量为80 t和添加剂用量为1.24‰。  相似文献   

8.
研究并制备一种添加牛粪代替部分煤粉的新型水煤浆,并对多种水煤浆添加剂进行筛选,发现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对水煤浆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最终选出最佳的添加剂使用方案,即将0.3%的木质素磺酸盐OT-4水煤浆添加剂和0.2%的萘磺酸盐水煤浆添加剂复配使用,水煤浆的粘度将降到最低(678mPa·s-1)。  相似文献   

9.
《煤化工》2016,(2):43-46
结合大唐呼伦贝尔化肥有限公司褐煤制备水煤浆的生产运行现状,详细分析了温度对褐煤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即温度对水煤浆表观黏度、流变性能及添加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温度控制在40℃~70℃,添加剂的活性作用高,水煤浆流动性好,褐煤成浆性好。同时介绍了实际生产中控制煤浆温度的措施,主要通过调节制浆用水温度、提高添加剂温度、保证原料煤温度等,可以有效提高水煤浆浓度。  相似文献   

10.
煤化工企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生产废水制备水煤浆,以减少生产废水的处理量。以宁东煤为研究对象,以水煤浆黏度和流动性为试验指标,通过试验考察COD、TDS、p H值、添加剂用量等因素对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煤浆黏度较流动性更敏感,当添加剂质量分数为0.25%时,制备的水煤浆黏度、流动性满足气化系统工艺要求;制浆水中的COD含量不仅影响水煤浆黏度,还影响其流变性,正常情况下COD质量浓度应控制在400 mg/L以下;制浆水中COD质量浓度大于400 mg/L时,可通过改变添加剂用量和更换添加剂种类等方法改善浆体性能;p H值和TDS值对水煤浆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水煤浆工业中普遍使用的阴离子和非离子分散刑的种类作了介绍,简要概括了其分散机理。并对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水煤浆分散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水煤浆 ( CWS)是一种新型煤基液体燃料 .分散剂是水煤浆添加剂中的主要组分 ,是决定水煤浆性能的关键 .对水煤浆工业中普遍使用的阴离子型分散剂包括萘系、聚烯烃系、聚羧酸系、腐殖酸系和木质素磺酸盐系分散剂进行了评述 ,对非离子型分散剂和复配分散剂作了介绍 ,探讨了分散剂的分子结构对煤浆的流变性和静态稳定性的影响 ,并对水煤浆分散剂的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造纸黑液处理物和两种添加剂对义马煤成浆性能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 ,将造纸黑液进行磺化、缩合、复配、改性 ,所得产物与其它两种添加剂相比性能良好。其对义马煤所制水煤浆 (煤浆浓度 6 3% )流动性好 ,性能稳定。其与工业 TEAXCO气化装置所用的添加剂 (水剂 )制取的水煤浆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14.
水煤浆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水煤浆添加剂结构特征对煤成浆性能影响的研究情况及新型高效添加剂的研究进展。目前制浆添加剂主要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我国与国外的水煤浆添加剂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分散降粘性质方面,高效、价廉、适用性广的添加剂为数并不多。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我国水煤浆技术的发展慨况 ,对连续磨浆与间歇磨浆、湿法制浆与干法制浆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有关水煤浆制备与应用的关键技术 ,如添加剂与水煤浆的新品种、水煤浆的燃烧与除灰、水煤浆的常压气化、超低灰似油水煤浆等 ,提出了提高和普及水煤浆应用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煤浆技术研究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煤浆技术经过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期实验室阶段快速研究,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本文就近期国内外煤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对煤浆工业研究中尚需解决的煤浆静、动态稳定性及其规范化、统一的测试评价方法、添加剂与不同煤种间相互匹配性规律及新型、高效、适应性广、价廉的新一代添加剂的开发,以及建立水煤浆技术专用数据库甚至计算机专家系统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云南化工》2018,(12):46-48
简述了配煤技术、粒度级配技术以及新型添加剂对煤气化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煤浆提浓及对装置运行的影响。以某公司30万t/a煤制甲醇为例,经计算分析,水煤浆浓度每提高1%,可直接带来近千万元的利润,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8.
水煤浆添加剂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介绍了日本、美国开发的一系列水煤浆添加剂的特点,并从性能上给予了评价;概述了国内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尤其列举了国内有关木质素类添加剂的研究成果。从煤的分散机理方面阐述了聚苯乙烯磺酸钠与亚甲基磺酸盐两类添加剂的差异在于吸附方式的不同,指出了木质素作为水煤浆添加剂的优势及其在我国利用的广阔前景。最后阐述了目前水煤浆添加剂对煤的作用机理的两种理论:双电子层与空间位阻理论;空间位阻与熵斥力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9.
添加剂类型与超声辐照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大同和神木煤制备水煤浆,考察了超声辐照与添加剂类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类型的添加剂,超声辐照后煤浆各性质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即辐照能显著改善各煤 流变特性以及大幅度提高煤浆的静态稳定性,添加剂加入量为1%时,辐地 煤浆表现粘度增另,在相同的辐照条件下,煤浆表观粘度的增加与添加剂的分散相有关,添加剂的分散性越强,其煤浆的表观粘度增另越是有离子添加剂比非离子添加剂更有利于辐照对煤浆  相似文献   

20.
Coal–water slurry (CWS) holds promise to offer a long-term alternative to fuel oil, and also it is being conceived as an attractive fuel for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in India.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CWS technology, viz., the additive package, concentration of additive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of coal, solids loading, methodology for CWS formulation and its rheolog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reported here. The effect of the two newly developed anionic additives in the formulation of CWS has been studied. The basic parameters were established taking beneficiated Ledo coal samples with 9.7% ash content. Ball milling of the coal samples in a wet grinding process could produc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most suited for highly loaded CWS. Coal loadings to the extent of 70% in the CWS have been achieved using a concentration of 0.8 wt.% (on coal charge) of the naphthalene-based additive referred to as ‘P’. Using 0.9 wt.% of the naphthalene-toluene-based additive denoted as ‘R’, a coal loading of 69% has been achieved. The viscosities of the slurries were found to be below 1000 mPa s. The shelf lives of slurries were found to be 22 and 20 days with the use of additives P and R, respectively, in the CWS formulation. The two additives functioned well in CWS formulation with Sirka coal having relatively higher ash content (14.4%). Using the specified concentration of the additives P and R, the solid loadings of 67% and 65%, respectively,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established parameters. The lower values of solids loading from Sirka coal than that from Ledo coal in CWS formulation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percentages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OH and OCOOH), ash content and higher O/C ratio of Sirka c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