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立文  杨扬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3):149-151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出现使得原来的网格资源管理模式不能够满足要求,通过对于目前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架构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确定了网格服务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式服务体系架构的网格服务管理模型,为了区分用户对于服务质量要求的不同,引入了服务级别概念,保证了用户的服务质量(QoS)需求,最后构造了电子政务的网格服务管理原形系统。  相似文献   

2.
面向服务的网格系统需要有充分的服务质量(QoS)支持,比较QoS参数进行网格服务发现与选择,尽快达成服务的匹配,是保证用户QoS需求的有效方法。为描述网格服务的质量需求,该文定义了网格服务的基本QoS参数,提出了网格服务质量数SQN的新概念,用于度量网格服务的整体量化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服务匹配策略和价格确定模型,加快网格服务匹配的过程,保障用户服务质量,并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面向服务的网格应用中,支持服务质量(QoS)的服务选择成为确保用户QoS需求的有效方法,QoS感知的服务选择以多个QoS参数为评价指标。考虑到服务需求描述中QoS参数的约束条件往往具有模糊性,定义了模糊目标的隶属函数,将服务选择问题转换为模糊集下的多目标规划问题,通过求解QoS参数之间的重要关系来缓解QoS需求间存在的矛盾性问题。最后提出了QoS感知的服务优选算法,对每个候选服务的整体服务质量进行排序,为用户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间件屏蔽了底层各类技术细节。为了使中间件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需要有效的QoS管理方案。文章采用请求截获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中间件QoS管理方案,并在CORBA上得到实现。在该方案中,设置适当的截获点截获用户请求,提取所需QoS参数进行相应QoS管理。通过采用截获机制,可以使QoS管理这样的非功能属性与业务处理等功能属性相分离,在不影响中间件系统功能的同时进行灵活的QoS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用户的按需服务需求,首先提出用户QoS属性判断矩阵来表示用户偏好的方法,同时定义了相应的用户偏好函数和QoS满意度。应用用户偏好的矩阵表示和计算方法,提出一个网格服务选择算法,该算法能反映用户的QoS偏好,实现按需服务。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应用了用户偏好的选择算法,能可靠地选择出反映用户QoS偏好的相对最优服务,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方法可用于在网格环境中进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基于QoS的网格服务选择优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李小平  王茜 《计算机工程》2006,32(24):121-123
在网格服务发现和选择过程中,如何根据请求方(用户)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以及网格QoS的动态变化选择网格服务是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基于请求方(用户)对不同网格服务QoS赋予的权重不同以及容忍度不同,提出了网格服务选择算法,从而使得请求方(用户)获得的网格服务的性价比最高。  相似文献   

7.
网络计算环境的松散化、独立性和异构性的特点不断给服务计算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用户对软件系统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等非功能属性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如何保障服务计算系统的可信性是平台设计者和服务应用开发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设计了基于QoS分解的可信服务调度框架(Trustworthy Senrice Scheduling Framework,TSSF),通过对组合服务的可信QOS规划,并利用自适应的服务调度机制为服务提供可信QOS保障.提出了基于模糊集的可信QOS分解模型,将用户对组合服务的QoS需求分解为每个原子服务单独的可信QOS需求;根据分解后的额定QoS需求,以创建动态服务实体组(Dynamic Service Entity Group,DSEG)的方式为原子服务提供可信QoS保障,并以DSEG为基础详细叙述了变粒度、层次化基于反馈设计思想的自适应可信服务调度技术.最后扩展了JBoss中间件,实现了支持该服务调度框架的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TSSF能够为组合服务的QoS需求提供可信保障.  相似文献   

