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约200Ma前已存在的超大陆—泛古陆是由南面的冈瓦纳和北面的劳亚两个较小的陆块较早(不会太早)碰撞所形成。这两个陆块是否也曾有一个古老的超大陆母体吗?如果有,那么它(或它们)的实际形状如何呢?Moores E.M.(1991)等发表了一系列用新观点来阐述冈瓦纳陆块的演化和在晚元古代期间(900—530Ma前)冈瓦纳古陆的前身超大陆轮廓的论文。答案可能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如此,认为冈瓦纳陆块是在我们所生活行里的球状表面上,由原先超大陆从内向外翻的旋转中产生的。这表明陆-陆碰撞所引起的裂谷化和增生是同一块作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 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综合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将其划分成6 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欧洲—北亚、北美和冈瓦纳在石炭纪最晚期到中侏罗世的新的视磁极迁移(APW)轨迹。这些轨迹是通过把古磁极按时间顺序排列並算出平均运移值而绘制出来的。从全球来看,由于古地磁记录不够,这种统计分析不可能回溯到石炭纪最晚期以前。这些磁极轨迹皆随陆块一起旋转,由此,它们被看成正如后来的学者们定量计算过的经典的魏格纳古陆(泛古陆A)的漂移轨迹和早侏罗世时的平均古磁极是相一致的,但石炭纪最晚期、二叠纪和早三叠世就不一致了。此结果使得不能很好对冈瓦纳古陆内的陆块排布作合理选择,无论对作为整体的冈瓦纳古陆或非洲及南美每个陆块所得的结果都是如此。这种APW轨迹的不一致表明(但未证实)泛古陆A仅在早到中侏罗世(190—170百万年),或许到三叠纪最晚期(200百万年)持续了一个短暂时间。按另一种看法,人们或者可以说,古地磁记录由于取样不够或年代鉴定有系统误差而歪曲了;或者是地磁场有过非双极的。我们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太可能,尽管对它们不可完全不信。磁极的轨迹可以借把冈瓦纳古陆相对于劳亚古陆逆时针旋转35°,使非洲置于欧洲下方和把南美置于北美东部下方来调成一致。此图形称作泛古陆B,它对于石炭纪最晚期和早二叠世(约200—260百万年)来说可能是一幅有价值的重建图。泛古陆B从统计学上为古地磁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它还给晚古生代的阿帕拉契海西褶皱带的外围大陆提供了一个对称布局(而泛古陆A则否),它为墨西哥湾早期演化也提供了一个合意的格局,並且为古生代不存在特提斯海,从地质证据方面提出了解释。由于古地磁记录解还不够充分,泛古陆B和A之间的转变尚不能根据古地磁资料加以精确再造,但通过晚二叠世和三叠纪(大约250—200百万年)时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最小有3500公里的右旋巨型剪切,并在它们之间未形成大洋,以及北美和欧洲之间仅伴有较小的移动,可推测出现过这种转变。关于这一巨型剪切的看法与Arthaud和Matte(1977)引证地质依据所得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其大小和时间则不同。我们的解释有利于如下一种看法,即大陆漂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限于休罗纪及其后的时代,而是可追索到三叠纪和二叠纪。我们认为,泛古陆並不像魏格纳和后来的大多数作者所想象的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或快或慢地连续进行演化的。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即:新元古代统一古陆块的形成阶段;早古生代古陆块裂张、坳陷形成发展阶段;晚古生代坳陷变迁,西南坳陷东、西发展分异阶段;中生代内陆盆地的形成发展阶段;新生代大型滞后型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从沉积和构造发育史分析,西南坳陷是一个新生代沉积占统治地位的山前坳陷。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日本列岛,已知于较近的地质时代或现在,陆块与陆块尚在碰撞,如在伊豆附近的菲律宾海板块与日本列岛的碰撞、日本中部的东北日本与西南日本的碰撞,以及在北海道发生的碰撞。由于这些碰撞带通常具极复杂的地质构造,同时亦由于其内部构造亦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难以了解俯冲带的一般特征。然而,碰撞带与同是板块会聚边界的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的基底性质为地质界争论的老问题。通过对新的航磁资料处理,为认识盆地基底性质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结合重力资料处理的结果和深部构造信息分析认为:盆地基底在前震旦纪就已经形成,是周围古生代地槽间的一个古陆块,现已成为盆地的结晶基底。古陆块的存在对北疆大地构造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对油气盆地的形成起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1 引言 西北太平洋以沿欧亚大陆边缘存在一些弧后盆地为特征,最广泛研究的盆地之一是日本和欧亚之间的日本海。解释日本海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课题。日本海的张开和在日本中部一条小的但明显的蛇绿岩带的出现被认为不仅在它们的地质时间表上而且在这个区的构造环境上相互有联系的(Arai等,1991)。 日本海的构造演化(图1)早已引起地球科学学者们的注意。日本海形成概况最早由Terada(1934)讨论过,他根据日本海的水深特征指出,此盆地是通过陆壳裂谷作用在日本陆块漂移出欧亚大陆(西伯利亚陆块)之后形成的,并在日本陆块之后遗留了作为残余陆地碎块的滩地和高地。此后,日本海和其周边的地区,即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滨海,成为广泛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很有系统的介绍这些课题最近已由大洋钻探计划调查组进行过(Tamaki等,1990,1992)。  相似文献   

