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灾是世界公认的十大自然灾害之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防灾、减灾的任务越来越重。防洪工程的建设是防灾减灾的基础,非防工程是防灾、减灾的必要保证。工程措施,一般是指水库、堤防、闸坝等。非防洪工程措施,从广义上讲是指用先进的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和发布信息,建立必要的法规,来指导工程措施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指防灾、减灾的数据库、各种法律法规等。我国地源广阔,横跨几个集度带,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大,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一但发生洪水,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防灾减灾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每当发生较大洪水时,洪涝灾害面积较…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导致该省洪涝灾害频发、洪灾损失严重,亟需系统谋划全省防洪减灾体系,强化洪水调度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在深入分析贵州省洪涝灾害特征、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对标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推进全局系统治理的思路,给出了“畅泄、增蓄、扩排、联调、控险”多元化防洪举措,明确了流域防洪布局、防洪保护对象和防洪治涝标准,并指出了贵州省未来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重点。建议从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推进江河防洪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达标提标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涝区排涝达标建设、强化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构建贵州省防洪减灾体系。研究成果可为贵州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思路、系统推进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包括洪涝灾害在内的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意大利民事保护体系中,民事保护机构高度集中,指挥协调和业务支撑职能划分明确,社会化服务和志愿者参与机制均比较完善,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通过中国和意大利防灾减灾体系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防灾减灾体制,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治水,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一件大事。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和气候条件,使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灾害损失日趋严重。为使洪水灾害减少到可以承受和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者提出了科学防洪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5.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长江流域入汛早,暴雨频发,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部分支流发生超保证乃至超历史洪水,受灾严重。通过分析洪涝灾情数据,发现此次洪涝灾害特点是灾情总体较重、区域差异较大、山洪灾害严重和城市内涝严重,认为城镇化进程与防洪排涝矛盾突出、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偏低、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仍需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此次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的防汛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从2012年5月下旬以来,珠江自西向东出现了较强的降雨过程,导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流域部分省(自治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情。受21日第一轮强降雨影响,广西百色市旱涝急转,部分地区出现灾情,25日以珠江防总秘书长、珠江委副主任谢志强为组长的国家防总工作组赴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乐业县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近日,广东河源、梅州市因持续强降雨造成较重的洪涝灾害损失,29日国家防总派出珠江委正局级干部陈泽健为组长的国家防总工作组赶赴受灾地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盘锦是国家首批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历次洪水都造成了严重灾害,面对频繁的洪涝灾害,必须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分析盘锦地区洪水的特点及防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御洪水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辽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大,分布面积广,淹没耕地多,同时多伴有内涝灾害,经济损失严重。掌握平原区洪涝灾害特征,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预防,对防汛抗洪、防灾减灾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广西历史旱涝概况,着重分析了1988年特大洪水、1989年罕见旱情的特点和灾情,根据广西近年防灾抗灾实践,结合广西具体情况,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归纳八个方面:一是暴雨、洪水预报警报和紧急撤退措施;二是科学调度、错峰削峰;三是洪水保险;四是调整和改善洪泛区的土地管理;五是利用高层建筑防洪减灾;六是水土保持、保护生态;七是干旱减灾立足于防旱抗旱并举;八是灾发时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快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此表达对地震死难同胞的沉痛哀思,警醒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