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的疗效。方法选择观察组60例行LEEP刀治疗,对照组60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即CKC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2组患者的治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冷刀锥切诊治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CIN Ⅲ级行宫颈冷刀锥切治疗的患者联合应用LCT和HR-HPV检测随访。结果 120例中复发5例,HR-HPV持续阳性占100%;LCT异常占60%;病理为宫颈管内病灶占60%;腺体受累占40%;HR-HPV阴性及术后转阴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1)HR-HPV持续感染、绝经后宫颈管内病灶及伴有腺体受累均为术后CIN复发的高危因素,同时有2个或以上高危因素患者复发几率增加。手术后HR-HPV转阴患者可排除复发的危险性。(2)LCT和检测HR-HPV不仅可以评价宫颈锥切治疗效果,而且可以作为术后追踪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冷刀锥切术治疗育龄期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9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接受冷刀锥切治疗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宫颈冷刀锥切术后的宫颈狭窄、病变复发、以及术后2年的妊娠结局。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大出血,2例术后发热,最高体温38.8℃,经抗生素治疗痊愈。所有患者术后6~8周宫颈完全修复,随诊7个月~3年,复发6例,复发率6.67%。结论冷刀锥切术对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自2004年至2010年12月来我院经内镜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121例病例,其中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诊断与术前活组织检查诊断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63例患者中,术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共有23例(36.5%),腺瘤患者共有40例(63.5%);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共有58例患者中,术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共有50例(86.3%),腺瘤患者共有8例(13.8%)。73例浸润性腺癌患者中,有2例伴有肝脏转移,4例有组织转移,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癌结节患者9例。结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术后诊断差异较大,诊断时应警惕存在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对于一些疑似病例可进行临床综合诊断以排除癌变的可能,避免造成诊断失误耽误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93例CI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宫颈涂片巴氏分级法,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阴道镜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3例患者物理治疗6例,宫颈锥切术治疗87例,治疗后86例无异常发现,治愈率为92.5%。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4例,切缘无病变累及者1例,有病变累及者3例,5例出现术中、术后下腹痛,持续时间较短,均自行缓解。结论阴道镜检查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婚育状况、病变程度、范围等因素,做到治疗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39例传统巴氏涂片阳性病例的细胞学结果与其宫颈活检的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探讨传统巴氏涂片对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有效性。方法用传统巴氏刮板刮取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细胞学阳性的病例再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取多点活检。结果239例病人的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炎症123例(51.46%);CINⅠ43例(17.99%);CINⅡ25例(10.46%);CINⅢ41例(17.15%,其中CIS7例);浸润癌7例(2.93%)。结论传统巴氏涂片能早期发现CIN尤其是CINⅡ以上病变,是早期宫颈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后妊娠结局。方法 428例行LEEP术后妊娠的50例病例的妊娠结局,与同期未行LEEP术的50例正常妊娠妇女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LEEP术后50例孕妇足月妊娠47例,对照组:足月妊娠49例,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EEP术对CIN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也不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35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15min,平均9min,平均出血量8mL。慢性宫颈炎治愈率达98.66%;CINⅠ~Ⅱ级治愈率100%,CINⅢ级治愈率75%,宫颈湿疣治愈率100%。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收入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治疗,胃楔形切除13例,近端半胃切除16例,远端半胃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联合肝转移结节切除2例。9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其中包括2例肝脏转移患者并术后辅以局部介入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15例CD117阳性14例,93.3%为阳性。随访2~28个月,4例死亡,其余33例患者均尚健在。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的各种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有肝脏转移的GIST,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术后辅以甲磺酸依马替尼,联合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间收治的4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GIST多发于胃59.5%(25/42)和小肠21.4%(9/42);食管,结肠,直肠和腹腔其他位置相对较少。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痛,腹部包块占30.9%(13/42);黑便或呕血占16.6%(7/4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5.2%(40/42),CD34(+)73.8%(31/42)。除1例就诊时已发生转移,余41例均获得根治性或局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97.6%(41/42)。术后转移复发率为11.9%(5/42)。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与大肠GIST用内窥镜检查,小肠GIST用钡餐造影加检查均可明显提高诊断率,CD117及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Greevec是目前术后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