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离开丽江的念头或许永远是不可忍受的,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像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是天堂。”当半个多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先生离开丽江时发出如此感慨,我们不得不赞叹丽江——那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天堂。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12,(6):123-123
五年前的四月,我第一次到西安。早晨七点,走出火车站,凉凉的空气中混杂着并不好闻的气味。第一眼看到的是灰蓝的天空和灰灰的城墙。接着,突然感觉到耳朵中灌入了一些没有听过的方言,对,就是陕西话。后来的三年中,每次假期结束回到这里,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心安。而离开将近两年之后再次回到这里,熟悉与陌生交杂。钟楼永远熙熙攘攘,游客与逛街者是两大主力;“娃娃头”味道不变,就是涨价了;地下通道里歌手的调调还是神似许巍……吃好久没吃过的食物,见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只不过刚把情绪培养起来的时候,就又要离开。  相似文献   

3.
怀念龙虾     
《Planning》2015,(8)
<正>我怀念那只龙虾,它是我姑父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我忠实的伙伴,我非常喜欢它,它整整陪伴了我一年多。可就在一个月前,死神向他靠拢了,它吃不下了,也喝不下,过了几天,不用说,你也知道它怎么啦!我十分伤心。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这只龙虾。当初姑父送给我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给它喂点虾米,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当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吃虾米的,它就会离开那些食物,甚至于还用钳子把食物踢开,好像  相似文献   

4.
村庄     
村庄的影子早已印在了我的心里,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岁月虽然逐渐苍老,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但我心中的那个村庄永远都不会改变,它是我永远的村庄.那里有我童年的足迹,是我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欢声笑语,是我无法忘怀的地方;那里是我永远的记忆,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43)
<正>"本周我们的挑战任务是‘离开手机的日子’,挑战时间为期一周,裁判员就是家长……"何老师正在布置他挖空心思让我们感到晴天霹雳般的体验任务。是啊,让我们体验做盲人、买菜、父母一天,我们都没意见,并乐在其中,但体验离开手机的日子,这任务肯定完成不了。人不离机,机不离人,我可是手机的忠实粉丝,离开手机,而且是漫长的一个星期,这不要了我和手机的命啊!  相似文献   

6.
费麟 《建筑学报》2004,(8):52-53
2004年3月22日那天,春寒料峭。亲爱的妈妈平静地永远离开我们了。自从我七岁丧父之后,六十二个春秋,我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个不愿看到的现实,让我感到茫然。我悲痛,我怀念。作为我国第一代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她除了留下一些建筑作品与著作之外,还给我们后辈留下了一本自己编印的《傲霜集》。是取东坡诗意:“菊残犹有傲霜枝”,以自励而己。集中的诗词、书画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她平凡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勤奋的一生。正如她的“自勉一首”中所述:不慕虚名不慕金,平生三乐慰余心。诗书字画殷勤习,珍惜黄昏一寸阴。妈妈生长在四川荣县一个…  相似文献   

7.
在她照顾着家与三个小孩子时,兰蒂的生活成了一种不定的模式。“我常常是没有心绪地把食物放进口里,我只是感到累,生活没有意思。整天我都感到自己像做梦一样。一切都只是。‘妈妈,我要……’与‘妈妈,我需要……’” 一天夜里,她强烈地感到自己的情绪到了极限。她让孩子们单独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出外走一圈。她跑到她妹妹那里,她直截了当地大声宣布。“如果我不离开那房子,我就得疯了。”  相似文献   

8.
飞行术     
《Planning》2019,(12)
<正>在大宗山附近的一座城市里,为了让我感到舒适和放松,美子处处用心,把我们住的地方布置得温馨怡人。这是她带我离开大宗山时,对阿爹的保证。美子对我一见钟情,丝毫不介意我的出身和怪异。她亲口跟阿爹许诺,要让我过上正常的、真正的、普通的现代城市生活。美子那么好,使得阿爹没有任何理由来反对我下山。又一个夜晚来临,我跟美子并排躺在床上,四目相对。柔和的灯光下,她的眼睛蕴满了水汽烟色,好看得要命。她十分温柔地看着我,说,你想飞就飞吧,  相似文献   

9.
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到老兵退伍季,总有太多感人的场面和不舍的情绪。即将要离开军营、告别战友,这些平日的硬汉顿时有了柔情的一面,他们把不舍的情绪诉诸纸上,写下了感人的文字。又到老兵退伍季。在这段感伤的日子里,我慷慨洞开回忆的闸门。弹指间,从警已达十年,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我从一个"楞头青"长成了男子汉。在与各种灾难的鏖战中,历练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在消防部队这座大熔炉里,我有过喜悦,有过悲伤,享受过成功,品尝过挫折,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  相似文献   