8.
Web服务非功能属性评佑是服务选择的重要前提,而目前的服务评佑方法没有根据各非功能属性内在特征进行其属性值的评估,也没有考虑用户对多个属性的复杂需求,无法有效地选择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服务。因此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用户的Web服务FRC评佑选择模型,模型考虑了用户对各个属性的需求,并根据非功能属性隶属的不同数学性质,将隶属度的概念、模糊评判理论、概率统计方法和TOPSIS多属性决策法应用于模型,建立了模糊性子模型F和随机性子模型R,最终通过确定性子模型C综合评估来实现服务选择。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根据用户需求有效实现服务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个具有服务质量保障的面向服务的网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泉  杨扬  刘丽 《信息与控制》2007,36(4):401-409
为了在面向服务的网格系统中提供服务质量(QoS)支持,本文较深入地研究了OGSA及Web Service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一个具有QoS保障的面向服务的网格系统模型SoGSM—QoS.该模型通过物理网格节点的联合,来消除管理上的冗余并简化网格系统结构.模型支持虚拟组织和资源虚拟化,在各层次间提供用户QoS需求的映射和监控,保障用户的QoS.本文详细阐述了模型的结构、功能和访问控制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过程模型.分析了有关性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作业管理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出现表明让网格资源以服务形式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已成为趋势,然而目前的网格作业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以程序形式提交的批处理类型作业,其管理的资源对象和调度目标主要面向科学计算,在基于服务的网格环境下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一方面,用户的使用模式从批处理为主转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服务访问模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应用对服务质量(QoS)有着不同级别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作业管理机制,它作为用户访问网格资源(服务)的代理,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与资源物理位置无关的并带有会话支持的作业服务接口。还引入了服务水平协议(SLA)的概念来表示用户需求的不同网格服务级别,作业管理系统则根据可定制的服务水平实现配置(SLAP)将sIA中规定的各项QoS特性映射到具体的作业管理行为,该作业管理机制已应用于织女星网格系统软件中,并能够为基于服务网格的应用提供灵活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具有QoS保障功能的服务网格资源映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嵘  傅游  杜宇 《计算机工程》2010,36(15):43-45,48
针对网格资源映射对用户的服务质量(QoS)偏好考虑不足的问题,对保障多维QoS的网格资源映射算法进行研究,从服务网格资源的多维QoS属性分析入手,在满足用户全局约束的前提下,根据服务中各子任务的QoS约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网格资源,并给出合理的映射结果,提出一种网格资源映射算法——QoS-Sufferage算法。利用GridSim平台进行仿真比较,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进行SOA系统构建时,在选择同一功能服务不同物理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用户适合度。提出根据用户需求确定服务QoS属性集的方法,该方法用扩展的WSDL协议描述服务QoS,量化服务QoS和用户QoS需求。构建基于用户请求的服务质量模型和相应算法,完成对最佳用户适合度服务物理实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考虑网格应用QoS需求,以最大化网格系统的经济收益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策略的网格资源分配方法。该方法基于价格可代表资源QoS综合性能的思想,利用历史QoS匹配记录,运用朴素贝叶斯定理根据用户提交的价格参数来分配与其级别相对应的符合要价范围资源,并优先考虑QoS水平较高的任务,将当前时刻QoS水平较高的资源预留给下一时刻到达的QoS水平较高的任务,而忽略当前时刻QoS水平较低的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资源分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保障用户QoS,而且能使网格系统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4.
整合云和网格基础设施,增强科研机构现有网格系统的计算能力并向应用提供截止时间保障的服务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这种"网格-云"混合计算环境中,对何时租借云虚拟资源以及如何租借做出有效决策是一个难题。现有的一些调度策略主要在网格资源静态能力特征的基础上,以作业等待时间作为决策依据,缺乏对资源动态服务能力的有效评估,无法保证科学应用的截止时间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环境下的科学工作流执行系统架构并对其核心组件进行了阐述。针对其中的工作流调度问题,利用随机服务模型建模已有网格系统中的资源的动态服务能力,以任务违约风险作为是否租借外部虚拟资源的判断指标,提出了一个科学工作流调度算法HCA_SASWD。实验结果表明,HCA_SASWD相对于其他算法,能有效保证用户的截止时间要求,为需要提供截止时间保障的系统架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梁开健 《控制与决策》2010,25(6):903-906
在网格计算商业应用环境中,保障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和服务使用效益以及优化系统资源效能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服务供求双方QoS需求的均衡,提出了在QoS参数匹配时,对用户QoS期望值进行估算的方法.该方法根据效益原理,针对服务提供方的QoS能力,估算出一组均衡的QoS参数值,为服务选择提供依据,使用户能获得较高的服务使用效益.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可靠地估算出有效的QoS期望值.  相似文献   

16.
制造网格中QoS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将制造网格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为分布异地的制造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平台,根据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以贯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为依据,把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延伸为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将服务质量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制造网格中,建立制造网格服务质量管理(MG-QoS)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管理的制造网格实际应用的初步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multiple QoS based grid resource scheduling. Each of grid task agent's diverse requirements is modeled as a quality of service (QoS) dimension, associated with each QoS dimension is a utility function that defines the benefit that is perceived by a user with respect to QoS choices in that dimension. The objective of multiple QoS based grid resource scheduling is to maximize the global utility of the schedul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面向用户需求通过松散耦合的服务资源的重用和重组,实现其按需发现与组合,正成为网络化软件主流的开发范型。如何对服务进行建模已成为这种范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一种用户需求驱动、基于RGPS(Role-Goal-Process-Service)领域资产的服务建模方法。通过对服务模型进行语义需求封装来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实现用户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动态"握手"。该方法已在原型系统中得以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9.
QoS-aware service composition aims to satisfy users’ quality of services (QoS) needs during service composition. Traditional methods simply attempt to maximize user satisfaction by provisioning the composite service instance with the best QoS. These “best-effort” methods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ere also exist other consumers competing for the service resources and their decisions of service selection/composition can impact on QoS. Since user's QoS needs can be met once the demanded level is reached,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on-demand” strategy for QoS-aware service composition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best-effort” strategy. The service broker is introduced to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it first purchases a number of service instances for each component from providers and then provisions the composite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QoS classes to consum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broker follows the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 to provision composite services in the “on-demand” manner. This problem is formally expressed as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QoS distance fun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of composite service instances, under a series of constraints. Heuristic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for the problem and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t last to verify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