9.
中国含油气盆地与石油地质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沉积盆地受3个古陆块的离散、聚合和周边古板块作用演化的控制。整体上可划分灶蜃于纪-古生代海相盆地体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体系,前者具有天然气资源优势,后者具有石油资源优势。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已成为石油地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相成因油藏是中国石油开采的主体,理论和勘探和发展都在深入。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古陆块与其周缘的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了盆地内西缘、南缘、东北缘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准噶尔盆地前陆盆地系统的演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盆前期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此期准噶尔盆地四周被海洋所围限,周边为被动型大陆边缘;周缘前陆盆地联合阶段,此时发育了西缘和东北缘两个前陆盆地;破裂前缘盆地阶段,此阶段南缘前陆盆地开始发育,由于基底卷入前陆盆地造成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前陆盆地消亡阶段,此为前陆盆地大统一时期,发育阶段结束。经上述四个演化阶段形成了盆地二叠纪的构造格局,并形成了玛湖凹陷的西北斜坡区及其断阶带、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陆南凸起中西段和白家海凸起等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相似文献   

12.
叠合盆地概念辨析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中国大陆地处西伯利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地质历史上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一古太平洋与印度洋一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其主体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发育在这些陆块之上及其边缘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即由同一阶段的原型盆地发生复合、不同阶段的原型盆地相叠加的盆地类型,经历了多个阶段运动体制(包括构造体制与热体制)的变革。新元古代Rodinia古陆解体至三叠纪Pangaea泛大陆形成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Pangaea大陆裂解与聚敛过程构成全球的两个构造巨旋回,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以三叠纪为界的不同叠合盆地类型。在每一巨旋回内部还发育次一级的开一合旋回,多个伸展体制与挤压体制或走滑体制的相互转换期成为盆地的多个关键构造变革时期,从而导致原型盆地多次叠合。多旋回叠合盆地是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色,具有独特的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图1参54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在全球板块运动的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构造位置和环境,从“前文”中已可大致知晓。在前寒武纪早中期它是联合古陆核的一部分,晚期可能开始分裂,北部与中西伯利亚占陆核,西北部与欧洲古陆核脱离,其间有卡腊山、莫印特、切利诺格勒、乌兰巴托、牡丹江等花彩岛式的古陆块,南部可能从中国古陆核上分裂出去了掸一丹那沙林和昆嵩小陆块。这时中国古陆西北部与西西伯利亚海相接,北邻亚洲海,东濒古太平洋,西南被古地中海包围。其后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1,12(2):91-106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和大地构造理论的快速发展,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新数据.文章通过总结近几年关于华南构造演化方面的文献,对华夏板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进行了浅析.目前对华夏板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普遍存在前寒武纪的华夏古陆块以及其分布范围;二是华夏板块与南扬子板块(或江南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相似文献   

18.
论“黔中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中隆起”的形成始于早奥陶世末。其形成机制是:早奥陶世末期,由于云贵运动的影响出现北东向的水下隆起,晚奥陶世涧草沟期末,由于都匀运动的发生发展,而使黔中水下隆起迅速上升为陆;从晚震旦世末期开始,黔中地区西部的牛首山古岛长期稳定渐次扩张,至早奥陶世,古岛与西边的滇中古陆连接为滇黔古陆,中奥陶世,滇黔古陆进一步扩大,向东达黔中地区,中奥陶世后,地壳进一步隆升,陆地继续扩大,滇黔桂古陆形成。  相似文献   

19.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西部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曾母盆地西部所采集的大量地震,重磁及有关的钻井,地质资料,对该区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和构造发展史进行了论述,对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曾母盆地是发育在块体会聚带上的周缘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拗陷,走滑改造和区域沉降三个阶段,在地震剖面上存在T2,T3,T3^1,T4,T5(Tg)5个区域不整合界面;盆地内断裂和局部构造均十分发育,局部构造主要有泥底辟,断块,花状,反转和潜山构造五类。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盆地是泰国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泰国各地,包括近海,分布有60多个盆地,这些盆地大都是晚渐新世形成的走向南北的半地堑或地堑。图1示出了有油气远景的盆地。本文的目的是对泰国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地层方面的最新资料进行评述。泰国的大地构造框架泰国位于东南亚的南缘,由掸-泰陆块和印支陆块以及两个陆块间的泰-马活动带组成(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