10.
在长谷川逸子看来,即便这些年来设计了众多大型项目,但最令她得到成就感的还是入行初期设计的那些小型住宅项目。"当年请我设计住宅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社长或是大公司的高管,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我设计的小房子,并一直对我的设计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1.
正印度如同万花筒,中国人到了那里,有人一天都不愿待下去,有的人却永远喜欢上了它,仿佛他们去的不是同一片土地。而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每天都发生着不可思议的故事。印度街头流动的色彩盛宴——纱丽桃红、橘红、朱红、宝蓝、银白……各种亮丽的纱丽飘在印度热闹嘈杂的大街小巷,让人仿佛如坠五彩云间。在印度旅行时,色彩鲜艳的纱丽从未离开过我的视线,印度的大部分颜色,都体现在印度女人身着的纱丽上。据  相似文献   

12.
相伴二十年     
1980年5月,我在担任工程处主任工程师时,工会给我发了一本《建筑工人》(创刊号)。我翻了一翻,被刊物的内容所吸引,便要求工会每期给我发一本,到了年底后又继续订阅,到现在我手头上已积有130本之多。虽几次调动、迁移、搬家,我始终把它作为珍贵藏书之一,总是人走书走,从不分离。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担任过多年的主任工程  相似文献   

13.
别怕动笔     
《Planning》2019,(4)
<正>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我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怎么学习呢?我看哪,第一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不敢下水,还能学会游泳么?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看刊物上登载的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0)
<正>我出生的那一年,爸爸买了一辆摩托车。可以说,这辆摩托车是一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最近,我对它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原因是这样的——摩托车的使用期限是12年,今年12月,这个"兄弟"就要永远离开我了,想到这儿,一股莫名的伤感之情涌上心头。自从我们家买了轿车后,我的"兄弟"就"安  相似文献   

15.
唐振缁 《中国园林》2006,22(3):14-15
我的老师汪菊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清晰地留在我的心中,永远也不会淡忘。1952年,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院系专业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造园专业”这个名称。我有幸考上了这个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新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造园专业,成了汪菊渊老师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美术馆后街22号院,我真的不愿意再提起了,但它给我的印象是那样深刻,要想忘记已是不可能的了,那里面盛有我太多的感伤和爱。已经过去了三年,依然不断的有人问起它。它一直就存在于广泛的关注之中,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线,虽然它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运骅 《风景园林》2012,(4):190-190
1964年我离开母校后,无论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园林管理,还是教学工作等我都从事过。20年前在我担任上海园林部门的行政主管时.正赶上上海大发展的好时机,使我得以为上海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8.
诗意老家     
《Planning》2018,(8)
<正>在我所经历的十几年光阴里,我走过许多路,行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游览过无数美丽的风景。然而,只有那小山脚下的老家,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不因时光逝去而褪色,不因空间更替而被忘却。离开老家已十余载,旧屋也被闲置多年。再回去时,已然不复往昔。因为久已无人居住,再加上常年的日晒雨淋,屋的一面墙已经倒塌了,露出了里面被烟熏黑了的一角。犹记得以前,那里是起灶烧火的地方,靠近仔细一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20)
<正>女儿四年级了,可身高还不到1.3米,瘦瘦小小的。乍一看,跟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没多大区别。就这么一只"小小鸟",我还是狠狠心,将她独自"放飞"了——她爸爸去新加坡工作好些年了,特别想她,我要把她"航空快递"给他!我把这个打算告诉女儿,本以为她不敢离开我,独自旅行,没想到她激动地跳起来。我提醒她:"是你一个人坐飞机去哦!"女儿点点头:"我知道,在飞机上也许还能认识新朋友!"唉,这个野丫头!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Z1)
<正>从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蜷缩"在母亲的怀中,直到有一天,体内蛰伏的对于自由的渴望开始躁动,我才不断地虚构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有意无意的,不羁的青春化作一条河,流淌在我与母亲之间。直到一本一本的书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我终于明白,在母亲的眼中,我们永远是小孩。"你目送我离开,其实我并未走远。"初中的时候,我便读过龙应台的《目送》,现在重读却有了不同的感悟。人生就是无数的离别与重逢。文章中记叙了许多个母亲与儿子离别的场景以及儿子与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