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犯罪的重要载体和条件,其空间品质的优劣对防卫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我国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由于缺少对防卫安全的足够重视,容易形成缺失可防卫性的消极空间。文章以CPTED理论为基础,以长春市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的安全需求、空间属性和场地特征等因素,通过消除刺激犯罪的环境因素和减少犯罪机会等手段,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监控和领域感来提高可防卫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防卫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的重视,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等缺陷往往会诱发犯罪行为。本文对长春市桂林路周边环境防卫安全设计进行研究,根据CPTED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造,解决现有问题,从而遏制犯罪,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环境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通过支持和激发有意义的城市公共活动,城市公共环境可以成为城市整体中更为意义重大的组成部分。从可防卫空间理论的四个主要关注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环境与城市公共活动建立良性关系,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自纽曼提出“可防卫空间”理论30年来,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与实践反映出的多元方法现在被称为“第二代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建议防止犯罪应采用综合方法,重点探讨了如何结合规划及社会和管理的各方面来防止犯罪。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问题也愈发尖锐,其中频发的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对于城中村安全问题的深刻思考。CPTED理论指出物质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而街巷空间作为城中村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实行犯罪防控的重点区域。因此文章引入空间句法对典型城中村案例的街巷空间分别进行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探究其街巷空间结构对犯罪防控的影响,并提出适应当前存量规划新阶段的城中村犯罪防控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性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和设计,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这个小角度切入,分析座椅的各种设计形式及其意义,从而引起人们对城市建设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当代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论述了在多元文化下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追求人性化的趋向。共享空间的设计与自然生态、城市环境及历史文脉等人性化因素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并在高技术的条件下出现了复合化、立体化、高空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环境设计。概括地说,"城市设计"的领域是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密切相关的,但它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 相似文献
10.
11.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外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层面的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研究到微观层面的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与犯罪关系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国外CPTED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国外社区空间环境要素,如领域感、监视性、空间维护、入口控制等与犯罪存在显著关联,强化这些要素表象,可以有效地抑制社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群”论——一种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由不同规模层次、不同性质群构成的整体。该文以群的概念对城市一定地段范围内的建筑形体空间组织及其相关要素的集合进行阐释,探究城市中建筑空间的形态构成特征,进而总结出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设计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通过对美国三个小型公园的设计研究过程和建成使用调查资料的采集及分析,总结了它们各具特色的设计特征,指出消极空间经过积极转型后对增加地区活力、促进公共生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空间品质和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伴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提升。本文基于色彩对增添城市风采、提高城市艺术文明程度的重要性,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文化性及大众参与性,对长春市地铁2号线各站的公共艺术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究“色彩”在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精神风貌体现的作用,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建设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